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塔
應該算是有雷吧?

一些最近看的

---
《不能相愛的兩個人》
《我的出走日記》

和一點點
《二十五,二十一》(又? XDD
《兩個女人住一起》
《良辰吉時》
維塔
《不能相愛的兩個人》

與其說是家人,不如說更像隊友。
追求雖然無法相戀但可以一起獲得幸福的關係。

EP8: 「我們不需要現在就急於為一切下定論,不管是我們自己或家人關係,都當作暫時的就好。就算我們不想被『世俗觀念』所束縛, 但還是會被說出口的話語所限制。對我們而言重要的事和想法將來也會有所轉變, 只要在每個當下做出最棒的決定就行了。 如果有一天我們兩個的最佳決定相互牴觸, 談過之後還是不行的話,那也不需要硬是繼續這段家人關係。」
維塔
《不能相愛的兩個人》──關於「家」的再定義 - 釀電影

「面對『家庭問題』,這次換咲子給了高橋新的解答,即使他們沒有同住,依然可以是互相關心的家人,擁有比普通朋友更加親密的、非關愛情的關係,因為之所以成為家人,是因為想擁有依靠,也成為對方的依靠,而若這份關係反倒阻礙了彼此追求幸福,不就適得其反了嗎?『家人』不再需要外在的束縛,也不需要外在的證明,僅需在心底為他標記出一個重要的位置。」

我很喜歡他們最後即使不同住在一起,仍然視對方為家人的家人關係。

不過這之中也反映了多元「家庭」的成形,是建立在現代「婚姻」觀念的某種變態後的想像,而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即是:個體的感受是所有一切的核心及大前提。
維塔
《我的出走日記》

「我有時候覺得已經解放了自己,有時候又覺得只是白費工夫。但也不能說是毫無成效...。」
「我找到了讓我疲憊不堪的原因,除此之外......」
「我認為,那就是解放的全貌,找出自己的問題點。」

《我的出走日記》:賦予疲憊的人一扇窗 - 釀電影

我原本以為這部會很冷門,結果超受歡迎,而且討論度還很高(我無法理解影視娛樂市場...==
維塔
1. 三姊弟每天花三小時通勤上班的痛苦感覺我很可以感同身受><。從我家搭捷運到北車要40分鐘,不管要去到臺北的哪裡通勤時間都讓人望之卻步得不想出門。到南部讀書後深刻的認知到,我家到北車的距離,就是高雄人搭火車到臺南的通勤距離,直接跨了一個市啊啊啊!!!(雖然新北到台北也是跨一個市,但一個是蛋白到蛋黃,一個是蛋黃到蛋黃,這兩個是完全不一樣的概念啊啊啊!!!
2. 我完全無法想像每天要花這麼多時間通勤上下班為何還有辦法在下班後頻繁地去喝酒聚餐==,韓國人的聚餐和飲酒文化看起來好讓人枯竭疲憊喔......_(:з」∠)_
3. 這是一部主要以對話及獨白推進劇情的作品,每個角色的怨嘆及對答都非常的無力,但卻很吸引人,可見編劇的對白功力有多強!
維塔
4. 我很討厭劇中角色們常常會在首爾市區中看到的那塊寫著「你今天會遇到好事」的廣告看板。我每次看到都會感到隱隱然的憤怒,因為覺得這像是一種不負責任且自以為是的宣告。即使是一種出於好心的祝願,其存在也如針刺一般令人不快,像是在否定你遇到的所有阿雜事一樣(由此可見我有多討厭無緣無故的雞湯語錄XDD
5. 我對這部劇最有印象的就是「走路」這件事。角色們下車後為了回家所走的路多到感覺無以計數。畫面不停的拍攝角色們上班下班去超商買酒時眼神死的不斷地行走(沒公車的時候從地鐵站出發甚至要走好幾個公車站,超恐怖der!)。

其中有一集裡面的大姐下班時甚至像是喪屍一樣,口中喃喃自語強撐著身體一步一步朝著回家的方向前進的畫面讓我印象超級深刻,感覺就像不得不不停前進的人的一生一樣,無論順利與否每天都只能不斷的撐著身子往前走...
維塔
像這樣漫漫的「走路」呈現讓我聯想到蔡明亮的《行者》(—我當初居然從頭到尾專注地看完了我好厲害!—)。

《行者》中的「行走」當時給我的是一種修行的感覺(無論是演員還是觀者),但因為畫面也呈現了一種無止境的漫漫,我常常在一些自己思考的時刻腦袋自動播放出李康生穿著袈裟在排水道口緩慢行經的模樣,這場景幾乎被我當成是一種比喻人生的經典畫面XD

(BTW,講到李康生讓我想到最近看的李康生參演的電視劇,是侯孝賢監製的,非常有意思,後面稍微講一下好了((不過我也還沒看完...
維塔
綜合聯想心得 《不能相愛的兩個人》、《兩個女人住一起》、《二十五,二十一》與《我的出走日記》
維塔
關於社會角色,《不能》和《兩個》兩部都涉及了關於「戀愛」、「婚姻」、「同居」的討論,同樣地點出了一個目前社會既有且可能極難破除的框架現象:對於人生的進程與社會的進程,社會其實很沒辦法包容與社會預期進程不一致的人。人們往往會對於他們自認為進度落後的人,擅加判斷、評論、揣測甚至是批判。
維塔
對於這點,《不能》的立場在結語表達得很明確:「絕對不能忘記,只有我自己有資格評斷我自己的人生, 只有我能決定屬於我自己的幸福。 」

《兩個女人住一起》的結論也很鮮明:「...因為比起關係融洽的社會生活,我的自尊感更重要;比起與他人的關係,我與自己的關係也很重要。」(黃善宇,〈沒結過婚才會明白的事〉)
維塔
而關於關係,除了《不能》中兩個無浪漫傾向無性戀嘗試探索各種可能性時,所建立的相互扶持、尊重的「家人」關係外,《二十五,二十一》中,希度對易辰說出他們的關係是「彩虹」的那瞬間,所概括出的兩人互道加油、互相關注、互相支持、互相珍視的所有聯繫,感覺也不是一般僅立基於「愛情」的「相戀」的關係。
維塔
希度以「彩虹」來描述的關係,比起易辰跟希度說他們的關係是「愛」時,似乎更有包容、更具豐富性也更加充滿可能性。

或許,甚至,如果他們當時不成為「愛人」,不受陷於社會對於「愛人」這個身份的想像框架之中,他們對彼此的珍視可能可以讓他們如同「彩虹」般的關係走得更加緊密、更加長久。
維塔
這種似乎不是純粹愛情的關係感覺也有點像《出走》中,具氏與美貞之間的「崇拜」關係。他們透過「崇拜」關係的建立,互相直視並接受了對方最真實的一面,一方崇拜、一方祝願,為彼此擁有並接納彼此的理解、聆聽與關注而感到真心的喜悅與喜歡。
維塔
而在《兩個女人住一起》的書中,兩個好友透由同居逐漸成形的緊密關係的真實案例,更為人與人間能夠建立的關係的可能性提供了更加具體且明確的圖像。
維塔
我覺得這些作品所描繪的關係都有些超脫一般世俗所定義的伴侶、愛人或家人,感覺其中容納了更多的一些什麼。可能,最能確定的就是這些都是一種與「重要他人」的關係狀態和關係可能性。
維塔
對於「重要他人」關係成立的各種可能型態,就像《不能》中所提到的,容易被「世俗觀念」所束縛。 即使已有意識地進行區別,當嘗試使用既存的詞彙對這些關係進行界定時,還是會被語言既有的定義所限制,讓關係中的行動者受困於既有的責任框架與想像中。
維塔
「重要他人」的各種關係可能性,在新的詞彙、概念及想像正式成形之前,很容易無法被語言所定義,無法被社會所辨識。雖然可能早已於社會中存在著,但就像16、17世紀的臺灣島地圖永遠只會有臺灣島的西半邊一樣,未被探知且無法被描繪的存在,因為無法識別的關係,是無法被看見、被談論的,因此也像現代臺灣長期以來的國際地位或是過往的同性戀關係一樣,無法純粹僅憑自己的存在本身讓自己的存在被好好的接納與承認。
維塔
(邊緣、少數與弱勢,因為本質上的相似而總是遭遇著極為雷同結果與對待呢...
維塔
《良辰吉時》

非常偶然發現的非常冷門但非常有意思的臺劇,正版片源有CATCHPLAY+ 和 HBO:
CATCHPLAY Corporate – For movie lovers by movie love...
HBO GO. It's HBO. Anywhere.

相對於《出走》變得非常熱門,這部敘事手法非常有意思且來頭各種充斥大咖的臺劇討論度感覺非常非常的低,讓我很驚訝(我真的搞不懂影視娛樂市場...((—雖然這部很明顯走的不是商業路線,但也太默默無聞了吧?—
維塔
看看這個排場:
侯孝賢擔任總監製、黃熙執導,並由黃文英擔任藝術總監、姚宏易擔任攝影指導、廖慶松擔任剪輯指導、林強與許志遠擔任配樂...
參與演出的演員眾多,包括張艾嘉、李康生、謝欣穎、楊祐寧、姚以緹、段鈞豪、薛仕凌、黃仲崑、周采詩、吳大維、陳姸霏、唐治平、瑞瑪席丹、黃遠、顏毓麟、林哲熹、喜翔、洪小鈴、鍾政均、白潤音、陳羅密歐與陳麗貞。

Via: 良辰吉時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維塔
也有可能是我平時獲取資訊的管道圈子不同,對此類作品的關注度本來就比較低(?
維塔
總之大推,內容無法具體講,講一點等於沒講,講很多點等於整齣劇透。

每一集似乎相互獨立但又環環相扣,有許多隱喻及聯繫在其中,
是一個需要一口氣全部看完的作品,事前或中途跑去看評論絕對會被暴雷(如我QQ

重點是無論是演員、導演、編劇還是音樂都非常優秀,是比很多臺劇都值得花時間一看的臺劇
維塔
題外話1
2021年問卷結果 – 台灣無性戀

滿有趣的調查,可以了解到一些想法,但從中也可以看見,大多數填寫問卷的人感覺對於關係的想像似乎仍然侷限在某個一定的傳統範疇中,也仍有許多人仍感到困惑或是正在摸索中。

有時候我會想,這些自我身份的定義與認同中,是否多少有受到個人對於社會中既有關係的理解、想像與期待的影響?
維塔
題外話2

整理心得時翻到自己在《兩個女人住一起》的劃線重點:

「在吵架時,我犯過罪大的錯莫過於追究孰是孰非,還有急於為自己的行為辯解。我試著讓對方理解我的邏輯,基於什麼原因那樣想、那樣說,但在對方聽來都只是辯解。我應該先照顧對方生氣時失落的情緒、給予安慰才對,但就連吵架,我都只想到自己。」(黃善宇,〈吵架的技術〉)
維塔
真是當頭棒喝!(重新讀到再次驚訝的概念XDD

吵架的時候真的沒有在管對方的邏輯的誒,怎麼講都會被當成是辯解,怎麼聽都會覺得心裡很不爽。

就像《美國女孩》的導演在《違章女生lalaLand》裡面提到的,家人吵架的時候,與其說是在跟對方爭論內容,不如說完全是在互相對彼此拋出情緒。
維塔
我覺得不只是家人關係,任何會在乎對方的關係中,進入到吵架時嘗試理性溝通什麼的話語冒出來時都是全然的平行線。
維塔
不過問題來了,吵架時到底應該由誰來開始退一步照顧對方的情緒呢?

感覺應該雙方互相,而且被讓步的那方也要有默契的適可而止並且適當給出台階才對...

吵架真的好難解@@
維塔
---
這次累積滿多想法的,能夠記錄下來很開心

END.
維塔
突然想到一點補充,

我當然承認戀愛關係中上述那些情感及關係的羈絆都是具有存在的可能的,但我主要想說的是,這些形式的羈絆不應該只被視為是戀愛關係才有可能會出現的關係狀態(也就是不應該什麼模糊而難以辨識的關係都只聯想到戀愛(或性))。

就像《兩個》一書所呈現的,即使是兩個純粹同性的好朋友,也可以在彼此契合達到一定程度時,成為共組家庭的家人關係。

所以簡單來說,就是我其實就是非常期待社會中能夠發展出更多人與人關係的可能的,而且這些事是可以普遍地被承認及接納的。

---
維塔
啊對,《我的出走日記》心得開頭節錄的是最後一集劇中「解放同好會」的成員們對於「解放」的想法。

我個人覺得找出自己的問題點確實會讓人獲得暫時性的解放,但不能完全說就是解放的全貌,而應該視為是解放的開端。能夠直視並且直面自己的問題才是解放的全貌,度過這過程中對不堪的自我的接納,找出突圍、擺脫或是不再受影響的方法,或許才是解放。

但找出問題後卻發現如何衝刺突圍都是徒勞的時候,會特別讓人煎熬和無力。因為找出問題並無法解決問題。

我喜歡劇中美貞給具氏的建議:嘗試每天蒐集五分鐘的快樂,靠這五分鐘撐過每一天。

這是一個關於「度過」的方法,非常具體且可能有效。
維塔
「解放同好會」宗旨:

不假裝幸福。

不假裝不幸。

(對自己)誠實以對。

------
聆聽他人故事時的潛規則:

不給予建議、不給予安慰。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