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帥那個時候是柏林督軍,所以他在希特勒上台的時候是軍中的第三把手。光是管理位於柏林的駐軍,足以表示他的地位很高,在威瑪共和搖搖欲墜的時候,這批軍人甚至可以左右命運。但基本上倫帥什麼都不做。Kurt von Schleicher與Franz von Papen想推翻希特勒的企圖也就此失敗了。追根究底,他對希特勒上台的態度稍微偏正面。興登堡與希特勒兩個人前前後後都找倫帥談話過,想知道誰來接布隆柏格的位置比較好。選來選去最後找了凱特爾與布勞希奇,倫帥也同意了, 雖然這兩個也不是多好的傢伙。
L:他扮演的角色十分重要,他不僅指揮了面向波蘭克拉科夫、華沙與近烏克蘭邊境羅特的南方集團軍,而且也是該集團軍計畫的策劃者。他副官的表現也很亮眼,我們不得不提及一下他——Erich von Manstein。他們辦到了戰爭中的計畫與執行層面。整場入侵為時十八天,因此往往被現代人誤認為是雕蟲小技。這場戰爭很快地顯示出德軍的精良之處,以及裝甲部隊的不足,讓他們盡快地將戰爭機器加以改良。
進攻開始時,他必須管理並指揮軍團通過狹窄的谷到一直到阿登省,一旦車輛、補給、坦克與裝甲車擠在這裡,相當容易被堵死。倫帥了解戰爭涉及的軍需層面,但現代化戰爭的步調對他而言還是太快速了。當時只要法國空軍反應得過來,對排著隊穿過峽谷的裝甲車們投炸彈,德軍的攻勢就算完了。因為根據後來的報告顯示,從第二天開始德軍就遭遇塞車問題。不只路況差勁,每個師團的規劃壁壘分明,倫帥在第一天還限制坦克行動,讓將軍們抱怨連連。倫帥也有急躁的一面;在色當戰役之後(Battle of Sedan),坦克開始顯示其限制,步兵突擊隊依然是必要的。在德軍試圖穿越盧森堡抵達比利時的時候,坦克真的行動不便,這對攻勢而言是場災難。
倫帥在十一月選擇繼續死守著萊茵河這條線,這條線直到一至二月份才被盟軍攻破。當更多美國第三軍團勢力抵達洛林(Loraine)與阿爾薩斯(Alsace),德軍只能不斷退縮,納粹德國的勢力不斷縮小。時至三月份,倫帥盡可能地保留他能為德軍留住的部分。他發揮了極佳的防守策略,並炸掉萊茵河上的十二座橋,卻留下一座雷馬根大橋(Pont de Remagen),讓美軍得以穿越。這個「失誤」又讓希特勒有了解職倫帥的藉口。此時已是1945年,戰爭已完結。
隨著冷戰崛起,英國人與美國人考慮將某些德國將領請出山。倫帥實在太年老了,而且他的人格特性也是十分獨特的,他被視為不適合作為一名階下囚。在李德哈特的熱切協助以及《The Other Side of the Hill》這部書的問世之下,倫帥逃過了戈林等人在紐倫堡大審上面臨的命運,也成為被告方的證人而最終獲釋。這個問題成為了重大的外交事件,主要是因為直到1947年,美國仍在施壓英國,希望英國人把倫帥交給蘇聯,因為有五個國家想找倫帥算帳;然而英方承諾,只要倫帥待在英國占領區,他就不會有事。
L: 沒有錯,他一直拒絕寫回憶錄;此外他也不寫日記。關於他我唯一能找到的手稿,是在德國檔案館的一本小冊子。他日復一日記載那天買的小東西,像是香煙以及必須要為老婆買的 玩意兒。我可以說,倫帥並不是個思想家,他從來不寫東西,我們從他給老婆的信裡可以看到每日金句一類的小詩。
當他位居高位的朋友建議為他寫傳記,他認為這沒有任何的意義。我認為他的想法是發自內心的,所有的證據顯示他是很低調的人、很會自嘲、充滿黑色幽默。他會嘲笑在上位者更甚於下屬, 像個老爸。
L: 普魯士典型在這裡的意思是傳統的士兵。他的父親是布蘭登堡貴族,母親是個薩克遜平民。我們談的是神聖日耳曼羅馬帝國的遺族,世世代代為軍人的家族,可上溯至條頓騎士;他們打從十字軍東征以降,在民族國家興起之前,就在歐洲各地征戰,與國王們一同經歷了中世紀與文藝復興,到了近代立場則更傾向新教。
主:我想沒落貴族這一點很重要,雖然他父親是騎士,卻沒有辦法進入騎士團,因為家族財產不夠, 無法支持其開銷,最後只能成為步兵。
L:是的,現代人可能覺得很奇怪,但是在當年的法國、德國與英國都是如此。我們今天根據個人的期望選擇當兵,但是古老的家族會選擇所謂適合貴族的軍種,那並不是經過科學化分類的軍事學問分支;而在第二帝國的時候,那些表現活躍的平民逐漸打破這古老的結構。
回到倫帥身上,原本他也想成為騎士,但是他還有三個兄弟,家庭無法確保他們都獲得體面的機會。於是他轉而加入步兵。他不能算是一個知識分子,但我認為他更像一個藝術家。
L:對,我們可以說他受的教育非常完整,在當年也是歐洲最好的。Hans von Seeckt當時也會於戰間期再次採取這種教育,從12-17歲的軍校學生開始培養;接著他們在柏林的大軍校繼續深造。這些都還是基礎,奠定了成為軍官階級的未來。
L:對,當我們看見當時他上級留下的報告與其他證詞,這是個和藹可親的人。他幾乎從不生氣,他說話表達非常精確,不會在士兵身上專注於無用的細節。簡單來說,他並不是當代反軍國主義文學描述的 普魯士軍官丑角。
主:我們往下談吧,現在來到一次世界大戰。他這時候還沒有指揮大軍團的資格,他參與的是東面對波蘭的戰爭。雖然還不在第一線,但是已經展現了卓越的行政與策劃能力。其實在這個時候他的表現是最頂尖的,他似乎再也沒有類似的表現了。
L:他還是中校。
主:沒想到晉升得很慢。
L: 是沒有錯,但是考慮到普魯士軍隊,以及後來的德軍,他們不見得看戰功來提拔位階,主要還是看年資,或者是上級認證的卓越品質,可是那也不見得和戰功掛勾。獲得了pour le mérite 勳章也一樣;比方說隆美爾吧,他也獲得了該勳章,但當時仍然是下級軍官。
主: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凡爾賽條約簽訂了,德國的軍力被縮減為不得超過10萬人。倫得施泰特以及表現優異的那些自然是留下來的。在德國的新處境之中他會如何自處呢?一切都改變得很快,當時還發生企圖顛覆威瑪共和的卡普政變。他沒有讓自己卷進這些,試圖保護自己的事業。看起來他還是比較支持共和,但是他對帝國有沒有懷舊感呢?他會是怎麼想的?
軍人是不為政治服務沒錯,但也沒多少人為軍隊服務了;他們甚至不對卡普政變的右派革命份子開槍,也排除掉大多數沒有接受過正規軍校訓練的普通士兵。
主:所以說,就算面對不公平的事,軍隊的榮譽或存續必須放在最優先。
L:沒錯。紀律先於公正。
主:您提過倫帥是軍隊的第三把手,自然他與Halder、布勞希奇、凱特爾甚至希特勒時有往來。那麼他與這幾位的關係如何,既然他沒有爭取最高權位的意思?
簡單來說,他不跟小軍官鬼混。但對與他背景類似的軍人而言,他是天然的紳士。布勞希奇與Halder的性格就不是這樣,在此略過不表。倫帥看這些稍微比他晚一輩的士兵帶著點微妙的憐憫,最壞的情況就是不信任。他們已經是不同的軍人,並非全都來自德國北部——Halder與凱特爾就不是。
L:根據當時留下的紀錄,能確定倫帥完全不認可希特勒。也許他犯了所有其他德國將領都犯的錯。1933年,他想的是也許希特勒可以利用;至於國家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對他而言完全陌生。他是個保皇黨、非常虔誠的新教徒,重視服從紀律的保守派。國家社會主義革命份子的意識形態,都是由來自德國南部的人所主導的。這些南部人號稱將組織人民的革命軍,和傳統普魯士軍官形成鮮明對比。無異於烏合之眾的民兵是對帝國懷舊的他難以接受的。如果回到凱薩的時代,他大概是決不支持這種民粹的羅馬元老院。
至於希特勒對倫帥是極為尊重的,他對倫帥十分著迷。當希特勒召集軍官時,倫帥是唯一一個有資格上座的軍人。即使是戈林也得站著。這反而讓倫帥不自在到了極點。也許希特勒的態度並非只是針對倫帥本人,更是來自於對神祕的德意志國防軍元老這個身分的敬重;倫帥就猶如國防軍活生生的象徵物。
主:倫帥與整個國防軍與德意志軍人也維持著關係,因此我們要回頭看看軍方的希特勒暗殺事件——如果這在戰前就得以發生,實際上可以省去不少麻煩。但是倫帥不只一次反對這個看法;他是沒有曝光有意暗殺希特勒的軍中份子,他只是將整件事情置之不理。他絲毫沒有涉入任何陰謀事件中。
L:我個人的看法是,這純粹與倫帥自己的道德原則有關,與行為上的懶惰或透過希特勒實現個人野心無關。至於我看法的根據,我們可以看到在1938年時,Halder與Beck曾經就對他明示暗示過這些事,而被拒絕了;到了1943年,他們就在著手計畫所謂的720希特勒暗殺密謀。
L:他扮演的角色十分重要,他不僅指揮了面向波蘭克拉科夫、華沙與近烏克蘭邊境羅特的南方集團軍,而且也是該集團軍計畫的策劃者。他副官的表現也很亮眼,我們不得不提及一下他——Erich von Manstein。他們辦到了戰爭中的計畫與執行層面。整場入侵為時十八天,因此往往被現代人誤認為是雕蟲小技。這場戰爭很快地顯示出德軍的精良之處,以及裝甲部隊的不足,讓他們盡快地將戰爭機器加以改良。
主:緊接在波蘭之後,顯然就是1940五月的對法國之戰。根據您的說法,倫帥對此抱持懷疑的態度,因為針對法國的計劃不斷被推遲,從前一年的十二月一路拖延到次年五月。
L:對,他與曼斯坦依然是共同執行者。他看了第一版的計畫,十分不滿意,他認為這只是再次使用再單純不過的施里芬計畫罷了。他之後進行了不少調整與修改,實際上希特勒也參與在其中,直到德軍攻穿阿登省(Ardennes)。倫帥就在這個時期大力提拔曼斯坦,推薦他擔負A集團軍的重任;曼斯坦實施了最為人稱道的鐮刀收割計畫(Sichelschnitt plan)。
這使我們提出一個問題:倫帥真的是戰爭的最佳人選嗎?一直到五月十日戰爭發動之前,倫帥陷入某種憂鬱狀態,差點被逼到辭職;所以他性格上是個會陷入低谷的人。
L:誠然,倫帥在巴巴羅薩行動之中展現他真實的水準。雖然他沒有參與計畫本身的制定,但他繼續展現他在1940年的特質,包括性格保守謹慎,以及在一群下屬中帶眼識人,擅長啟用有才華的將領。因此即使他自己充滿焦慮,他還是放手讓底下的人去做,避免過度控制他們。此外,他喜歡包含多國地理的大地圖,而不像某些參謀一樣在特定小地圖上花太多時間。倫帥的整體特質在40與41年發揮得很好,經過三年後,他對俄國士兵與土地的認識越來越清楚,內心知道這覆蓋的面積有多大。
主:看起來這對倫帥是沉重的打擊,因為他的身體健康急轉直下,士氣也變得很低落。他的狀態糟糕到希特勒得將他從前線退下來,他在秋天時遭遇過一次心臟驟停,這給了希特勒足夠的藉口將他免職。以歷史的角度來看,希特勒將倫帥免職是個轉捩點。到了十一月底,深入蘇聯最深、贏得最多勝利的南方集團軍,抵達了頓河畔羅斯托夫(Rostov)。但根據希特勒的野望,在這一天的進度應該要到史達林格勒。這時候卻是第一次,倫帥讓德軍撤退。
所以倫帥是二次世界大戰開始以來,第一個暫停部隊並且使其撤退,回到防守狀態的將領。因為倫帥表示,必須要先等到冬季過去。
主:考慮當時的背景,這是個很明智的決定啊。
L:倫帥在諾曼第登陸後被解職,基本上不是希特勒自己的決定,是他自己的意願。
主:倫帥是否早就認為戰爭已經失敗了,他頂多只是堅守岡位而已?
L:倫帥不是唯一一個試著守護名聲的人,Halder這事也是幹得很兇。藉著盟軍與英國人的戰後宣傳,倫帥個人是保住了信譽,以及具有騎士精神的個人形象。當時他是被捕捉的德國將領中年紀最大的,身體也極為虛弱。他在兒子的觀護下被關了三年,身體與精神的狀態都下降得很厲害。
主:回到巴巴羅薩行動,我想知道倫帥扮演的角色,他是如何反應;因為德軍在這裡犯過太多罪行,包括他的南方集團軍在內。他總不會對這些醜行一無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