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yan一息
@yan_m
Thu, Mar 10, 2022 5:56 AM
1
Facebook
盧郁佳的切入角度與文章結構真的很強,旁徵博引來暗指教授為文只是自命清高。
yanyan一息
@yan_m
Thu, Mar 10, 2022 5:58 AM
Thu, Mar 10, 2022 8:43 AM
教授原文罵媒體用詞「弱智化」、「不知詞語出處亂用」。先不提詞彙的意義會不斷演變,回到史學領域,這樣的批判表面上是很符合歷史學者考證的要求;實質只是對現象去脈絡化的切片批評。
記者為什麼都用「嗨翻天」、「大師」、「小確幸」?難道真是因為記者、網路行銷都是弱智?
只不過是因為他們沒時間像大教授一樣能在研究室裡優雅泡壺茶,花上一兩天細細考究什麼「歲月靜好」是否是典出胡蘭成罷了。更何況從行銷的角度來看,人家要call to action 的受眾是《甄嬛傳》的觀眾,可不是飽讀詩書的大學者。
對詞彙考究的確是文人的功夫,那就儘管去要求文人吧。即時新聞、內容行銷與史學論著的行文目的既然不同,為什麼要拿同樣標準來要求呢?如果批評不可能有任何改善效果,那這篇批評不就只剩下彰顯自己學富五車的用途了嗎。
yanyan一息
@yan_m
Thu, Mar 10, 2022 6:04 AM
Thu, Mar 10, 2022 8:41 AM
不是說媒體的用字遣詞沒問題,而是批評這種最表面的東西,真的是完全無助於改善現目前對內容速食、求快的環境。
載入新的回覆
記者為什麼都用「嗨翻天」、「大師」、「小確幸」?難道真是因為記者、網路行銷都是弱智?
只不過是因為他們沒時間像大教授一樣能在研究室裡優雅泡壺茶,花上一兩天細細考究什麼「歲月靜好」是否是典出胡蘭成罷了。更何況從行銷的角度來看,人家要call to action 的受眾是《甄嬛傳》的觀眾,可不是飽讀詩書的大學者。
對詞彙考究的確是文人的功夫,那就儘管去要求文人吧。即時新聞、內容行銷與史學論著的行文目的既然不同,為什麼要拿同樣標準來要求呢?如果批評不可能有任何改善效果,那這篇批評不就只剩下彰顯自己學富五車的用途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