卯✧
@raphael0204
Thu, Mar 31, 2022 2:16 AM
Thu, Mar 31, 2022 3:35 AM
16
3
朱天文 朱天心紀錄片《我記得 I Remember》|正式預告
in89駁二電影院 電影講座-我記得
噗首先工商~高雄有想看這部紀錄片的朋友,或許可以考慮一下這個場次,看完電影順便聽聽本校老師和導演的專題講座
我自己當時看完是蠻想聽聽導演或其他人怎麼想的XD
雜談下收。(大概不是好聽話粉絲讀到這裡就可以了)
卯✧
@raphael0204
Thu, Mar 31, 2022 2:44 AM
李桐豪
【一鏡到底】山河故人 朱天文、朱天心
Facebook
Facebook
全文要付費(我付了),臉書兩篇可以窺見一點點
【朱天文番外篇】劉慕沙的不在場證明
【朱天文番外篇】荒人是如何煉成的
卯✧
@raphael0204
Thu, Mar 31, 2022 3:26 AM
---
在辦公室討論到朱家姐妹的時候,老闆對我說妳這一代還會讀她們,現在的大學生已經不讀了。我跟他說不能用我考量我這一代,我自覺閱讀狀態普通,但在同輩人之間也是被當作異類看待的。我的青春期讀過兩本朱天文,很喜歡《荒人手記》,《世紀末的華麗》覺得很還好;朱西甯的《鐵漿》翻了兩頁就讀不下去,閱讀上完全不認識朱天心。後來沒有繼續往這個方向讀,可能是因為我雖然十分憧憬,卻越讀越沒辦法像她們那樣認同那些東西。
小時候有一股憤怒,大概也是起源於很類似的心情。為什麼我的脈絡裡找不到可以像這些當時對我而言好的文學一樣理所當然的懷念、承繼和喜歡?我對這些東西的認同似乎都有點「不對」。小學拿著表格問家裡籍貫要怎麼填?媽媽說高雄,我說可是高雄不是省,媽媽說那妳寫臺灣吧,我還感覺失落。很大了才開始想,在這些情境裡,我為什麼要感覺失落。
卯✧
@raphael0204
Thu, Mar 31, 2022 3:45 AM
很大了我才開始找和那些東西不一樣的文學來看,才開始認識不一樣的想像文化和歷史的方式。
《我記得》其實拍得很含蓄,但是很清楚。三姐妹回鳳山找老家,朱天心說爸爸告訴她她的胎衣埋在鳳山老家的樹下,她談到當時開始分本省外省,她心裡很不平,即使朱家還沒有祖先在臺灣入土,好像他們不能夠說這是他們的「故鄉」,會被譏諷說他們「隨時可以回去」,但是「我的胎衣埋在這裡,怎麼可能對這塊土地沒有感情呢。」
包含她在臺北街頭行走指認老房子,朱天文在後山要捕捉浪貓去結紮;甚至是當年組黨競選,後來推行動保運動,我看下來實在不覺得可以說這些人對這塊土地沒有感情,要說他們認同的方式不對也太殘酷了。但是我聽她們談一家子的文學實踐,還有一聲聲敬稱的「胡爺」,實在是也沒辦法不去想,這些人在文化上也不能說是沒有特權的。
卯✧
@raphael0204
Thu, Mar 31, 2022 3:55 AM
但因為我已經很清楚的知道,她們喜歡的東西很好,可以用那樣的方式喜歡和實踐也很好,不過那和我要喜歡什麼、要怎樣喜歡和實踐是兩回事。我作為一個本省小孩,1949年的創傷於我於她們就是非常不同的經驗。我自己後來遇到那種1949以前是往中國接過去的文化史觀都會比較敏感,因為在那樣的脈絡裡我沒有容身之處,或者說,如果要在那樣的文化史觀裡找到我的容身之處,我就必須要否定自己身上與這個史觀相悖的部份。我不想這麼做,所以不想要這個文化史觀。但這也不代表,我認為朱家姐妹這樣的人要否定自己,去容納進任何一種文化史觀裡。
我看完紀錄片後,認為問題就在這裡。她們之所以痛苦,是因為感到一種新的正統正在取代她們的正統,很多她們走習慣的路都不通了。那種被否定的不舒服,斗膽地說我大概是理解的。
卯✧
@raphael0204
Thu, Mar 31, 2022 4:08 AM
所以呢,我自己的解法是臺灣要獨立建國。我認為問題就出在中華民國這個東西的意識形態,就是對某種「正統」的要求,對朱家姐妹而言才會有「取代」和「不對」造成的痛苦。唯有擺脫中華民國這種本身就要求著某種正統的意識形態,才有可能創造出即使想法彼此互相衝突,卻也都同時能夠以「正確」的形式獲得認同的狀態。
我自己其實覺得讓她們這樣痛苦也不好,但說實在也不可能以她們完全不感到痛苦的方式發展了,那麼最好的解法就是創造大家都可以認同自己想認同的東西、沒有誰對誰錯的問題這樣的狀態。她們對文學,對文化,對政治的想法,如果在一個沒有對錯基準的狀態中,以對話的方式發生,我也是很有興趣的。不過這大概是她們最不可能接受的路線吧。
卯✧
@raphael0204
Thu, Mar 31, 2022 4:18 AM
另外一個方向是我每次講起來都要抱持著會被殺死的覺悟的,我不知道為什麼臺灣對於所謂的中國文化的東西,大致上都是以擁護和肯定的方式在處理,而毫無批判的能量。所以變成像朱家姐妹這樣的人,在面對稍微比較現代的眼光時,都會有一種「這個東西怎麼可能不好!」這樣防衛性很強,又極度受傷的反應。問題是批判又不是說東西不好。批判是藉由省視我們與那些東西的關係,去找到自己在哪裡,並且在這個位置上產生對那些東西新的理解。和中國文化有關的事物,常常給我一種不著邊際的感覺,可能就出在我並不曉得對方到底是站在哪裡,也不曉得對方想要我(觀看者)站在哪裡吧。他們自己倒是很快就能擺出找到位子站好的樣子就是了……(但那到底是哪啊)
卯✧
@raphael0204
Thu, Mar 31, 2022 4:22 AM
Thu, Mar 31, 2022 4:29 AM
畫面很美,音樂很好,電影整體形成的和諧感完全可以感受到那就是她們的追求。衝突終究是為了達到某種正確的和諧。
我自己短時間內大概也不會讀她們的書,覺得透過電影認識這份表達也不錯。那就請如果對紀錄片有興趣的朋友參考一下噗首在in89的場次囉。
載入新的回覆
噗首先工商~高雄有想看這部紀錄片的朋友,或許可以考慮一下這個場次,看完電影順便聽聽本校老師和導演的專題講座 我自己當時看完是蠻想聽聽導演或其他人怎麼想的XD
雜談下收。(大概不是好聽話粉絲讀到這裡就可以了)
在辦公室討論到朱家姐妹的時候,老闆對我說妳這一代還會讀她們,現在的大學生已經不讀了。我跟他說不能用我考量我這一代,我自覺閱讀狀態普通,但在同輩人之間也是被當作異類看待的。我的青春期讀過兩本朱天文,很喜歡《荒人手記》,《世紀末的華麗》覺得很還好;朱西甯的《鐵漿》翻了兩頁就讀不下去,閱讀上完全不認識朱天心。後來沒有繼續往這個方向讀,可能是因為我雖然十分憧憬,卻越讀越沒辦法像她們那樣認同那些東西。
小時候有一股憤怒,大概也是起源於很類似的心情。為什麼我的脈絡裡找不到可以像這些當時對我而言好的文學一樣理所當然的懷念、承繼和喜歡?我對這些東西的認同似乎都有點「不對」。小學拿著表格問家裡籍貫要怎麼填?媽媽說高雄,我說可是高雄不是省,媽媽說那妳寫臺灣吧,我還感覺失落。很大了才開始想,在這些情境裡,我為什麼要感覺失落。
《我記得》其實拍得很含蓄,但是很清楚。三姐妹回鳳山找老家,朱天心說爸爸告訴她她的胎衣埋在鳳山老家的樹下,她談到當時開始分本省外省,她心裡很不平,即使朱家還沒有祖先在臺灣入土,好像他們不能夠說這是他們的「故鄉」,會被譏諷說他們「隨時可以回去」,但是「我的胎衣埋在這裡,怎麼可能對這塊土地沒有感情呢。」
包含她在臺北街頭行走指認老房子,朱天文在後山要捕捉浪貓去結紮;甚至是當年組黨競選,後來推行動保運動,我看下來實在不覺得可以說這些人對這塊土地沒有感情,要說他們認同的方式不對也太殘酷了。但是我聽她們談一家子的文學實踐,還有一聲聲敬稱的「胡爺」,實在是也沒辦法不去想,這些人在文化上也不能說是沒有特權的。
我看完紀錄片後,認為問題就在這裡。她們之所以痛苦,是因為感到一種新的正統正在取代她們的正統,很多她們走習慣的路都不通了。那種被否定的不舒服,斗膽地說我大概是理解的。
我自己其實覺得讓她們這樣痛苦也不好,但說實在也不可能以她們完全不感到痛苦的方式發展了,那麼最好的解法就是創造大家都可以認同自己想認同的東西、沒有誰對誰錯的問題這樣的狀態。她們對文學,對文化,對政治的想法,如果在一個沒有對錯基準的狀態中,以對話的方式發生,我也是很有興趣的。不過這大概是她們最不可能接受的路線吧。
我自己短時間內大概也不會讀她們的書,覺得透過電影認識這份表達也不錯。那就請如果對紀錄片有興趣的朋友參考一下噗首在in89的場次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