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
@imdeadinside28
Wed, Mar 16, 2022 4:04 PM
3
Margaret Atwood被燒是挺無辜的,畢竟月經人一詞確實冒犯到許多人。話說回來,雖然這詞造成歧視效果,但「歧視一定是惡意」的嗎?如果能夠一口咬定惡意的話,那麼換個角度想,某些人「因為因為立場不同被扣恐跨的帽子」的委屈感不是其來有自嗎?對方也是一口咬定質疑跨權的人是抱著惡意的。
很多歧視是無意識下的產物,以外籍移工為例。一般人對外籍移工並無惡意,是無知與偏見,最終演變成歧視(無意識),而罪魁禍首就是「外勞」一詞。外勞本屬於中性詞彙,意指遠離家鄉到國外工作的人,但在媒體的渲染下和貶抑勞動者以及東南亞人連結,導致大眾在講到這個詞彙的時候會浮現幾種特定印象「印尼」「越南」「菲律賓」「香水」「包頭巾」「皮膚黝黑」⋯等。因此,與其說是因為惡意而產生的歧視字眼,不如說因為和後天形成的「貶義印象」結合而變成歧視用詞。
AB
@imdeadinside28
Wed, Mar 16, 2022 4:05 PM
比起互相惡意地使用這些詞彙,將討論的方向往如何達到互相接受的共識創造出新的用詞或許更有幫助。
以上是和@thisiscarlo(意念tag)最近討論的想法,更詳盡有條理的內容就交給他了,我的笨腦袋已經盡全力。
載入新的回覆
很多歧視是無意識下的產物,以外籍移工為例。一般人對外籍移工並無惡意,是無知與偏見,最終演變成歧視(無意識),而罪魁禍首就是「外勞」一詞。外勞本屬於中性詞彙,意指遠離家鄉到國外工作的人,但在媒體的渲染下和貶抑勞動者以及東南亞人連結,導致大眾在講到這個詞彙的時候會浮現幾種特定印象「印尼」「越南」「菲律賓」「香水」「包頭巾」「皮膚黝黑」⋯等。因此,與其說是因為惡意而產生的歧視字眼,不如說因為和後天形成的「貶義印象」結合而變成歧視用詞。
以上是和@thisiscarlo(意念tag)最近討論的想法,更詳盡有條理的內容就交給他了,我的笨腦袋已經盡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