ˊˊ
還是好喜歡魚河岸三代目(又重看
ˊˊ
雖然無關不過放這裡(?
ˊˊ
徹底想通自己真的不喜歡臺灣目前主流的平面設計圈
ˊˊ
不是說不好看或什麼,只是發現自己真的想追尋的東西不會在那裡
ˊˊ
最不喜歡的大概是美感跟台灣本身的文化社會完全脫節這點
Zata
我也不喜歡目前主流的平面設計
ˊˊ
覺得在平面設計圈,美的定義詮釋很歐日(?),加上手機螢幕尺吋其實負擔不了過於精細的圖樣。
目前設計圈主流美感大致落於簡約/乾淨/日系/未來超現實感等範疇,且大部份時候設計只為販售而服務。
ˊˊ
↑節錄
第一種現象是,空間的、面的多樣性。

例如,湯德章紀念公園周邊,壯麗的近代建築並排區域,和蝸牛巷蜿蜒紆曲的小路中密密麻麻的住宅區。這種異質空間比鄰共存的城市風景魅力,讓我們能扼要理解那綿延了400多年的台南歷史。

第二種現象是,在台南的一棟建築或風景中,事實上,或許同時存在著好幾個時代的特徵。

由於總督府的市區改正和街道整備,在幾何學式的都市計畫下,大家很容易認為中正路是「日本設計的城鎮樣態」。不過若仔細檢視,不管是格局或是設計基準的寸法,依然活用了台灣傳統的建築手法。即使建築立面(正面的臉)看來是完全的西洋風格(這也正是日式建築的特徵之一),在平面計畫上,仍經常採用三進式等閩南建築共通的中庭型民居形式。從這種建築的樣態中,我看到了地靈的一種表現。
ˊˊ
台灣的海島移民/殖民社會,讓文化在視覺上會呈現一種疊加性/複合性的特徵。是加法類型的視覺,沒有單純直覺式的視覺符碼
ˊˊ
整體而言,覺得台灣的魅力就在於這種疊加性

但在科技環境/市場偏好下,感覺這樣特質的設計應該蠻難過稿的,也沒有太多非主流美感的平面設計師吧
ˊˊ
順帶一提,我覺得那個變電箱改色計畫實際上超不適合台灣…多雨潮濕環境下那些顏色變得蠻糟糕的,還不如原先跟台灣道路樹葉子相映的深綠色
ˊˊ
就討厭不考慮到風土的設計
ˊˊ
Zata : 感覺你應該不是相關從業者,好奇你的看法,可以描述一下不喜歡的點嗎?
Zata
ˊˊ : 其實是室內設計從業,商業空間和展示設計的時候時不時會遇到
Zata
相對不喜歡台灣社會的審美幾乎清一色往日式靠近,標準相當單一,狹隘且無趣。
Zata
並不是日本的東西不好,相反的,太好了,但是世界上還有很多精采有趣的地方,例如中南美洲就有十幾個國家和成熟的不同風格,但是我們只看到最近的身邊(日韓)
ˊˊ
Zata : 完全同意…感覺視覺相關產業好像都有這個問題無論建築室設衣著平面影像。
台灣好像只有在飲食上蠻多元又融合本土(謎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