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45
𝐃𝐢𝐧𝐨𝐬𝐚𝐮𝐫𝐢𝐚
No.345
恐龍是恐龍總目(學名:Dinosauria)中生物的統稱,分為非鳥恐龍和鳥型恐龍,是一類出現於中生代的多樣化陸棲動物,也是人類認知範圍內最著名的已滅絕生物。恐龍是地球歷史上在中生代最優勢、最繁盛的脊椎動物,最早出現在2億3千萬年前的三疊紀,在侏羅紀、白堊紀中曾支配全球陸地生態系統長達1億4千萬年之久,並涉足天空和海洋。所有非鳥恐龍、以及鳥型恐龍中的反鳥和扇尾亞綱在6千6百萬年前所發生的白堊紀末滅絕事件(即恐龍大滅絕)中全部滅絕,僅剩下鳥型恐龍中的「今鳥亞綱」存活下來,並作為現代鳥類繁榮至今。
—————————————— 節錄自維基百科
No.345
中生代 介於古生代與新生代之間。由於這段時期的優勢動物是爬蟲類動物,尤其是恐龍,因此又稱為爬行動物時代(Age of the Reptiles)。中生代的年代為2.51億年前至6600萬年前,開始於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結束於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為止,前後橫跨1.8億年。中生代可以分為以下三個紀:
No.345
【三疊紀】
三疊紀的全球氣候較為乾旱,季節性變化大。這段時期的海平面低,可能助長了極端的氣溫。發生於二疊紀末期的滅絕事件,滅絕當時地球的大部分生物,使許多生物在事件後開始輻射適應。大型植食性與肉食性恐頭獸類的消失,形成許多空缺的生態位。繼續存活的二齒獸類、犬齒獸類佔據部分生態位。在二疊紀末滅絕事件後數百萬年,大型主龍類爬行動物成為中生代的陸地優勢動物,包括:原始鱷魚、恐龍、翼龍類;水中的爬行動物則有:幻龍類、魚龍類、蛇頸龍類。

三疊紀的恐龍體型較小,主要生活在炎熱貧瘠的環境中。早期出現的恐龍包括艾雷拉龍、板龍、欽迪龍、腔骨龍、始盜龍等。
No.345
始盜龍
No.345
始盜龍屬 (學名:Eoraptor)又名曉掠龍,是世界最早的恐龍之一,類似獸腳亞目與蜥腳形亞目的最近共同祖先。牠是雙足的肉食性恐龍,生活於2億3100萬年前的阿根廷西北部。模式種是月亮谷始盜龍(E. lunensis),學名的完整意思是「從月亮谷來的破曉掠奪者」。古生物學家相信始盜龍的外表類似所有恐龍的最近共同祖先。牠的化石是幾組保存很好的骨骼。

牠們的身體小型,成長後約1米長,重量估計約10公斤。牠是趾行動物,以後肢支撐身體。牠的前肢只是後肢長度的一半,而每隻手都有五指。其中最長的三根手指都有爪,被推測是用來捕捉獵物。
No.345
艾雷拉龍
No.345
艾雷拉龍屬 (屬名:Herrerasaurus,意為「 Victorino Herrera 的蜥蜴」),又稱黑瑞拉龍、埃雷拉龍、黑瑞龍或赫勒拉龍,是已知最早的肉食性恐龍之一。
牠是輕巧的肉食性恐龍,有長尾巴及相當小的頭。長度估計有3-6公尺,臀部高度超過1.1公尺,體重約為210至350公斤。一個最初被認為是富倫格里龍的大型標本,頭部估計長達56公分。其他較小標本的顱骨,長度估計約為30公分。
No.345
板龍
No.345
板龍屬 (學名:Plateosaurus)是蜥臀目蜥腳形亞目植食性恐龍的一屬。板龍是體積龐大的二足、草食性恐龍,擁有小頭部、長頸部、用來壓碎植物的銳利牙齒,前肢明顯較小但有大型拇趾尖爪,這些尖爪可能用來防衛與幫助進食。

板龍是已知最大的三疊紀恐龍之一,也是三疊紀最大的陸生動物之一,身長可達6到10公尺,體重估計有7噸。
No.345
【侏羅紀】
侏羅紀晚期與白堊紀的氣候變遷,造成另一次輻射適應。巨大的植食性蜥腳類恐龍(腕龍、梁龍)和大型肉食性恐龍(異特龍)出現。這一時期的常見植物包括針葉樹、銀杏、蘇鐵和蕨類植物。

主龍類的多樣性在 侏儸紀時期 達到高峰,鳥翼類和胎盤類哺乳動物也開始出現並持續發展。

部分科學家認為昆蟲的一些器官相當適合被子植物,尤其是口器,而認為昆蟲與被子植物同時開始多樣化。但是昆蟲的口器的出現時間遠早於被子植物,也早於昆蟲開始多樣化的時間,因此昆蟲的口器是基於其他原因而演化出現的。
No.345
梁龍
No.345
梁龍科 (學名:Diplodocidae)是群蜥腳下目恐龍,梁龍、迷惑龍(雷龍)都是屬於梁龍科的恐龍。梁龍科中包括數種頸部、尾部極長的恐龍,例如梁龍和超龍,體型可長達34公尺。而只有發現一節脊椎的雙腔龍,被估計身長可達40到60公尺。
與體型同樣巨大的泰坦巨龍科與腕龍科相比,梁龍科恐龍的身體較為修長,並擁有短腿,讓牠們看起來像是巨大恐龍中的臘腸犬。而牠們的後肢長於前肢,讓牠們的頸部之後形成一個明顯的傾斜面。
梁龍
No.345
腕龍
No.345
腕龍科 (學名:Brachiosauridae)是蜥腳下目恐龍的一科。牠們是群植食性四足恐龍,前肢長於後肢,並擁有45度角傾斜的長頸部。儘管腕龍科恐龍的外表有獨特特徵,但牠們的分類仍有爭論,腕龍科到底是獨立的一科,或是基礎巨龍形類恐龍的集合群。因此,關於哪些屬該分類於腕龍科也有所爭論。
牠們的重量範圍從20公噸到90公噸,牠們長而挺立的頸部可讓牠們接觸到樹梢上的樹葉,而這範圍是其他蜥腳類恐龍所接觸不到的。
腕龍
No.345
No.345
異特龍科(Allosauridae)又名躍龍科,是群體型中等到大型的肉食性獸腳亞目恐龍。牠們生存於晚侏儸紀。異特龍科的物種包括:食蜥王龍、異特龍、以及所知有限的腔軀龍。異特龍科恐龍演化上的新特徵包含:較圓而平坦的面孔、下頜前端適中地平坦、上頜的齒槽一路排列到後部、可擴展撐開的頭顱骨、較平順且強壯的身體、長而結實的後肢、堅挺的尾巴、以及恥骨末端的靴狀延伸。
No.345
蠻龍
No.345
蠻龍 (屬名:Torvosaurus,發音:/ˌtɔːrvoʊˈsɔːrəs/,意為「野蠻的蜥蜴」)是一屬大型肉食性恐龍,屬於獸腳亞目斑龍科,生存年代約介於侏儸紀中晚期(卡洛維階至提通階),分布範圍涵蓋現今的北美洲(科羅拉多州)、葡萄牙、德國、以及可能的英國、坦尚尼亞、烏拉圭。
牠是大型、身形強壯、二足行走的肉食性動物,估計最大體長達10公尺及最大體重3.6噸(譚氏種)至4.5噸(格氏種),使蠻龍成為侏儸紀已知最大型的陸生肉食性動物。
No.345
劍龍
No.345
劍龍 (屬名:Stegosaurus,意為「屋頂蜥蜴」,發音:/ˌstɛɡəˈsɔːrəs/)是植食性裝甲類恐龍的一個屬,生存於距今1.55億至1.5億年的晚侏羅世啟莫里階至提通階,化石產自美國西部和葡萄牙,目前已有80多件殘骸被發現。劍龍與雷龍、梁龍、腕龍、異特龍和角鼻龍共享棲息地,後兩者可能會捕食劍龍。

劍龍因其獨特的、沿圓形背部垂直上升且交錯排列的菱形骨板和尾巴末端附近水平延伸的兩對尖刺而成為辨識度最高的恐龍物種之一。雖然劍龍中的大型個體可以長到9米長、5.3-7公噸重,但與同時代的巨型蜥腳類相比仍較為矮小。
No.345
風神翼龍
No.345
風神翼龍屬 (屬名:Quetzalcoatlus)又名羽蛇神翼龍、披羽蛇翼龍、貴叟寇翼龍,是一種巨型的翼手龍亞目,屬於神龍翼龍科中的代表性物種,牠們是最晚演化出來的翼龍目動物,也是其中最先進的一支。其特點是擁有極其寬大的翅膀、粗長的脖子、尖利的巨喙、和退化至消失的牙齒,風神翼龍的「屬名」源自於阿茲特克文明裡披羽蛇神的名字——克察爾科亞特爾(Quetzalcoatl)。
風神翼龍的翼展超過10米甚至更長,站在地面上時和現代長頸鹿同高,和哈特茲哥翼龍屬並列為「地球已知最大型的飛行動物」
No.345
甲龍
No.345
甲龍亞目 (學名:Ankylosauria,意為「僵硬蜥蜴」)是屬於鳥臀目的一個演化支。甲龍亞目包含了大部分有著骨鱗片形式裝甲的恐龍。甲龍亞目都是有著短而壯的腿的笨重四足動物。甲龍亞目已知最早出現在侏羅紀中期的中國,直到在白堊紀滅絕。除非洲外,各個大陸都有甲龍亞目的蹤跡。

甲龍下目可分為兩至三科:結節龍科與甲龍科,有時還會有多刺甲龍科(有時被列為甲龍科的一個亞科,或是原始甲龍類構成的並系群)。
No.345
魚龍
No.345
魚龍目 (學名Ichthyosauria,來自希臘語ιχθυς「魚」和σαυρος「蜥蜴」)是一種外形類似魚類和海豚的大型海生爬行動物。牠們生活在中生代的大多數時期,最早出現於約2.50億年前,比恐龍稍微早一點(2.3億年前),約9000萬年前消失,比恐龍滅絕早約2500萬年。

魚龍類的身長多在2至4米之間,一些種的體型較小,而某些種的體長可超過4米。牠們的頭部像海豚,擁有長口鼻部,口鼻部佈滿牙齒。
No.345
蛇頸龍
No.345
蛇頸龍目 (Plesiosauria),希臘文意思是「接近蜥蜴」,是中生代爬行動物的一目。

蛇頸龍目下兩個巨大的分類:
第一個是「蛇頸龍亞目」,即脖子像蛇一樣很長、頭部短小的蛇頸龍,也是大眾想像中的尼斯湖水怪的原型,一般大眾認知範圍內的「蛇頸龍」一詞就是指蛇頸龍亞目,生存時間非常久,橫蓋整個中生代,最後和非鳥恐龍、菊石、翼龍和滄龍一同滅亡;第二個是「上龍亞目」,即短頸、有巨大咬合力的頭部的蛇頸龍,上龍亞目比起蛇頸龍亞目更兇猛,是侏羅紀海洋中的頂級掠食者,但是在白堊紀中晚期就已滅絕,滅絕時間比上述史前動物要早上許多。
No.345
【白堊紀】
隨著大陸持續分裂, 白堊紀的恐龍開始往不同的方向演化,產生了暴龍、三角龍和禽龍以及其他新物種。翼龍和昆蟲佔領著天空。

白堊紀早期(145 - 100 百萬年前)陸地逐漸被擴張的海洋分隔,因此也導致大多數(除了南美洲之外)蜥腳下目走向滅絕。部分會進行跳島的恐龍,如美扭椎龍,演化出適應歐洲沿岸以及島嶼生活的特徵。

許多恐龍也演化以填補侏儸紀-白堊紀滅絕事件所空下來的生態區位,例如鯊齒龍以及棘龍。其中最成功的物種為禽龍,幾乎散佈至全球各洲。
No.345
極地在某些時節會變得十分寒冷,但是有些恐龍例如雷利諾龍與木他龍仍然生存於極地的森林之中。極地對於鱷魚來說太過於寒冷,因此最後的離片椎目物種酷拉龍得以在此存活。翼龍開始演化出更大型的物種像是古神翼龍以及鳥掌翼龍。

哺乳動物繼續興盛:真三尖齒獸類(英語:eutriconodont)出現了體型較大、類似貂熊的掠食者爬獸(英語:Repenomamus)及戈壁錐齒獸(英語:Gobiconodon);獸亞綱也開始有後獸下綱及真獸下綱的物種出現;多瘤齒獸目的土鼠亞目(英語:cimolodont)在此時的化石紀錄十分普遍。
No.345
No.345
鳥腳亞目 (Ornithopoda)是鳥臀目恐龍的一個演化支,牠們起初是小型、二足、快速奔跑的植食性動物(實際上要到中生代末期才有草等禾本科植物,所以不能稱為草食性恐龍),後來種類與體型都逐漸變大、變多,直到牠們成為白堊紀時代裡最成功的植食性恐龍之一,並成為北美洲的優勢物種。鳥腳類恐龍在演化上最主要的優點是咀嚼方式的進展,是爬行動物裡最複雜的咀嚼方式,可與現代哺乳類相比,例如牛。牠們在鴨嘴龍科時達到頂峰,而與其他恐龍一起在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中滅絕。
No.345
暴龍
No.345
暴龍 (學名:Tyrannosaurus)又稱霸王龍(意為「暴君蜥蜴」),是暴龍科獸腳類恐龍的一個屬,其模式種君王暴龍(學名:Tyrannosaurus rex ,「rex」拉丁語為國王)是最具代表性的大型獸腳類恐龍之一。

暴龍是陸地上出現過的最大型肉食性動物之一。根據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暴龍化石「蘇」(編號FMNH PR2081)可以了解其體型。「蘇」身長12.8公尺,臀部高達4.5公尺。目前暴龍體重的估計值多在8到15噸之間,平均體重9噸。
No.345
三角龍
No.345
三角龍屬 (屬名:Triceratops)通稱三角龍、三觭龍,是鳥臀目角龍下目角龍科的一屬,是種植食性恐龍,牠們有非常大的頭盾,以及三根角狀物,其中眼窩上的兩根觭角非常之長,嘴巴有像鸚鵡一樣的喙。

三角龍大小在所有植食恐龍中算是中等,但卻是最大級別的「角龍類」,四足,全長大約有7到10公尺,臀部高度為2.5到3公尺,重達6到12噸,比同長度的恐龍壯碩許多。三角龍屬是所有恐龍最晚進化出來的恐龍種類之一,也是最後的角龍科恐龍,牠們佔據非鳥形恐龍在地球上的最後時期(晚期白堊紀)中的絕大部分陸地生態系。
No.345
迅猛龍
No.345
伶盜龍屬(屬名:Velociraptor,拉丁文中意為「敏捷的盜賊」)又稱盜伶龍屬、快盜龍屬,或在中文圈被稱為「迅猛龍」或「速龍」,是蜥臀目獸腳亞目馳龍科恐龍的一屬,大約生活於7,500萬至7,100萬年前的白堊紀中晚期,並且伶盜龍和現代鳥類、猛禽之類的關係非常接近。

伶盜龍是種二足、肉食性的有羽毛恐龍,具有長而堅挺的尾巴,尾巴和手臂上有著如同現代鳥類一樣的羽毛;伶盜龍最明顯的特點是在雙腳的第二腳趾具有大型的鐮刀狀趾爪,這些趾爪被認為用來扎入、刺穿或者撕裂牠們的獵物。

是一種中型馳龍,成年個體身長估計約2.07公尺,臀部高約0.5公尺,體重推測約80公斤。
No.345
滄龍
No.345
滄龍屬(學名:Mosasaurus ),簡稱滄龍,是一種呈麵條狀的巨型海洋蜥蜴,是白堊紀末期海洋中的頂級掠食者,也是整個中生代最晚進化出來的海洋爬行動物。滄龍屬在全球淺海中均有分佈,牠們和整個滄龍超科、非鳥恐龍、菊石、翼龍一同,在白堊紀末滅絕事件中徹底滅絕。

滄龍的身長可以達到13~15米。滄龍的體型在數據上較海王龍亞科來的粗壯,呈直桶狀,但以整體外觀來說是呈現出苗條的麵條型態,為同類海洋掠食者中較為纖細的一支。
No.345
海王龍
No.345
海王龍屬(屬名:Tylosaurus)又名瘤龍、節龍,意為「鼻部呈球狀的蜥蜴」,是一種擁有活動關節下顎的大型海洋蜥蜴,屬於晚白堊紀晚期西部內陸海道中的頂級掠食動物。

船首海王龍(T. proriger)為海王龍屬的模式種,海王龍自身可長到約14公尺或更長,與傾齒龍屬、滄龍屬並列為最大的滄龍類。海王龍具有活動關節化的下顎骨,能像蛇一樣丸吞這個獵物。
No.345
傾齒龍
No.345
傾齒龍屬(屬名:Prognathodon,意為「前傾的頜部牙齒」)又名前口齒龍,是種海生爬行動物,為滄龍科的一個屬。在眼睛四周擁有保護骨骼的環,顯示牠們生活在深海。

相較於其他滄龍亞科成員,傾齒龍的身體略顯臃腫。其身體壯碩,胸部、腰部都圓鼓鼓的,看上去很寬闊粗壯,比起蛇更像是鯨魚。

傾齒龍長有一個巨大的橢圓頭骨,傾齒龍這個大腦袋顯然不是為了讓自己游得更快,而是為了對付獵物。傾齒龍有著寬大而厚重的下頜骨,再配合同樣強壯的頭骨,可以讓其擁有很強的咬合力,足以粉碎如大型菊石或是海龜等大型帶殼動物。
No.345
禽龍
No.345
禽龍屬(學名:Iguanodon,意為「鬣蜥的牙齒」)是一種前手拇指有一個巨大指甲的植食性恐龍,這個可能用來抵抗掠食動物或是協助進食。禽龍屬於蜥形綱鳥臀目鳥腳亞目的禽龍類,為中型植食性動物,身長約10公尺、高3到4公尺,以「第一個被人類發現的恐龍化石」而聞名。

目前有兩個有效種,分別是貝尼薩爾禽龍(I. bernissartensis)與加爾韋禽龍(I. galvensis)。
No.345
重爪龍
No.345
重爪龍屬(屬名:Baryonyx,發音:/ˌbæriˈɒnɪks/,意為「沉重的爪」,又名堅爪龍)為棘龍科的獸腳類恐龍,大約生存於1億3000萬至1億2500萬年前的早白堊世巴列姆階。

重爪龍估計身長介於7.5至10公尺之間,臀高2.5公尺,體重介於1.2至1.9噸。
No.345
原始祖鳥
No.345
原始祖鳥屬(屬名:Protarchaeopteryx,意為「原始的始祖鳥」)是偷蛋龍下目恐龍的一屬,是種火雞大小的有羽毛恐龍,發現於中國。

原始祖鳥可能是草食性或雜食性動物,但牠們的手部非常類似小型肉食性恐龍的手部。原始祖鳥全長估計約 75 公分,體重 1.8 公斤。
No.345
竊蛋龍
No.345
偷蛋龍屬(屬名:Oviraptor)又名竊蛋龍,是種的小型獸腳亞目恐龍,身長1.8到2.5公尺。化石發現於蒙古國與中國大陸。

偷蛋龍的屬名在拉丁語中意為「偷蛋的賊」,因為首次發現的偷蛋龍標本正位在一群恐龍蛋的上方,而這些恐龍蛋在當時被認為屬於原角龍;而偷蛋龍的種名「philoceratops」意為「喜愛角龍者」,也是來自於這個發現。

偷蛋龍是最像鳥類的恐龍之一。尤其是牠們的胸腔擁有數個典型的鳥類特徵,包含每個肋骨上都有一個突起物,可使胸腔更堅牢。
No.345
副櫛龍
No.345
副櫛龍屬或似節龍屬(屬名:Parasaurolophus,意為「近冠蜥蜴」),是鴨嘴龍科恐龍的一屬,是鴨嘴龍科裡面發現化石最多、最具代表性的一個,生存於約7,650萬年到7,300萬年前的晚白堊紀,在美國和加拿大被大量發現化石。

副櫛龍是種植食性恐龍,可以二足或四足方式行走,連接鼻頭一直到後腦勺的頭冠為其標誌性特徵。目前已有三個被承認種:模式種沃克氏副櫛龍(P. walkeri)、小號手副櫛龍(P. tubicen)以及短冠飾的短冠副櫛龍(P. cyrtocristatus)。
No.345
櫛龍
No.345
櫛龍屬(屬名:Saurolophus,意為「蜥蜴冠飾」),又名龍櫛龍、蜥脊龍、蜥嵴龍、或蜥冠鱷,是種大型櫛龍亞科恐龍,生存於晚白堊紀的北美洲、亞洲,地質年代約7000萬到6850萬年前。

櫛龍是已知少數分佈於多數大陸的恐龍之一。特徵是頭顱後方的尖狀冠飾,長度約15公分。是種植食性恐龍,可用二足或四足行走。
No.345
翼手龍
No.345
翼手龍(屬名:Pterodactylus)又名翔指翼龍,是翼龍目的代表屬之一,為第一個被命名的翼龍類。生活在侏儸紀晚期,牠們是肉食性動物,可能獵食魚類與其他小型動物。翼手龍的學名在希臘文意思為「有翼的手指」,指的是牠的翼由一個巨大手指支撐。

翼手龍是種中小型翼龍類,寇氏翼手龍的翼展為50公分,巨翼手龍的翼展有2.4公尺。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