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隨筆】 現在看的是村上春樹《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 因為很喜歡"Pain is inevitable. Suffering is optional"這個句子,看到學校圖書館有書就果斷借來了~沒想到竟然就出現在前言!標題是「自討苦吃的選擇」,其實說起來,有所追求的人都是自討苦吃的笨蛋嘛(讚賞意味 目前還看不到一百頁,大概說個印象吧,這是一本平淡生活的勵志之書。裡面說的真的都是普通生活哦,比如說年輕時自己經營咖啡店、因為觀看球賽而觸發寫小說的想法,當然最多的還是跑步。我從大三下被我爸及同學那種「想減肥也是說說而已吧」的過分話語激到了,開始去操場跑步,雖然最高紀錄也只能連跑五圈,好像沒什麼好炫耀的,而且疫情開始後就被打回原形......不過看一個人說自己怎麼跑步居然有點療癒。
現在看的是村上春樹《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
因為很喜歡"Pain is inevitable. Suffering is optional"這個句子,看到學校圖書館有書就果斷借來了~沒想到竟然就出現在前言!標題是「自討苦吃的選擇」,其實說起來,有所追求的人都是自討苦吃的笨蛋嘛(讚賞意味
目前還看不到一百頁,大概說個印象吧,這是一本平淡生活的勵志之書。裡面說的真的都是普通生活哦,比如說年輕時自己經營咖啡店、因為觀看球賽而觸發寫小說的想法,當然最多的還是跑步。我從大三下被我爸及同學那種「想減肥也是說說而已吧」的過分話語激到了,開始去操場跑步,雖然最高紀錄也只能連跑五圈,好像沒什麼好炫耀的,而且疫情開始後就被打回原形......不過看一個人說自己怎麼跑步居然有點療癒。
即使還沒Get到村上春樹的魅力(老師、學長、學妹都很推薦他的作品,尤其是《挪威的森林》),也可能是因為尚未拜讀他的小說,不過就這樣執著於一件事的態度,真是令人敬佩。
當然也有不太贊同的地方。比如比起和特定的朋友維持穩定聯繫,與不特定的粉絲有所連繫(不確定這裡的確切意思,是指作者與讀者之間那種關係嗎?)是他更樂意的生活方式,真是善於獨處的一個人呢。雖然我如果有大票粉絲的話,也想享受一下這種生活啊XD
我覺得自己的大學生活也像是這樣。大一、大二的時候,或者最多延伸到大三,因為逼迫自己去做很多事情,常常都會產生「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快感(這句話是這麼用嗎XD),在信心膨脹的狀態下,我可以坦然說道自己是沒有極限的。後來課少了,也比較沒有嘗試的勇氣了,所以時常感到力不從心,力不從心後沒有自信,沒有自信就退縮,以至於落入了簡直可以說是一事無成的窘境。
可能是個有點不負責任的說法,但我認為某些環境與人摧毀了我,而我在這樣的基礎上,又將自己往深淵推了一把。
又比如網路真是可怕的東西,以往大考前我可以斷網一個月,現在兩個字:休想。
前陣子突然想起講座時,講師好像說寫《教育心理學》的張春興說過類似這樣的話:「通往成功的康莊大道上早擠滿了人。」
嗯,通往成功的路不太可能是康莊大道啊,成功是道窄門吧。康莊大道感覺比較像修飾語,而人是盲目的群眾,缺乏自我意識又奢望不付出什麼努力就能成功,以為一路上都是美景,殊不知美景是用來耽誤人的。
成功的路上應該是荊棘叢生吧。所以有點不想追求那種閃閃發亮的成功了,想要調整目標,先追求目力所及的成功。
至於最後會怎麼樣呢?不知道啊,佛系一點也不賴吧,就像村上春樹,三十歲前完全沒想過提筆寫小說呢,最後卻變成舉世聞名的作家。
保留一點未知與彈性,也挺好玩的吧。
這位教練的教法,聽起來像是先瞭解學生的先備知識,接著直接從細部入手反覆打磨,非常違反正常教學程序(不過因為我是旱鴨子,實在弄不懂所謂的滾動姿勢是什麼?)。
以司馬遷來說,大概就像這樣吧:
1.調查學生能說出多少有關司馬遷的知識點
2.發現學生對司馬遷的生平大致瞭解,文學成就懂一點點或有錯誤處。
3.跳過司馬遷生平,直接進入文學成就部分,並多次強調學生說錯的地方,最後評量以確認有習得。
→但不說出「我們現在要教XX」感覺不太適用在學科教學上。
嗯,很喜歡寫作,只是現在暫時沒那麼多故事可以寫、那麼多情思可以說。但我想我會一直寫下去的,可能不是用筆,就這樣在噗裡說幾句也算。
「我為我的XX而生」,這也是另一種很浪漫的態度。XX該填入什麼倒是可以好好找找,像隱藏在胸前的肉體核心,感覺找到的時候,一定是捧在手裡、閃閃發光的模樣。
超級宿命感,超級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