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柒
@april17tw
Thu, Jun 9, 2022 3:56 PM
26
16
【
20220609疫情記者會
】
周志浩:新確診72921位,死亡個案211位。
羅一鈞:新增中重症個案575位,其中384位中症,重症191位。輕症、無症狀99.67%。
死亡個案211位,197位有慢性病,137位未打滿3劑疫苗,其中83人未接種疫苗,126位超過80歲。
註:疫苗涵蓋率第1劑90.66%,第2劑82.19%,追加劑67.15%。
拾柒
@april17tw
Thu, Jun 9, 2022 3:56 PM
羅一鈞:死亡1位17歲男性,有慢性神經系統疾病,接種過2劑疫苗。5/30咳嗽、痰多、呼吸困難、嗜睡、意識不清,送急診發現血氧、血壓偏低,PCR確診。因呼吸困難插管使用呼吸器,住加護病房,檢查有肺炎、呼吸窘迫,使用免疫球蛋白、類固醇、瑞德西韋。過程發生敗血性休克、多重器官損傷,6/1過世。
13~18歲青少年第2例死亡,重症累積4位,1位心肌炎、3位肺炎。
↓接
拾柒
@april17tw
Thu, Jun 9, 2022 3:57 PM
羅一鈞:重症1例5歲男童,國內第2例多系統炎症徵候群,MIS-C個案。無慢性病史,4/30確診,當時發燒、腹痛、嘔吐,順利康復解隔。5/26再度發燒、噁心、嘔吐、腹瀉等腸胃道症狀,同時結膜發紅,診所就醫服用退燒藥,後續仍持續發燒每天到40度左右。6/2就醫,結膜充血、腹痛、噁心、腹瀉等症狀,高度懷疑MIS-C,檢查發炎指數升高,超音波發現心臟受影響,冠狀動脈擴大。住院接受免疫球蛋白治療,病情好轉6/7出院。
拾柒
@april17tw
Thu, Jun 9, 2022 3:57 PM
陳時中:本土累積確診病例到11.4%,7日移動平均,前段時間在高原,這段時間稍微往下降。7天平均接近7萬,扣掉連假因素,還是在7萬徘徊。沒有明顯提高,整體趨勢往下走。
台北市、新北市確診病例數往下降比較明顯,台北市涵蓋率11.98%、新北市17.43%、桃園市14.96%,北部三都確診涵蓋從11~17%,都往下降。
台中市9.37%、台南市8.38%、高雄市9.7%,像那時全國10%以下時,在高原徘徊。過了端午後,沒看到大規模病例反彈。連假效應除了通報、確診慢了幾天之外,並未因流動增加很多案例。
註:目前致死率約千分之1.05。
拾柒
@april17tw
Thu, Jun 9, 2022 4:00 PM
ETtoday:新冠去年採取全死因統計,今年有排除603例新冠死亡的原因?
周志浩:有些死因要跟COVID-19做連結真的是很難,諮詢專家開會後才做調整。把一些幾乎跟COVID-19沒什麼關係的原因排除在外,如意外死亡、自殺、本身有明顯死因。經專家判定就不列入統計,這樣更能反映COVID-19造成的影響,更貼近事實。
陳時中:死因統計是蠻複雜的學問,主要看此時各類死因分配比例,跟以前的背景值有什麼不同,提醒我們在醫療管理上,注意的地方。如果都歸到某個傳染病,反而忽略其他死因,沒辦法顯露跟背景值的差異。
周志浩:昨天統計553位排除,第一是醫師通報死亡227位完全不相關,第二是甲乙丙丁的死因通通沒有,列在其他有合理死因(271例)。意外、自殺39位。16個經專家討論,COVID-19病程已過,其他因素往生。
拾柒
@april17tw
Thu, Jun 9, 2022 4:01 PM
東森:有醫師說長新冠無診斷碼,數字難統計?有打算明確告訴國人哪些症狀可能是長新冠需就診?
陳時中:衛福部委託健保署開設長新冠,COVID-19染疫康復者門住診整合醫療計畫,提供整合醫療,免得復原者需要跑好多門診。申請承作105家,總共41家醫院,總共收到787人,台北市最多420,新北201。
羅一鈞:去年12/1健保署公布國際目前也通用的COVID-19染疫後狀況碼,U09.9,國際通用診斷碼。不過不具有法定傳染病通報義務,是醫師做內部或外部統計使用的診斷碼。確診解隔病人可能容易出現如呼吸道症狀或皮膚症狀,掉髮或紅疹,或憂鬱、焦慮、失眠等,包括腦霧可能跟神經認知功能有關症狀,及心悸、胸痛。都是染疫康復者門診常遇症狀。有胸腔科、復健科還有其他科別,組成整合照顧團隊,有一站式服務,進行檢查、治療。
拾柒
@april17tw
Thu, Jun 9, 2022 4:01 PM
中視:國外研究同時感染新冠跟流感,重症跟死亡機題會提高,陳秀熙老師建議超前部署流感疫苗跟藥物,指揮中心有規劃嗎?
周志浩:流感相關的疫苗或者藥品準備,我們從來都沒有鬆懈過。今年流感疫苗還會買630萬劑,包含替其他政府機構代買。流感抗病毒藥物庫存非常充裕,有387.8萬人份儲備在手中,應該是足夠國內所用。
拾柒
@april17tw
Thu, Jun 9, 2022 4:01 PM
TVBS:恩恩爸事件國民黨立委指控質疑延遲就醫原因,中央1922當時管不到119,確實有責任?
陳時中:每個制度設計都有目的跟侷限性,1922是疫情通報及諮詢服務中心,從民國93年成立,是委託民間經營,我們發包委外,所以不具公權力。是一個民間單位,我們來招標,大家承辦,會教育訓練。
我們有指引讓他們參考,問題有些範例可以答。另外屬於不同單位可能是勞動部、金管會,會直接轉到那個單位來回答。一時間無法回答或電話忙碌,就語音錄下來,規定24小時要回call。
招標文件公開評選說明書也寫得很清楚,這是一個疫情通報及諮詢服務中心,委託民間經營。這段時間大家對每樣制度都會檢討,我們也很樂意對每項制度,如果有精進空間,我們就每一項,一步步做得更好。他的責任範圍就是疫情通報及諮詢服務中心,由民間經營。
拾柒
@april17tw
Thu, Jun 9, 2022 4:01 PM
台視:有老師覺得家長快篩不準,要親手幫小孩篩?
陳時中:雖然教育不是我們的專業,我們都知道人跟人互相尊重。尤其在學校的場域,對病人的個人資料,任意在大庭廣眾講,事實上不好,而且沒有達到任何教育意義。老師覺得家長測不準,如果善意,家長、學生也同意,當然沒什麼好反對。如果懷疑性非常高,建議可能給醫生看,透過專業比較好。學校是個教育場合,對學生身心靈照顧,得到大家等同重視才對。
拾柒
@april17tw
Thu, Jun 9, 2022 4:02 PM
彩蛋①:記者會的意義。
TVBS:柯文哲說開記者會是報明牌?
阿中部長:基本上是政府在政策或是正確訊息,跟大家說明、討論的一個平台,把它形容在報明牌,我覺得這樣有點不太好。每個政府單位,都有它的功能。我們的功能是大家有問題,記者會跟大家回答。有些重要政策,用平台來宣布,也建立一定的公信力,傳播政策時,相對效率比較高。
拾柒
@april17tw
Thu, Jun 9, 2022 4:02 PM
彩蛋②:台灣防疫後半段。
蔻蔻:沈富雄說台灣防疫前段90分,這一段只有45分?
李P:你打開潘朵拉的盒子,一定會這樣。問題是不是最適當的時機,我覺得是蠻適當的時機。因為我們疫苗接種率已經一段時間才打開,那是蠻適當的時機。你看美國死了多少人,那數字跟我們比,就知道我們做得蠻好的。
PS:至2022年6/8為止 COVID-19累積死亡人數,美國101萬520人,台灣3584人。
【新聞放鞭炮】有請 疫情明燈、疫苗導師 李秉穎醫師 線上上課‼️ 不要偷懶喔~❤️|周玉蔻 主持 202...
呸姬
@a60419a
說
Thu, Jun 9, 2022 4:11 PM
謝謝整理
笨蛋的jo
@joschild
Thu, Jun 9, 2022 4:29 PM
感謝整理
神坂✨tja Z(ツ) _/¯
@kami_saka
Thu, Jun 9, 2022 4:41 PM
謝謝整理
🌈米妮🌈
@dwhite
Thu, Jun 9, 2022 5:01 PM
感謝整理
林祖媽
@Linzoma
Thu, Jun 9, 2022 5:51 PM
唉,李P持平的說法都被污衊成護航,令人心寒,TVBS還在燒一個4hr火化的案例,明明在新北卻整排痛罵CDC...
拾柒
@april17tw
Fri, Jun 10, 2022 12:48 AM
林祖媽
: 李P說的都會提出參考的數據來源,因為他還蠻樂於回答公衛知識,說得越多反而容易被斷章取義。
載入新的回覆
周志浩:新確診72921位,死亡個案211位。
羅一鈞:新增中重症個案575位,其中384位中症,重症191位。輕症、無症狀99.67%。
死亡個案211位,197位有慢性病,137位未打滿3劑疫苗,其中83人未接種疫苗,126位超過80歲。
註:疫苗涵蓋率第1劑90.66%,第2劑82.19%,追加劑67.15%。
13~18歲青少年第2例死亡,重症累積4位,1位心肌炎、3位肺炎。
↓接
台北市、新北市確診病例數往下降比較明顯,台北市涵蓋率11.98%、新北市17.43%、桃園市14.96%,北部三都確診涵蓋從11~17%,都往下降。
台中市9.37%、台南市8.38%、高雄市9.7%,像那時全國10%以下時,在高原徘徊。過了端午後,沒看到大規模病例反彈。連假效應除了通報、確診慢了幾天之外,並未因流動增加很多案例。
註:目前致死率約千分之1.05。
周志浩:有些死因要跟COVID-19做連結真的是很難,諮詢專家開會後才做調整。把一些幾乎跟COVID-19沒什麼關係的原因排除在外,如意外死亡、自殺、本身有明顯死因。經專家判定就不列入統計,這樣更能反映COVID-19造成的影響,更貼近事實。
陳時中:死因統計是蠻複雜的學問,主要看此時各類死因分配比例,跟以前的背景值有什麼不同,提醒我們在醫療管理上,注意的地方。如果都歸到某個傳染病,反而忽略其他死因,沒辦法顯露跟背景值的差異。
周志浩:昨天統計553位排除,第一是醫師通報死亡227位完全不相關,第二是甲乙丙丁的死因通通沒有,列在其他有合理死因(271例)。意外、自殺39位。16個經專家討論,COVID-19病程已過,其他因素往生。
陳時中:衛福部委託健保署開設長新冠,COVID-19染疫康復者門住診整合醫療計畫,提供整合醫療,免得復原者需要跑好多門診。申請承作105家,總共41家醫院,總共收到787人,台北市最多420,新北201。
羅一鈞:去年12/1健保署公布國際目前也通用的COVID-19染疫後狀況碼,U09.9,國際通用診斷碼。不過不具有法定傳染病通報義務,是醫師做內部或外部統計使用的診斷碼。確診解隔病人可能容易出現如呼吸道症狀或皮膚症狀,掉髮或紅疹,或憂鬱、焦慮、失眠等,包括腦霧可能跟神經認知功能有關症狀,及心悸、胸痛。都是染疫康復者門診常遇症狀。有胸腔科、復健科還有其他科別,組成整合照顧團隊,有一站式服務,進行檢查、治療。
周志浩:流感相關的疫苗或者藥品準備,我們從來都沒有鬆懈過。今年流感疫苗還會買630萬劑,包含替其他政府機構代買。流感抗病毒藥物庫存非常充裕,有387.8萬人份儲備在手中,應該是足夠國內所用。
陳時中:每個制度設計都有目的跟侷限性,1922是疫情通報及諮詢服務中心,從民國93年成立,是委託民間經營,我們發包委外,所以不具公權力。是一個民間單位,我們來招標,大家承辦,會教育訓練。
我們有指引讓他們參考,問題有些範例可以答。另外屬於不同單位可能是勞動部、金管會,會直接轉到那個單位來回答。一時間無法回答或電話忙碌,就語音錄下來,規定24小時要回call。
招標文件公開評選說明書也寫得很清楚,這是一個疫情通報及諮詢服務中心,委託民間經營。這段時間大家對每樣制度都會檢討,我們也很樂意對每項制度,如果有精進空間,我們就每一項,一步步做得更好。他的責任範圍就是疫情通報及諮詢服務中心,由民間經營。
陳時中:雖然教育不是我們的專業,我們都知道人跟人互相尊重。尤其在學校的場域,對病人的個人資料,任意在大庭廣眾講,事實上不好,而且沒有達到任何教育意義。老師覺得家長測不準,如果善意,家長、學生也同意,當然沒什麼好反對。如果懷疑性非常高,建議可能給醫生看,透過專業比較好。學校是個教育場合,對學生身心靈照顧,得到大家等同重視才對。
TVBS:柯文哲說開記者會是報明牌?
阿中部長:基本上是政府在政策或是正確訊息,跟大家說明、討論的一個平台,把它形容在報明牌,我覺得這樣有點不太好。每個政府單位,都有它的功能。我們的功能是大家有問題,記者會跟大家回答。有些重要政策,用平台來宣布,也建立一定的公信力,傳播政策時,相對效率比較高。
蔻蔻:沈富雄說台灣防疫前段90分,這一段只有45分?
李P:你打開潘朵拉的盒子,一定會這樣。問題是不是最適當的時機,我覺得是蠻適當的時機。因為我們疫苗接種率已經一段時間才打開,那是蠻適當的時機。你看美國死了多少人,那數字跟我們比,就知道我們做得蠻好的。
PS:至2022年6/8為止 COVID-19累積死亡人數,美國101萬520人,台灣358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