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凱包在說演算法的事,然後去翻翻碧風羽的推特,看到底下的留言
https://images.plurk.com/3tB9SUxYojsvh4Nk6npjO8.png
又再次想到阿蕉提醒我不要把銷量跟自己的畫風綁在一起
✱✱✱
要說的話這些都是一環扣一環的事:
出版社環境不好 > 需要有名氣的人出書直接拉台賺聲量與錢 > 沒有真的好好做好編輯的事沒有規劃好行銷只想要靠別人的名氣 > 沒有得到想像中的數字怪罪作者 > 獨立出版都比給出版社賺錢那不會給出版社做 > 編輯沒有真的實際經驗與能力 > 出版社環境不好
✱✱✱
出版社環境不好也跟大市場還有整體社會習慣變遷有關係,但寫上去感覺變得更複雜,所以只寫作者與出版社這塊,也只是我個人觀察下來的想法而已
✱✱✱
想到跟朋友聊天聊到出版社這塊,事實上就是真的很多人自己做都比給出版社出書賺的多,行銷靠同行朋友轉發獲得的客群也很相近,說曝光也有曝光,所以會蠻多人覺得現在沒有非得給出版社出書的必要
✱✱✱
畢竟大部分人都知道版稅就那些 XD 要非常賣座才真的撐的起生計
✱✱✱
不過上面在說的是不做事的編輯,我知道還是很多編輯很努力在挖掘新人而且也很努力幫他們行銷,可是也確實很多只希望一夕賺大錢的人,包括一些業主也是
✱✱✱
我確實很討厭純看數字的狀況,這樣顯得我其他部分沒什麼屁用只有數字被在乎,可是數字也是一個基本的判定方式,但!我想大言不慚的說(欸)只因為數字決定要不要合作的業主,大部分可能都不是多好的業主,因為那可能代表他完全沒有去理解你的畫風與受眾,單純只要銷量與數據,這點在前期溝通大多都能感受出來,到底是因為你的畫風很好很符合需求所以找你,還是因為你粉絲很多所以才找你?
✱✱✱
數字當然是一項利器,這也是我即使討厭但還是會想去要求數字的原因,因為確實大部分人說好聽點是沒時間看那麼多,說難聽點就是不想動腦,所以靠數字就判定「好」或「不好」,可是我一直覺得這對創作者來說是蠻差勁的比較方式。
✱✱✱
我還寧願業主說不喜歡我的風格所以換一個人,也不想聽到因為我粉絲數少所以換人。
✱✱✱
數字的好處在於,當一個真心喜歡你的企劃想要把你提報上去的時候,大部分主管級的人都優先在乎數字,我有這個數字會讓企劃更有底氣可以好好把我提報進主管眼中,某方面來說,我會覺得數字也算是一種人助自助者時的工具之一,所以不諱言還是得努力提升數字。(尤其是數據時代你無法避免這件事)
✱✱✱
只是回到創作者本身來說——前提是案子是因為喜歡你所以找你的情況——要知道自己的創作已經被業主認可了(所以他找你合作),創作者除了提供創作之外其他工作都不是你的工作,至少我們的合約上不會有行銷等等的分工在上面,那代表有其他更專業的人在負責這件事,一個案子要成與不成是需要整個團隊的每個人都出力才能真的打出去。
✱✱✱
真的愛你的人不會因為數字沒有那麼理想而直接拋棄你,整個團隊應該會回頭去尋找原因然後再試一次(或至少有內部檢討),而不是對你說你數字很差所以不再合作,我們不是業務,這本身不是我們的專長,所以我們才是創作者而不是行銷專員,數字壓力應當在行銷身上而不是在創作者身上。
✱✱✱
這兩個月對這點真的感觸很深,一方面是我參與的NFT案,一方面是我FB有加一位藝術經紀人,我很欣賞她,我也很欣賞我這個NFT的團隊,他們都認為自己有再加強的部分,但他們不會回頭怪罪創作者哪裡不好(除非態度上很不合作幹嘛的),因為他們都很清楚創作也是很辛苦的事——簡單點說,那是他們做不到的專業,所以他們很尊重創作者,也尊重其他專業的成員,讓對的人在對的位子上發揮他的作用,然後在他出包前都相信他(這是老闆說的哈哈哈哈哈)
✱✱✱
博客來的案子跟教育部的案子也是給我這種感受,他們很尊重創作者,他們是因為「喜歡」跟「適合」所以來發案,不是因為數字怎樣所以來發案,數字比我厲害的人多的不得了,最終創作者要在洪流中站穩,一方面是擁有自己完整的人格與創作歷程,一方面是要有對的人送來對的邀請。(我投射者啦)
✱✱✱
可能是這一年工作上的心境也有變所以這半年來的合作我都覺得是舒適的(雖然很累),這世界需要更多真的在欣賞創作去好好運用作品的人,而不是單純利用創作的業主 QQ
✱✱✱
而大數據方面這個真的無解,大部分人都被平台吃得死死的,你只能順著平台的規則走,不然曝光的平台沒了相當於飯碗也沒了(沒地方給人看東西)
只是在心境上需要去調整成不要把銷量跟自己的創作綁在一起,因為該創作者的作品是否適合被商業化也是所有發案人要琢磨的事,不單只是去怪罪創作者沒畫好,因為產品出來前所有人都要過一眼的,沒有誰可以怪回來,要說責任大家都有責任。
✱✱✱
只覺得碧風羽已經這麼這麼厲害的人還遭遇這樣的業主真的很替他難過,感覺他遇到太多只是在乎數字的業主了 QQ 當然被平台搞的數字不好也是很痛苦的事,我就覺得推特也是蠻難經營的,完全摸不出來怎樣可以比較好 XDDD
✱✱✱
另外跟上面比較無關(吧)突然想到的:
就是其實真的不是所有藝術家的東西都適合被商業化/商品化,這點想商業化的創作者自己可以思考一下,最簡單來說你去思考以自己的畫風去畫某些你有興趣的商品/案件時他會變成怎樣?你在市面上看過類似的東西嗎?大眾會不會買單?我的畫風到底適合怎樣的商品?受眾在哪?
✱✱✱
以這邏輯來說回去看市面上運行的很好的 IP,就會大概理解大眾需求還是喜歡形狀簡單重點清楚的角色,而不是複雜的圖面,因為過於複雜的圖面真的不好運用在一些商品上,除了出紙製品很難有其他運用,這點也是需要思考的,可以考慮特地做一個商業用的風格/角色出來,比較好去發展商業部份的東西。
✱✱✱
能畫很漂亮的完整插畫的人當然很厲害,但如果想要靠這個吃飯,得考慮一下圖面運用的面向在哪些地方,挑選懂運用的發案人這種事是你不缺錢的時候可以做 XD 但缺錢的時候可能會需要自己主動提案,你得告訴業主我的圖其實可以怎麼運用,所以前面說的自己去假想能運用的地方也是一種課題啦。
✱✱✱
這點我覺得擺場次自己做周邊商品就是個很重要的經驗,能摸索出來最合適的商品模式跟運用!也能大概清楚自己的商品/創作的受眾是誰。
✱✱✱
好啦我逃避工作夠久ㄌ QQ 我去工作ㄌ 今日份ㄉ碎碎念結束
凱子包
喜歡看rai分享這些♡ 覺得很多觀念很受用 TDT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