カメコQ(CQ)
一些關於性別議題的事。先發個噗,想到就講一點點,不然我最後都會覺得唉,算了啦,也沒什麼好說的。
カメコQ(CQ)
我看到呈現方式很老套的女性之間惡意橋段(人前友好背後插刀之類的)都會很困擾,作者是女性的時候就更是如此。因為我從來沒有這樣的經驗,以前我都直接將這種橋段歸類為創作者能力不足,只能怠惰取巧地利用刻板印象來安排劇情,但女性作者也這樣創作時,我漸漸開始懷疑這難道其實真的是普遍的女性的生命經驗?我是否一直用我幸運的人生經歷去度量別人,覺得那是刻意醜化的刻板印象,實則卻是我對真實視而不見?
カメコQ(CQ)
我近年來一直對自己有這樣的疑慮。所以看到有一則討論免術換證議題的噗,裡面噗主提到身為女性走夜路時,只要察覺到背後有人就一定會回頭查看,而在夜路上遇到的女性也都一樣,這是生理女性共有的恐懼。看到這樣的經驗分享,我就覺得我不適合討論這個話題了,因為我走夜路是不會回頭的。
カメコQ(CQ)
我沒有恐懼,但我覺得這樣的恐懼不是空穴來風,所以我希望這份恐懼被尊重、被處理,而我不適合談這件事就不要談。還有因為我還沒有很認真想回歸社會,所以說實話也不想多說什麼。
カメコQ(CQ)
可是為什麼現在還是決定要發噗了呢,是因為看到反方的反方(我不確定是否等於這個議題中的正方)發的噗,被另一方的主要發聲者之一截圖點讚名單掛在噗首,不禁覺得哇,真的讓人好想為了這個去點讚呢。
カメコQ(CQ)
---等明天我還想講的話就明天再繼續---
カメコQ(CQ)
本來想說算了啦刪掉好了,但中斷的地方太奇怪了,再努力一下。
カメコQ(CQ)
總之我也沒打算因此就用任何一方部分人的偏激行為來決定立場,不過倒是對這陣子的一些疑惑找到了適用於我自己的現階段解答:為什麼我對援引歐美新聞做為台灣未來狀況之預言感到不安?或者說,那真的該當成未來的預言來看待、為此激憤嗎?
カメコQ(CQ)
明明其他議題也會援引歐美的先例,我一直不知道為什麼在跨性別議題上我對把歐美的先例當預言並為此激憤感到不安,後來想想可能就是因為我對跨性別毫無理解,我沒有跟跨性別者說過超過五句話,我也幾乎沒看過故事裡的跨性別者。這是我人際關係與閱讀視聽題材太狹隘所致,但總之就是我在我的生活圈裡幾乎沒接觸過這個群體中的人,不了解群體中的個人的故事。所以因歐美新聞產生激憤情緒讓我感到很危險,是因為這個憤恨的對象對我來說太虛幻,而對於虛幻對象感受到的可怕可恨是可以無上限的。
カメコQ(CQ)
我說虛幻,不等於我認為那些消息是造假(雖然我並沒有去確認第一手資料),而是我無法把那些對象無法連結到個人。我再厭惡KMTer與柯粉,我對他們的憎恨還是有上限的,因為會連結到我父母、大學學長,我知道他們的實體,知道他們之所以如此選擇的脈絡(&我無法接受)。
カメコQ(CQ)
總之對我來說,有接觸不等於會因此接受對方觀點,但可為排斥感設下合理界限。對歐美案例作批判與價值判斷或是當成預警是一回事,當成絕對的預言因而感同身受到產生情緒是另一回事。
カメコQ(CQ)
我不是想談論姿態好不好看的問題,也不是要高舉理性的大旗否定情緒,而且我也很難說為排斥的情緒設限了又如何,有助於保障生理女性免於恐懼的自由嗎?我只能說讓排斥感奠基於事實不超過它應有的限度對我有意義,留下和解的空間對我有意義,就像公投完我也還是要跟父母和解,民主黨選民要跟他的共和黨鄰居和解,而台灣人經過一場美國總統大選好像再也不會跟民主黨和解……雖然好像也不是很多人在意吧。
カメコQ(CQ)
但我也得說這個答案對我來說合理、有吸引力是基於我自身抑制情緒的渴望,因為難以控制的激烈情緒對我來說一直是個困擾,而同時只要感受到主流的情緒強烈到一個程度,我就會開始往邊邊站。這並不是個出於理性的選擇。
カメコQ(CQ)
--------------------
カメコQ(CQ)
有點關係但離題較遠的另一件事。之前在推特上看到跨男提到月經體驗,大意是「初潮來時覺得很痛苦,本來以為這份厭惡是因為自己的性別認同是男性,長大後得知原來順性別女性也討厭月經覺得很驚訝」。
カメコQ(CQ)
乍看到我就一把火上來,下面的留言與轉推也是各種砲轟,但後來想想,那幾位跨男也有月經,難道他們沒感受過那種生理上的不適嗎?為什麼他們不會想到順性別女性也會為此所苦?也許是如果人生中有一個巨大的問題,帶來太過強烈的困擾,時間一久,就容易把每一件事都歸因於那個問題。月經昭告了他們具備女性的生育能力,這層意義強烈到覆蓋了那些不適與不便。
カメコQ(CQ)
當然這不會改變他們對順性別女性的缺乏同理與想像力的事實,只是這麼想我就比較不會生氣了。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