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k2
轉貼顏聖紘老師:我覺得學習歷程檔案一事中讓我覺得最煩的幾點:
1. 有些學生、老師、家長,還有興風作浪的媒體,只想要把人塞進大學,而不問小學到高中的打底打得好不好,也不問學生進了大學是否就學得好,往人生的理想邁進。只要無法讓他那個人進入O大,就是教育部要對他負全責。
2. 有些大學教授從來就搞不清楚教改、多元入學一路以來制度的調整與改革緣由,不斷腦補這樣做那樣做會增加貧富與城鄉差距,而忽視學生的學習與教育品質在一個鄉鎮市內就會有很大的差異,而影響學習動力與教學品質的因素不會只有"父母的收入"。但有些教授一直在放送這種偏見,不斷鼓吹聯考是真平等的謬論。
pk2
3. 有些大學教授總是沒弄清楚"一般申請入學"面對的高中生就是"最大量的一般學生",是構成我們這個社會"最大部份的人"。所以大學不應該使用挑選小天才和好人好事的態度來辦理選才試務。如果大學端一直沒搞清楚多元入學的真意,不斷在簡章或說明上強調高中生不需要去累積的光環與經歷,就會造就高中生的焦慮,而不把心思擺在課堂學習與自我探索,弄壞108課綱的精神。
4. 有些媒體從頭到尾只高捧"一般人做不到的特例",放大"各種因為誤解而產生的焦慮",沒有要把事情說清楚的意思,但很樂意參與各種謠言的散播,其目的就只是政治。
pk2
5. 教育部呢?當然有責任。教育部有很多宣示都很表面化,很浮泛,但是難以落實到教學端。最重要的是師資培育跟上了嗎?高中校園行政民主了進步了嗎?給高中教學設計上的指引吻合了知識建構與生產的過程嗎?
6. 最最煩的一事就是,有超級多人居然無法自行評估"有沒有學到東西","有沒有學好一件事"。所謂的學好學精不就是"可自行發掘、利用知識與工具解決問題,瞭解專業門檻,並自我評價"嗎?如果校方、老師、學生,連"怎麼樣叫做好"都不清楚,那就表示整個教學設計有很嚴重的問題,沒有知識品味、沒有知識生產過程的經驗、除了分數以外,完全無法自評,只能自我感覺很好,或不好。
pk2
我一向不是教育部的任何委員,我也沒有參與任何新課綱的議題,但因為新課綱會影響我們接下來收到新生的品質,所以我對學習歷程檔案可以引發這麼多的焦慮感到非常好笑,這表示學生從小學到高三12年究竟都做了些什麼啊?連挑選"六個"讓自己覺得得意、開心、完整、可代表自己能力與特質的檔案都生不出來,這麼瞎的事情真的可以講給媒體記者聽來哭訴嗎?
Facebook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