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k2
轉貼洪仕翰:【基輔基輔,尚不存在於中文裡面的正名運動】
烏克蘭的首都「基輔」,過去英語圈長期以較接近俄語的羅馬化拼音「Kiev」稱呼。但其實烏克蘭早在脫離蘇聯獨立後,就已積極推動此一詞彙的正名。
1995年,也就是烏克蘭獨立後的第四年,烏克蘭官方就開始推動新的語言政策,將Kiev一詞依據烏克蘭語發音調整成「Kyiv」。聽說念起來比較像是「科以夫」。
然而,不要說是東亞世界或中文使用者,即便是英語文化圈,也遲遲未正式採納這個新的名詞,許多人仍舊慣用舊稱Kiev。為此,烏克蘭官方還在2018年推動「KyivNotKiev」運動,希望呼籲歐美的英語使用者正名,並逐漸獲得成效。
pk2
說來有些不幸的是,真正讓Kyiv一詞在英語世界完全取代Kiev的事件,就是發生在今年二月的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戰爭。戰爭激化了對立,也讓語言背後的認同分野更加不可迴避。英語世界的媒體從此幾乎都只以Kyiv一詞來稱呼烏克蘭的首都基輔。就連日本外務省,也將這個名稱的片假名從「キエフ」更改為「キーウ」。
當然,俄語媒體的英文版照樣還是使用Kiev,例如俄羅斯衛星通訊社(Sputnik News)。就從今年二月底開始,這兩種稱呼愈來愈反映了使用者的認同與立場。
可以想見,對於這些爭議與紛擾,中文世界幾乎是完全沒有感受到,因為無論是Kiev或Kyiv,目前中譯都仍是「基輔」。基輔一詞在台灣大概已經有點像IKEA,不管你怎麼發這個音、如何念這個字,反正中文姑且翻作「宜家家居」。
pk2
說起來,要不是自己編輯過《血色大地》,我自己很可能也沒有注意到這起正名運動。差不多在去年年底時,我收到了版權方的來信,逐一列出美國的新版《血色大地》會有的更動。
在出版超過十年後,作者提摩希.史奈德對新版的更動並不算多,大部分都是數字上的更正,少部分是文字的修潤。但在這些更動之中,有一個幾乎每一章節、每隔幾頁就出現的更動吸引了我的注意。
那就是Kiev都要改為Kyiv。
pk2
就是在這個時候,我才留意到這座古老城市有這個名稱上的差別。於是讀者就會發覺,中文版的基輔依舊叫做基輔,但書中所附的英文都已經是Kyiv。
這個更動非常小,也幾乎難以察覺。但我還是小小開心了一下,因為我們能夠比英文版更早進行更正──受益於出版時間點的關係,中文版甚至比日文版、韓文版與英文版都更早使用了Kyiv這個受到烏克蘭人所認可的名稱。
能做的不多,但這是其中一小件。
pk2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