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ther 埃忒
@aither
Mon, Mar 28, 2022 5:00 PM
Mon, Mar 28, 2022 5:02 PM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
引文:
困擾通常是學習過程的第一階段,那是因為固定的界限開始被打破,你看到新的資訊,對你既有的信念與行為構成挑戰。由此產生的焦慮是讓你改變的動力,也可能會開啟你的創造力。
埃忒閱讀
Aither 埃忒
@aither
Mon, Mar 28, 2022 5:01 PM
Mon, Mar 28, 2022 5:02 PM
引文:
「蛤蟆,諮商的過程中所引發的一些觀念,可能乍聽之下會覺得愚蠢、不合邏輯,甚至讓人害怕。但越是能幫助你深入自我的概念,往往最可能引發激烈的抗拒。」蒼鷺解釋。
「為什麼?」
蒼鷺繼續說明:「因為這些概念最可能威脅我們的心理平衡。這些觀念最有可能帶你走向深層的蛻變,而過程往往是痛苦的,我想你現在也感受到了。當我們仔細檢視自己,看到的不一定都是喜歡的樣子。從現在的你變成你想成為的自己,必然要經歷行為與態度的轉變,這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勇氣與毅力。蛤蟆,這樣你應該可以明白,為什麼你會拒絕把心門打開,因為它通往一條艱苦的路。」
「但這扇門也可能導向深刻的領悟。」
Aither 埃忒
@aither
Mon, Mar 28, 2022 5:03 PM
Aither 埃忒
@aither
Mon, Mar 28, 2022 5:06 PM
Mon, Mar 28, 2022 5:08 PM
目前會一直挑戰我的疆界的,是伴
她一定知道我在聽了她許多一針見血的評語後會失落、難過、傷心、沮喪、生氣、鬧彆扭;一般人或許多朋友會選擇「和平」的相處方式,避免承受他人的情緒及關係可能毀壞的風險
然而伴不同。
她知道她承接這些負面情緒,我才會成長,她選擇這麼做,我猜,這是她認為自己身為S所需負的責任,也因此過去她曾經被我的(或周遭的)情緒壓垮過
Aither 埃忒
@aither
Mon, Mar 28, 2022 5:10 PM
Mon, Mar 28, 2022 5:11 PM
在真相面前,即便是朋友也容易因為這些情緒產生摩擦,但是這麼做才有機會讓彼此更好
或許就因為即使說不出來但感受得到這些,「吵架」對我來說是很平常的、無害的甚至有益的事
Aither 埃忒
@aither
Mon, Mar 28, 2022 5:13 PM
我曾跟一位不會觸碰我日常生活的S大叔在網路上相處一段時間,然而不觸碰日常的調教對我來說好像少了點什麼,或許是少了這份成長的沈重也說不定
雖然,成長是否一定得是沈重的
也是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
Aither 埃忒
@aither
Mon, Mar 28, 2022 5:17 PM
對我來說,需要借助他人來討論可能影響心理平衡的問題,就像調教中被命令打自己的時候很難下手,但別人來打就能承受www
Aither 埃忒
@aither
Mon, Mar 28, 2022 5:34 PM
Aither 埃忒
@aither
Mon, Mar 28, 2022 5:35 PM
Mon, Mar 28, 2022 5:35 PM
引文:
當你處於父母狀態,基本上你會批評或教育別人。無論是哪一個,你都是在言行重複你從父母那裡學來的觀念與價值觀,而且想要表現或說給別人知道,讓別人接受你的想法。這種確信無疑的狀態,是沒有空間容納新的知識或觀念,因為舊的知識與觀念牢不可破。這就是為什麼光靠爭論並不會改變一個人的想法,只會更執著於自己的觀點。
Aither 埃忒
@aither
Mon, Mar 28, 2022 5:39 PM
引文:
歸根究柢,我們的感覺是自己選擇的,我們選擇要生氣或悲傷。
引文:
你可以從另一個方向思考。誰能進入你的腦中,迫使你產生任何感覺?那才是真的不可能。他們可能會影響或說服你,但歸根究柢是你自己決定與選擇要有什麼感覺。
Aither 埃忒
@aither
Mon, Mar 28, 2022 5:39 PM
Aither 埃忒
@aither
Mon, Mar 28, 2022 5:43 PM
Mon, Mar 28, 2022 5:45 PM
忘了是哪一本書提到,可能是《一本你希望父母讀過(孩子也會慶幸你讀過)》或《道德浪女》中關於爭吵的討論,裡面提到用「我覺得生氣」取代「你讓我生氣」
這個改變看似很小,實際使用後覺得很有用,能為情緒負責的是自己,而不是一直把情緒產生的原因推給別人
載入新的回覆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
引文:
困擾通常是學習過程的第一階段,那是因為固定的界限開始被打破,你看到新的資訊,對你既有的信念與行為構成挑戰。由此產生的焦慮是讓你改變的動力,也可能會開啟你的創造力。
埃忒閱讀
「蛤蟆,諮商的過程中所引發的一些觀念,可能乍聽之下會覺得愚蠢、不合邏輯,甚至讓人害怕。但越是能幫助你深入自我的概念,往往最可能引發激烈的抗拒。」蒼鷺解釋。
「為什麼?」
蒼鷺繼續說明:「因為這些概念最可能威脅我們的心理平衡。這些觀念最有可能帶你走向深層的蛻變,而過程往往是痛苦的,我想你現在也感受到了。當我們仔細檢視自己,看到的不一定都是喜歡的樣子。從現在的你變成你想成為的自己,必然要經歷行為與態度的轉變,這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勇氣與毅力。蛤蟆,這樣你應該可以明白,為什麼你會拒絕把心門打開,因為它通往一條艱苦的路。」
「但這扇門也可能導向深刻的領悟。」
她一定知道我在聽了她許多一針見血的評語後會失落、難過、傷心、沮喪、生氣、鬧彆扭;一般人或許多朋友會選擇「和平」的相處方式,避免承受他人的情緒及關係可能毀壞的風險
然而伴不同。
她知道她承接這些負面情緒,我才會成長,她選擇這麼做,我猜,這是她認為自己身為S所需負的責任,也因此過去她曾經被我的(或周遭的)情緒壓垮過
或許就因為即使說不出來但感受得到這些,「吵架」對我來說是很平常的、無害的甚至有益的事
雖然,成長是否一定得是沈重的
也是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
當你處於父母狀態,基本上你會批評或教育別人。無論是哪一個,你都是在言行重複你從父母那裡學來的觀念與價值觀,而且想要表現或說給別人知道,讓別人接受你的想法。這種確信無疑的狀態,是沒有空間容納新的知識或觀念,因為舊的知識與觀念牢不可破。這就是為什麼光靠爭論並不會改變一個人的想法,只會更執著於自己的觀點。
歸根究柢,我們的感覺是自己選擇的,我們選擇要生氣或悲傷。
引文:
你可以從另一個方向思考。誰能進入你的腦中,迫使你產生任何感覺?那才是真的不可能。他們可能會影響或說服你,但歸根究柢是你自己決定與選擇要有什麼感覺。
這個改變看似很小,實際使用後覺得很有用,能為情緒負責的是自己,而不是一直把情緒產生的原因推給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