小蒲✋
@dandelion427
Sun, Jun 26, 2022 7:43 PM
Sat, Jul 2, 2022 6:27 PM
9
觀影
心得
無雷+有雷
北影
美國女孩(American Girl),2021:4/5🌟
關於家人間的摩擦與開始對話,雖然和導演不算同個世代,但這部電影和自己的部分經歷實在太過相似,於是在黑暗與沉默中哭到頭痛。
小蒲✋
@dandelion427
Sun, Jun 26, 2022 7:43 PM
無雷
電影改編自導演真實經歷:姊妹倆自小隨母親去美國生活數年,再因母親罹癌必須回台治病而一同回台。於是,全家人對母親接近死亡的恐懼、姊妹倆對台灣學校生活的不適應等等,各種身不由己聚成一片令人喘不過氣的陰霾,並以各種衝突--夫妻衝突、母女對抗、姊妹的爭寵與依戀、對學校體制的排斥,對自己的恐懼的抗拒等--具現化,將其壟罩。
小蒲✋
@dandelion427
Sun, Jun 26, 2022 7:43 PM
在各種瑣碎、反覆發生的針鋒相對中,得以看見家人間那愛和痛苦相依相存的模樣。很多時候不是不愛,而是愛的力道與方式並非對方需要或渴求的,才形成衝突。
電影裡以大量的日常生活片段組成,絕大部分的場景都困在狹仄的空間裡:小公寓、房間、教室、車內等,形成壓迫感與親密感,讓我又不禁感慨--這兩者是否就跟愛/恨一樣,總相依相存呢?
小蒲✋
@dandelion427
Sun, Jun 26, 2022 7:44 PM
小格局的敘事,著重在家庭親人之間的摩擦。
演員演技和95%的對白都極度自然,家庭成員間的互動模式又刻劃細膩,讓我時常在長女、母親的角度來回跳躍,憤怒、傷心、無奈、懊惱、抱歉和依戀的情緒不斷將我拋起又接住,既折磨人又真實。
雖電影設定在2003,並非我的成長年代,但許多經驗(尤其在家庭和校園裡)都是相似的,並不會感到疏離,反而有種普世性的親切(和痛)。只是這些非家庭的場景刻畫地就沒有家庭裡那麼自然了。
小蒲✋
@dandelion427
Sun, Jun 26, 2022 7:44 PM
Sun, Jun 26, 2022 8:28 PM
片中沒有過度戲劇化的設定與場面,就連以為可憎的角色都意外有溫柔的一面,更顯人善惡面的平庸。
整部片節奏舒緩,留白處多得很剛好--表面狀似平淡,實則暗潮洶湧--最激烈的高潮戲則一氣呵成又自然(又嚇人),我很喜歡。唯最後收尾的地方有些突然,斷得太快,若節奏可調慢,再多點總結?會更自然。
小蒲✋
@dandelion427
Sun, Jun 26, 2022 7:44 PM
Sun, Jun 26, 2022 8:29 PM
其中不能說沒有感到比較突兀的橋段,因為我一直在哭也沒有心力去觀察太多影像細節(乾),但電影整體敘事仍算乾淨、自然,家庭角色關係又刻劃細膩。
不能說是完美,但絕對是我很喜歡的作品。
我是今天去北影看的,這部片
上有~!推薦🥹
小蒲✋
@dandelion427
Sun, Jun 26, 2022 7:44 PM
Sun, Jun 26, 2022 8:29 PM
有雷part
小蒲✋
@dandelion427
Sun, Jun 26, 2022 7:44 PM
Sun, Jun 26, 2022 8:29 PM
或許是因為電影太親近自身,反而無從下手。
小蒲✋
@dandelion427
Sun, Jun 26, 2022 7:45 PM
原本就預期會哭,但最後哭到頭痛真的是意料之外,而且哭最兇的還是在跑rolloing、
片尾曲:陳綺貞【盡在不言中】
開始播的時候,這點真的沒想到。
那種感覺就像是累積了一整部片的「說不出口」終於透過片尾+陳綺貞的歌聲而有了宣洩的出口,於是我可以放肆大哭,為說不出口的痛苦和終於坦露一點脆弱的勇敢大哭。
小蒲✋
@dandelion427
Sun, Jun 26, 2022 7:45 PM
Sun, Jun 26, 2022 9:42 PM
作為父親在家庭關係中失能的、近年來母親也生了兩次大病的、自小就反覆思考母親死亡可能的、很需要母親情感支撐的、和母親非常相像又容易起爭執的 長女,這部片根本痛到不可思議。
小蒲✋
@dandelion427
Sun, Jun 26, 2022 7:45 PM
最有感的大概是母&(長)女太過相似而產生激烈的衝突、長女的困境、姊妹關係的複雜性。
小蒲✋
@dandelion427
Sun, Jun 26, 2022 7:45 PM
Mon, Jun 27, 2022 10:21 AM
因為太過相似,我自認深知芳儀的那種恐懼:
母親作為家裡的主要照顧者,甚至是自我嚮往的目標,卻正面臨著死亡鄰近、而我可能失去她的恐懼。
只是我已經能知道自己正恐懼著什麼,而女主角芳儀還在必須用逃避和憤努掩飾恐懼的年紀。
小蒲✋
@dandelion427
Sun, Jun 26, 2022 7:46 PM
Sun, Jun 26, 2022 9:42 PM
以個人經驗來說,我認為芳儀的
長女
身分非常重要。這正是她無法將情緒輕易開口,只能選擇沉默和憤怒的原因。她就是無法開口。
看到有人討論說,或許是因為妹妹芳安如此童稚、能將愛與害怕輕易說出口,所以女主角芳儀作為姐姐才要以另一種模樣去試探、對抗家人,尋找自己的位子。
但我個人的理解反而是,妹妹芳安的天真浪漫、童稚、誠實,正是姐姐芳儀寵出來的。
小蒲✋
@dandelion427
Sun, Jun 26, 2022 7:46 PM
(還是要強調我覺得這部片跟我的經歷在某些部分太近了,所以會滿主觀的去理解,但也並非在拒絕其他種解釋)
小蒲✋
@dandelion427
Sun, Jun 26, 2022 7:46 PM
Sun, Jun 26, 2022 9:43 PM
當父母忙碌與工作或經濟需求時,兄姊往往會作為弟妹的次要照護者,承擔起類似小父母的責任。
而電影裡姊妹倆在芳儀(姊姊)小二時就跟隨母親去了美國,相信母親光忙碌生活就很辛苦了,照顧、陪伴妹妹的責任便會落在芳儀身上。等回到了台灣,芳儀已經國中了,兩人又都有適應上的困難,她便更需要幫助妹妹,或許是課業上的協助,或許是上學路上的陪伴,作為長女,妹妹是她的責任,是她
自己
就無法割捨的責任。
小蒲✋
@dandelion427
Sun, Jun 26, 2022 7:46 PM
Sun, Jun 26, 2022 9:44 PM
作為姊姊,芳儀有身為「照顧者」的意識,不論她樂意與否。才年長妹妹幾歲,她已經無法輕易將自己的脆弱說出口。
當妹妹反覆、不安的問「媽媽是不是會生病死掉?」時,她只能理所當然地說「當然不會,笨蛋。」但她本人難道不害怕嗎?不懷疑嗎?
她當然也害怕母親的逝世。但她不可能跟妹妹說,不可能和妹妹哭成一團,因為她是姐姐,她必須承擔下這些不安,而這股「責任感」讓她在父母面前也開不了口,於是她的恐懼最終只有她自己能承接。
小蒲✋
@dandelion427
Sun, Jun 26, 2022 7:46 PM
Mon, Jun 27, 2022 10:23 AM
但她疼愛妹妹的同時難道不恨嗎?至少我是恨的。恨為什麼自己不能像妹妹一樣天真浪漫,但也清楚自己是回不去了,更恨這種無能為力。
所以姊妹關係勢必緊張,既愛,又恨。照顧中帶著我為什麼要照顧你的氣憤,又在對方受傷生病時感到難受和自責。所以我能懂(超懂)芳儀很氣芳安又不帶鑰匙,所以想教訓她才不給她開門那段。
但芳儀畢竟太小,這種幽微的抗議沒意識到妹妹的安全,雖然最後沒事,卻也足夠讓母親生氣了。但母親的責備也只會反過來刺激到她,想說明明就是妹妹的錯為什麼又怪我!都只怪我!煩死了!(幹太真實了)
小蒲✋
@dandelion427
Sun, Jun 26, 2022 7:51 PM
Sun, Jun 26, 2022 8:15 PM
(而在看電影前,我就有先讀過導演之前關於電影裡「姊妹關係」的訪談,所以也有留心於妹妹芳安對姐姐的態度。
確實,芳安對姐姐芳儀是很依賴的,即便對方讓她獨自困在頂樓,她還是會嚮往跟在對方身邊。
而關於妹妹會對姐姐近乎全然依賴這點,我也曾和自己的妹妹討論過,對方也認為自己確實會如此,我想這正是姊妹間會作為
照顧者&被照顧者
而有的現象。)
小蒲✋
@dandelion427
Sun, Jun 26, 2022 7:52 PM
同時,母親看起來不努力的樣子,整天將「自己如果死了怎麼辦」、「自己死後該怎麼辦」掛在嘴邊,好像這是一定會發生的事情,使得芳儀想「裝作一切沒事」的空間都被迫消失,讓芳儀只能以憤怒去發洩。
「為什麼你要這麼說?」、為什麼看起來就是很想死的樣子? 芳儀無法理解那也是母親的恐懼和對她們姊妹倆未來生活的擔憂,只能用一些很激烈的語言去阻止母親說這些「彷彿死神已近」的話語,來讓自己能逃離恐懼。
小蒲✋
@dandelion427
Sun, Jun 26, 2022 7:52 PM
也因此,當最後她枕在母親膝上說「媽媽,你不要死好不好?」是她全片第一次說出對母親可能會死去的恐懼,也就是她第一次坦露出自己的真心。
這是她和母親的和解,也是她對自己的和解,讓自己能成為脆弱的孩子,而不用獨自承擔那些恐懼與痛苦。
小蒲✋
@dandelion427
Sun, Jun 26, 2022 7:52 PM
Sun, Jun 26, 2022 9:49 PM
美國暫時是回不去了,但我認為她真正想回的不見得只是美國那個國家,還象徵著母親尚未罹癌前、那「平平靜靜、還沒出事的美好日子」。
但當芳儀能真正面對母親罹癌可能過世的恐懼,真正說出口、和母親對話,選擇活在當下,不再逃避後,美國也就並非一定要回去了。
小蒲✋
@dandelion427
Sun, Jun 26, 2022 7:52 PM
-
小蒲✋
@dandelion427
Sun, Jun 26, 2022 7:56 PM
Sun, Jun 26, 2022 8:14 PM
片中最關鍵的場景應該就屬「馬場」那場戲了。
關於芳儀和馬的互動,我第一反應是認為馬的抗拒,其實就象徵著芳儀幻想的那美好美國日子「回不去了」。現實就是如此殘酷。
再來才想到這可能也讓她體悟到自己正將自己的期望強加在他人(馬/母親/家人)身上,而這是不可行的、使人痛苦的。
芳儀那一聲聲哭喊著的「please」更像是在宣洩她始終無法對母親開口的話語,實在脆弱又真實的讓人心碎,唉。
小蒲✋
@dandelion427
Sun, Jun 26, 2022 7:57 PM
整部片中母女關係是最主要的重點,只是關於探究芳儀的想法就又讓我哭到精疲力竭了(幹)。原想可以從母親角度再細究,但實在是太累了🥲
小蒲✋
@dandelion427
Sun, Jun 26, 2022 7:59 PM
Sun, Jun 26, 2022 8:03 PM
只能說母女之間極度相似又極度會起爭執這點是很普遍的現象與命題,因為這是真的(......PTSD)。
也因為太相似了、太懂對方了,才能在每次吵架時都說出特別、特別傷人的話語(唉)。
小蒲✋
@dandelion427
Sun, Jun 26, 2022 8:08 PM
Sun, Jun 26, 2022 9:40 PM
這部電影的主旨就很私密,關於自我認同與家庭和解。
其實我也不知道看這個、哭得唏哩嘩啦能幹嘛,但或許就是在梳理自己的痛點時,能用更客觀的角度去思考,因而更認識自己?
也或許不一定要能幹嘛,光是看著這樣自己能高度共感的家庭樣貌在銀幕上播出,內心多少也有了點「被看見」與「看見它」的慰藉、吧。
小蒲✋
@dandelion427
Sun, Jun 26, 2022 8:10 PM
BTW 前兩天還各看了〈鱷魔〉和〈侏儸紀世界3〉,但因為都是爽片看得開心、吐槽開心就好,就沒想要寫認真的影評ㄌ XD
小蒲✋
@dandelion427
Sun, Jun 26, 2022 8:10 PM
Sun, Jun 26, 2022 9:41 PM
正在上映ㄉ侏儸紀世界3就是,嗯~~~恐龍迷(我)單純去看恐龍看個爽的,但又好像不夠爽,反倒讓我滿想重看侏儸紀公園的,大概就是看個情懷ㄅ!!
為我這些年進戲院看恐龍的記憶畫上一個好好結束的句點。
載入新的回覆
美國女孩(American Girl),2021:4/5🌟
關於家人間的摩擦與開始對話,雖然和導演不算同個世代,但這部電影和自己的部分經歷實在太過相似,於是在黑暗與沉默中哭到頭痛。
電影改編自導演真實經歷:姊妹倆自小隨母親去美國生活數年,再因母親罹癌必須回台治病而一同回台。於是,全家人對母親接近死亡的恐懼、姊妹倆對台灣學校生活的不適應等等,各種身不由己聚成一片令人喘不過氣的陰霾,並以各種衝突--夫妻衝突、母女對抗、姊妹的爭寵與依戀、對學校體制的排斥,對自己的恐懼的抗拒等--具現化,將其壟罩。
電影裡以大量的日常生活片段組成,絕大部分的場景都困在狹仄的空間裡:小公寓、房間、教室、車內等,形成壓迫感與親密感,讓我又不禁感慨--這兩者是否就跟愛/恨一樣,總相依相存呢?
演員演技和95%的對白都極度自然,家庭成員間的互動模式又刻劃細膩,讓我時常在長女、母親的角度來回跳躍,憤怒、傷心、無奈、懊惱、抱歉和依戀的情緒不斷將我拋起又接住,既折磨人又真實。
雖電影設定在2003,並非我的成長年代,但許多經驗(尤其在家庭和校園裡)都是相似的,並不會感到疏離,反而有種普世性的親切(和痛)。只是這些非家庭的場景刻畫地就沒有家庭裡那麼自然了。
整部片節奏舒緩,留白處多得很剛好--表面狀似平淡,實則暗潮洶湧--最激烈的高潮戲則一氣呵成又自然(又嚇人),我很喜歡。唯最後收尾的地方有些突然,斷得太快,若節奏可調慢,再多點總結?會更自然。
不能說是完美,但絕對是我很喜歡的作品。
我是今天去北影看的,這部片
那種感覺就像是累積了一整部片的「說不出口」終於透過片尾+陳綺貞的歌聲而有了宣洩的出口,於是我可以放肆大哭,為說不出口的痛苦和終於坦露一點脆弱的勇敢大哭。
只是我已經能知道自己正恐懼著什麼,而女主角芳儀還在必須用逃避和憤努掩飾恐懼的年紀。
看到有人討論說,或許是因為妹妹芳安如此童稚、能將愛與害怕輕易說出口,所以女主角芳儀作為姐姐才要以另一種模樣去試探、對抗家人,尋找自己的位子。
但我個人的理解反而是,妹妹芳安的天真浪漫、童稚、誠實,正是姐姐芳儀寵出來的。
而電影裡姊妹倆在芳儀(姊姊)小二時就跟隨母親去了美國,相信母親光忙碌生活就很辛苦了,照顧、陪伴妹妹的責任便會落在芳儀身上。等回到了台灣,芳儀已經國中了,兩人又都有適應上的困難,她便更需要幫助妹妹,或許是課業上的協助,或許是上學路上的陪伴,作為長女,妹妹是她的責任,是她自己就無法割捨的責任。
當妹妹反覆、不安的問「媽媽是不是會生病死掉?」時,她只能理所當然地說「當然不會,笨蛋。」但她本人難道不害怕嗎?不懷疑嗎?
所以姊妹關係勢必緊張,既愛,又恨。照顧中帶著我為什麼要照顧你的氣憤,又在對方受傷生病時感到難受和自責。所以我能懂(超懂)芳儀很氣芳安又不帶鑰匙,所以想教訓她才不給她開門那段。
但芳儀畢竟太小,這種幽微的抗議沒意識到妹妹的安全,雖然最後沒事,卻也足夠讓母親生氣了。但母親的責備也只會反過來刺激到她,想說明明就是妹妹的錯為什麼又怪我!都只怪我!煩死了!(幹太真實了)
確實,芳安對姐姐芳儀是很依賴的,即便對方讓她獨自困在頂樓,她還是會嚮往跟在對方身邊。
而關於妹妹會對姐姐近乎全然依賴這點,我也曾和自己的妹妹討論過,對方也認為自己確實會如此,我想這正是姊妹間會作為照顧者&被照顧者而有的現象。)
「為什麼你要這麼說?」、為什麼看起來就是很想死的樣子? 芳儀無法理解那也是母親的恐懼和對她們姊妹倆未來生活的擔憂,只能用一些很激烈的語言去阻止母親說這些「彷彿死神已近」的話語,來讓自己能逃離恐懼。
這是她和母親的和解,也是她對自己的和解,讓自己能成為脆弱的孩子,而不用獨自承擔那些恐懼與痛苦。
但當芳儀能真正面對母親罹癌可能過世的恐懼,真正說出口、和母親對話,選擇活在當下,不再逃避後,美國也就並非一定要回去了。
關於芳儀和馬的互動,我第一反應是認為馬的抗拒,其實就象徵著芳儀幻想的那美好美國日子「回不去了」。現實就是如此殘酷。
再來才想到這可能也讓她體悟到自己正將自己的期望強加在他人(馬/母親/家人)身上,而這是不可行的、使人痛苦的。
也因為太相似了、太懂對方了,才能在每次吵架時都說出特別、特別傷人的話語(唉)。
其實我也不知道看這個、哭得唏哩嘩啦能幹嘛,但或許就是在梳理自己的痛點時,能用更客觀的角度去思考,因而更認識自己?
也或許不一定要能幹嘛,光是看著這樣自己能高度共感的家庭樣貌在銀幕上播出,內心多少也有了點「被看見」與「看見它」的慰藉、吧。
為我這些年進戲院看恐龍的記憶畫上一個好好結束的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