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死との共栄
在公投結束後來公開一下自己投了什麼,我投三個不同意和一個同意(公投綁大選)。純公投在由政黨領銜的情況下,一方面仍只有40%的低參與率,另一方面公民參與的方式很大程度是政黨取向的,就其本質而言仍然是「代議政治」。公投之不切事的(un-sachlich)、非平民政治的(un-plebejisch)的結果顯示,台灣人對"政治領域"的理解就是政黨政治,而社會上的大多數人還沒有準備接受一個更積極負責的公民角色。但公民有義務去學會承擔這樣的角色。為此,第一個要發展的就是政(兩)黨政治只是政治的一個可能面向的觀念,而公投綁大選以它「徹底不切事的決策增多」的後果,將可透過這些必須自我承擔的錯誤,給公民一個反省政治樣貌的機會。我認為台灣政治制度對冷漠、不積極參與的公民來說太舒適,人們對政(兩)黨輪替的運作依賴太深,這並不健康。
威@死との共栄
簡單說:如果大多數公民無法在公投綁大選的時候去「分裂投票」,對我來說,公投更應該繼續綁大選。因為在我看來,公民無法分裂投票的原因就在於,他們「想不到」或「不在意」政黨政治以外的政治生活。這種冷漠和對政黨的依賴必須改變,而人要被挑戰才會學習和想像,公投綁大選投出狗屁倒灶結果,比較有可能讓人去改變。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