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k2
今日疫情重點【本土新增近3千例,ACIP通過6~11歲兒童施打莫德納疫苗、青少年第三劑、高風險族群第四劑,最快5月開打;公布確診兒童就醫警示指引、放寬居家照護適用對象,落實輕重症分流】​

今(4月21日)新增COVID-19本土病例2,969例,境外移入89例,疾病管制署署長周志浩在行政院院會上簡報,推估4月底單日新增個案數可能破萬。面對Omicron疫情持續擴散,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後稱ACIP)專家會議,昨(20日)下午經過討論後,通過擴大疫苗施打族群,包括往下開放到6~11歲兒童可接種莫德納疫苗、12~17歲青少年施打追加劑(第三劑),另外高風險族群(65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免疫不全者等)建議接種第二次追加劑(第四劑),預計最快在5月開始實施。​
pk2
面對每日確診數大增的情況下,第一線醫療量能負擔也急遽加重。指揮中心今公布新的輕重症分流指引,包括放寬居家照護適用範圍、公布分流收治原則,並召集兒科專家針對確診兒童提出送醫的警訊指引,讓父母可更清楚判斷孩子隔離時的健康狀況。目前只要是1歲以上的兒童,到69歲以下非獨居、非需洗腎及非懷孕等高風險族群的無症狀/輕症者,皆以居家照護原則,以保留集中檢疫所和醫院的收治量能。​
pk2
◼ 擴大疫苗覆蓋率:6~11歲兒童開放接種莫德納、青少年打追加劑、高風險族群打第四劑​

今日新增本土病例2,969例,病例分布在21個縣市,以新北市1,000例確診最多,居家隔離人數達21,000多人,其次是台北市663例,居家隔離人數也破萬達12,000人;除了台南外,六都直轄市疫情情況嚴峻。而中症者今日增加6例,年齡從50多歲到90多歲,皆有慢性病史,目前住院使用瑞德西韋藥物治療中。今年以來本土病例累積15,544例,無症狀和輕症者佔99.6%。指揮中心指揮官、衛福部長陳時中公布,現在國內的染疫率大約是每十萬人有170人確診。​
pk2
雖然Omicron的重症率和死亡率相對低,但傳播率快速,為增加群體免疫力,ACIP專家會議昨日下午開會討論,通過擴大疫苗施打範圍,包含6~11歲兒童、12~17歲青少年以及高風險族群。​

其中,6~11歲兒童開放接種莫德納疫苗,劑量與國際相同,為成人的一半(50微克),兩劑基礎劑需間隔12週(即3個月)。日前莫德納疫苗已取得食藥署的緊急使用授權(EUA),間隔訂為28天,但ACIP與會專家考量mRNA疫苗有心肌炎等副作用的可能性,建議將間隔拉長以降低風險。指揮中心表示,目前莫德納疫苗還有50多萬劑,預計月底會再到貨兩批,至於輝瑞BNT兒童疫苗由於合約問題較複雜,仍在洽談中。​
pk2
在青少年追加劑部分,建議12~17歲完成基礎劑接種且未出現嚴重不良反應者,在第二劑接種完的5個月後可施打追加劑(第三劑),預計5月中下旬陸續開打。針對高風險族群(如65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免疫不全者等),也會在6月開始接種第四劑(即第二次追加劑),與上一次的追加劑一樣間隔5個月,莫德納和BNT疫苗的劑量為半量,也可選擇接種次單位蛋白疫苗(例如:高端)。周志浩解釋,第四劑是針對長者或免疫系統不全群體,醫護人員工作風險雖高,但不符合此要件,國際上也未將醫護納入第四劑接種對象。​
pk2
◼ 兒童感染Omicron多輕症,少數可能出現嚴重併發症,接種疫苗有助降低住院率​

ACIP委員在今年3月24日的會議時,暫不建議5~11歲兒童接種COVID-19疫苗,認為應等更多數據證實安全性及疫苗保護效益後再討論,但昨日卻拍板定案兒童可打疫苗,陳時中表示,「現在隨著疫情發展,國際資料更多,大家覺得是現在是利大於弊。」​
pk2
ACIP召集人李秉穎日前曾引用美國兒科醫學會數據,兒童染疫的致死率為萬分之一。雖然兒童感染Omicron多半是無症狀或輕症,致死率低於成年人的2.3%,但還是高於一般流感,除常見的流鼻水、咳嗽、頭痛、腹瀉外,有機率出現「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哮吼、熱痙攣和抽搐等較嚴重的症狀。​

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邱政洵、兒童感染科主任謝育嘉引用美國CDC公布的最新研究結果指出,未接種過輝瑞BNT疫苗的5~11歲兒童,感染Omicron後的住院率是已接種者的2倍,顯示疫苗能有效減少住院率。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BNT最早的臨床試驗提出可以減少90.7%的感染,實際大規模接種後,美國紐約州的數據是5到6成,而且效果會陸續降低,但即便如此還是能減少感染機會,連帶降低重症機率。​
pk2
至於為何輝瑞BNT兒童疫苗在國外的接受度和適用範圍較廣,黃立民解釋,「BNT比較快把兒童的結果做出來,送給法規單位去審查,尤其是美國FDA,所以它就先拿到許可。」但他認為,莫德納和BNT在保護力和副作用的表現上,差別應該不大。林口長庚醫院兒科急診醫師吳昌騰表示,莫德納現在還沒有系統性的大型報告可查詢,但根據臨床第二、三期的實驗來看,對照18~25歲的成人群體,疫苗有效性沒有問題,在安全性上,實驗階段也沒有出現大家最擔心的心肌炎案例。​
pk2
吳昌騰表示,無論是莫德納或是輝瑞BNT,現在看來兒童打疫苗都是好處大於壞處。一方面家戶感染、學校和職場群聚盛行,看診時常發現成人有打疫苗,症狀較為輕微,反而是兒童症狀相對明顯,PCR檢測的Ct值也較低,一旦施打疫苗,可有效降低病毒量、緩解不適症狀。另一方面,兒童的群體生活豐富、接觸較密集,也有機會將病毒帶給其他人甚至高風險族群,為了社會整體公衛利益,兒童打疫苗是正確的方向。吳昌騰鼓勵,只要小朋友不是處在急性症狀、身體虛弱的狀況,家長皆可評估前往接種疫苗。​
pk2
◼ 確診兒童居家照護警示指引,注意高燒和持續性疼痛等症狀​

日前發生新北市2歲男童確診併發腦炎和多重器官異常,送醫錯過黃金救援時間、不幸病逝的個案,讓社會更加關注兒童感染Omicron的居家照護和就醫安排。昨日,指揮中心邀集台灣兒科醫學會、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共同討論,訂定確診兒童居家照護的「警訊表徵與緊急送醫條件」。​
pk2
原則上適用於18歲以下的孩童和青少年,指引依緊急程度分為兩級:如果孩子發燒超過48小時,或體溫超過39度合併畏寒、冒冷汗;退燒後活動力持續不佳或呼吸急促、胸悶胸痛;持續嘔吐、頭痛、腹痛;超過12小時未進食或解尿,出現以上症狀,建議可透過視訊診療,詢問專業醫護人員的判斷和建議,必要時可外出就醫。與會的兒科專家提醒,持續性的症狀應該在退燒後觀察較為準確。​

若症狀更加嚴重,例如有抽搐、意識不佳、呼吸困難或胸凹現象、唇色改變、血氧飽和度過低(低於94%)、四肢冰冷冒冷汗等情形,建議直接聯絡119救護車送醫,或由同住親友協助就醫。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居家照護期間外出原則上要先告知地方政府衛生局,避免觸發電子圍籬,但緊急狀況若聯絡不及,以病人健康為優先,可以就醫後再報備。​
pk2
◼ 輕重症分流:降低適用居家照護至69歲以下族群、放寬醫院下轉條件​

指揮中心表示,目前已有11個縣市要實施居家照護。為減輕醫院、集中檢疫所和加強版防疫旅館的負擔,進一步放寬居家照護的年齡層,從原先的64歲以下改為69歲以下,只要沒有洗腎需求、非懷孕、非獨居者,皆以居家照護為原則。另外,出生未滿3個月且發燒、或出生3-12個月且高燒超過39度的兒童,必須到院收治觀察,其他兒童採居家照護觀察,如不符合居家照護的條件,才由照顧者陪同到加強版的集中檢疫所和防疫旅館。​
pk2
羅一鈞強調,要將醫院留給75歲以上、有血液透析需求、懷孕36週以上的高風險群體,以及已經出現中重症症狀的患者,才能讓醫療體系發揮最大的效益。醫院、加強版集中檢疫所和防疫旅館也要搭配下轉機制,舒緩收治量能,日後確診者不用住滿10天才能解隔,只要入住已達3~5天,經醫療人員評估後,除隔離外沒有其他照護需求,就可以通知衛生局並返家。陳時中指出,醫院量能的保存在Omicron疫情攀升時極為關鍵,應回歸到以治療為主,而不是以隔離為主。​
pk2
◼雙北縮短疫調天數,快篩將實名制​

面對月底本土確診數可能準備破萬,北市逐漸縮減疫調天數,昨日北市府宣布將疫調從確診日往前追2天,讓相關人員減少工作量,往居家照顧上調整;而新北市也面對每日上千人的確診案例,也將疫調縮短為3天。陳時中強調,現在已經不是讓疫情規模來決定社會經濟管制政策要限縮或放寬,而是提高疫苗覆蓋率、整備藥物、做好輕重症分流,以減災為最大目標。​
pk2
針對社區快篩試劑增長的需求,指揮中心預計在5月讓實名制正式上路。陳時中表示,4月底會有759萬份的亞培快篩試劑到貨,5月初則有2,100萬份的羅氏,至於國產快篩試劑已有原本的市場和契約,包含商業和共同供應等不同類型,現在雖大量使用快篩,還是要尊重市場價格和數量的秩序,「現在先不要干擾,干擾產生的問題可能更大。」陳時中也同意未來應走向「篩檢代替隔離」,減低疫情對社會重要部門和日常生活的影響。​
(文/陳德倫、林慧貞 ;攝影/中央社)​
pk2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