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流汗
如果每個人都聽從別人的判斷,那就沒有人會自己思考了。而某些流行的課程最不幸的就是,它訓練學員從眾思考而非批判思考。這類新的課程規劃,可以說是同溫層效應的產物,史丹佛大學裡每位教師、學生都一樣,複述著彼此的主張,直到多數人都主張並相信同樣的事為止。這種一致性,在心理上可能有極大的力量,但未必能得到真相,也未必適用於溝通重要的事。

—大衛薩克斯、彼得泰爾【多樣性神話】

團體迷思
⎛⎝๑≿ܫ≾๑⎠⎞
「你是可以改變世界的,但是你要先改變他人」
神的試煉
聖徒的三個奇蹟
不流汗
一般我們對於清教徒會聯想到的是特定類型的僵化,不寬容的心態、強烈的自以為是,以及堅決追查並懲罰任何不遵守他們信仰與道德規範的人。

直到近幾年之前,我們本以為這類型的人似乎不可能再出現在我們這個時代了。但就在近幾年,在一股橫掃西方世界的「政治正確」浪潮下,我們看到與十七世紀清教徒狂熱的偏狹心態極為相似的一群人,同樣有著群體的道德優越感,以及同樣急於將未能遵守他們信仰規章的人或事認定為冒犯,這種狀況可以說是老蘇聯所推動的那種「正確思考」的當代版。
沃夫☆有證據就是叛國了
三個其實不太夠
⎛⎝๑≿ܫ≾๑⎠⎞
之前標準還被降成只有兩個~
不流汗
但基爾無意表示解決此問題的方法是讓男人學習更柔軟、更無私、傳統上被視為「女性」的特質。...她主張:女人應該變得跟男人一樣強悍而有主見,能跟他們按照男人的方式競爭。換句話說:女人必須培養的是男人那種自我中心的特質,而那是當初她強烈厭惡的特質。
不流汗
雖然這些好戰團體只佔一小部分,但卻是頗為喧嘩的少數
不流汗
正向差別待遇主張應採取審慎的行動,以確保更多的職缺與資深職位對女性及少數族裔開放,而非總是白人男性。這種「反向歧視」政策造成一些令人困擾的結果,例如有些候選人之所以錄取某個職位,並非因為他們適任,只是因為他們符合所謂的「多樣性的標準」。
不流汗
傑出的美國黑人學者托馬斯索維爾在一項極為周延的全球積極平權行動研究中說明,無論在經濟上還是教育上,美國黑人在1960年代民權力法前的二十年之進步幅度,遠大於民權力法之後。在1940年,87%的黑人家庭,收入低於官方所訂的貧窮線。到了1960年,這個數字掉到了47%,這很大程度歸功於美國戰後的繁榮,以及三百萬黑人從南方遷移到北方的州,以躲避種族隔離的法律以及差勁的黑人學校。就像索維爾評論的,眾多的黑人「已像俗話說的『天助自助』提升了自己的生活,脫離貧窮線」。在1970年代,聯邦政府實施了新的「積極平權行動方案」,但這個百分比也只從30%下降到29%而已。就像索維爾引用的另一份研究顯示,積極平權行動的主要受益人是黑人收入最高的前20%。
不流汗
「政治正確的說法在各地引發爭議。雖然這個運動的起因於掃除種族主義、性別歧視及憎恨的殘跡,這種想望是可被稱許的,然而,它卻是以新的偏見取代舊的偏見。它宣告哪些議題超出界線、哪些表述方式超出界線,甚至是哪些姿態超出界線。」

—老布希於1991年5月於密西根大學的演講
不流汗
維基百科對「政治正確」這個詞的歷史提供了很有幫助的整理,這個詞的首次使用,可回溯到1792年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的一項判決。後來在整個19世紀,它的意思就是這種字面上的意義。1934年,《紐約時報》也寫到納粹德國當時只發給「持政治正確意見的純亞利安人」記者證(在此同時,史達林的蘇聯也強制推行它的「正確思考」理念)。但一直要等到1970年代,這個詞才第一次擁有我們熟知的意思。
不流汗
諷刺的是,從後來幾項研究中發現,史丹佛大學生一般是屬於自由派,幾乎沒有種族偏見。問到黑人學生這個問題時,他們幾乎想不起具體事例顯示過他們遇到種族歧視的狀況。那些搞運動的人根本找不到什麼證據,只能空泛地指控史丹佛是「制度性的種族主義者」,而白人學生只因為他們占了多數所以犯了「不知不覺地種族主義」的罪。
不流汗
新多元文化主義者信條的本質,就是每個團體必須只跟自己同類的人團結,跟「別人」分開。但諷刺的是,他們原本有關政治正確的訴求,是要所有人像同胞那樣團結在一起。
不流汗
「方便肉」這件是真正恐怖之處在於,所有的政府公務人員、那些負有專業責任必須保護這些女孩並阻止這種惡行的人,突然間全都不管這件事,僅因為他們「多元文化主義」的自欺欺人的想法,壓過了他們想停止令人髮指的「性別歧視」及侵害兒童行為的義務。而且想維持政治正確形象的壓力越強化,矛盾就越加嚴重。...更讓人深思的是女性主義者對這種醜聞的反應。雖然一般狀況下,他們對於任何顯示女人被男人性侵的證據皆會表達憤怒,但在這個與「多元文化」相關的案例裡,可怕的是他們選擇保持沉默。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