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8年下半以前,噗浪整體而言對政黨政治相對冷感。但對於性別政治,則不乏有女性受害的新聞會引發一波轉噗。那時,常常引起噗浪很多人氣憤的一個點是,主流的男性往往否認性/別暴力是一個文化和系統性的問題,一邊助長合理化性/別暴力的文化,一邊否認自己,以及這些行為和性/別暴力的關係。那時候常常出現的一句話:「Not All Men, but Always Men.」原本意圖是要指出性/別暴力和文化 之間的關係,但也塑造了一個表示「所有男性其實都厭女/是潛在的性/別暴力犯罪者」會有共鳴的文化氣氛。這是2018年前半以前,噗浪存在的文化基底
「我一開始的時候的確也稍為認同一些反對方的言論。但是在他們開始否認和跨性相關的醫療的時候,我開始對這些信息感到不安。
我原本以為在我停止用噗浪後會在幾個月內稍為冷下來⋯⋯結果某些人越演越烈。
讓我很不安和驚訝的是,有些在事件爆發前表現很冷靜的帳號,居然是現在瘋狂轉傳反跨甚至是仇恨的言論的人。
(比較諷刺的是,我反而因此開始關注跨性別者權益⋯⋯⋯)
妳知道爲何現在會變這樣嗎⋯⋯?」
提問者在這方面的問題是,噗浪一開始只是反「免術換證和拒術跨」,為什麼到現在似乎連跨性別者需要的醫療和跨性別者「存在的事實」本身都開始反對?
1.若同性性傾向自然存在,則其存在的正當性不言自明
2.若同性性傾向沒有威脅,則不需要也不應該否定
1.以生物決定論否定跨性別現象本身(XX就是女、XY就是男、女人沒有老二...etc)
2.攻擊跨性別者需要的醫療和社會肯認。因為若承認一群人需要在社會和醫療上被肯認,則前提必然是這群人的這些需求是真實存在的。不否定需求的真實,就無法否定人群存在的真實。
3.放大「脫跨者」,也就是原來認同跨性別後來卻停止如此認同的人,意圖藉由脫跨者的存在,證明跨性別只是一種「自助餐」,而非自然存在的現象。
1.「同性戀不自然」
2.「同婚不應該被肯認」
3.「同志可以『變回』異性戀」(例:郭大衛)
這些人對「身為女性」的這些感受和防衛,我覺得足以支持上面的觀察。
P.2 "如何帶風向仇跨" 和 P.3 "這股風潮接下來的發展" 待補
覺得會被針對的意思我手上有證據。不要逼我。我認為,這件事情上,有幾個重要的時間點:2018年後半,2020美國大選,和2020年後半。以下詳述。
1.引起2018反同團體發動公投的直接因素,來自大法官釋憲,而非同運團體在立法院的成功遊說;
2.民進黨推動進步價值,也許會少掉某些傳統支持者的票,但這樣的政策也應該能催出年輕都會票。
這是這些群眾怎麼在這幾年逐漸極端化的過程。
地球上有70億人口。即使是跨性別女性這個大約0.25%的小族群,放大到(會被報導的)先進國家約20億人,要找任何犯罪的CASE,大概都能很容易找出來。然後不斷用力報導那個族群的負面新聞,在瘋狂轟炸下大家就很容易覺得那個族群很糟糕。
放到台灣,就是:假設跨女和男性的性犯罪率相同,依照人口比例,每年平均會有快20件的跨女性犯罪。放到美國就是200件。如果進一步假設喔,就算跨女的性犯罪率是男性的1/20,跟順性別女性約略相等,美國還是每年能找出10件,平均一個月快一件出來。
這是基數放大的必然。就像一定找得出有人打疫苗當天死掉。講疫苗,大家就懂用統計數字而非個案看,為什麼講少數族群就不懂了呢?
數字為什麼會高,其實有一個最簡單的解釋:在社會學上,和犯罪率最相關的就是社經地位。而跨性別的社經地位普遍低(因歧視收入低),所以犯罪率比同性的平均(跨女相對女、跨男相對男)高。這個解釋顯然聽起來比較合理吧?
至於監獄,哈囉?那邊本來就都是有犯罪才會進去的地方了,犯罪率高根本是理所當然的吧?
抽象的說,就是把一個族群和第一式弄出來的最糟糕的刻板印象連結起來,然後聲明「我們不是仇那個族群,只是仇那個族群的老鼠屎。」
但同時又不斷的用各種方式暗示那個整個族群「特別容易」是那個最糟糕的刻板印象的樣子。而且因為「我們無法分辨誰是老鼠屎」所以拒絕任何那個族群要求的平等。
八卦版把台女和女權自助餐、母豬、找回收商連結
中共把維吾爾人和恐怖分子連結
護家盟和八卦版(又是八卦版)把男同性戀和吸毒、濫交、愛滋連結
在跨性別女性的CASE,具體手法是讓大家想像....呃,南方公園葛屁老師那個樣子 + 穿著女裝在女廁偷窺女性自慰的大叔?
最近的最新例子,則是有人拿「某些香港人」想帶討厭「所有來台灣的香港人」的風向。
如果有訂閱 Netflix ,這部紀錄片把媒體如何塑造負面的跨女刻板印象說得很好:
最後,更大的社會上願意和這種仇恨論述結盟的大概就只有一、兩個圈子,那一兩個圈子是什麼,我覺得我也不指名了,大家都想得出,時機到了就會自然冒出來。
祝大家平安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