粧衣貓|想做掉落你瞳孔那些星辰
【編那個書ㄉ事】
正在瀏覽高一到高二的新課綱歷史課本,然後邊看邊超級猶豫我可不可以把新課綱課本這堆疊床架屋的內容(聽說這叫主題式敘述)打散成依然以編年為主幹、新課綱加入的新內容為血肉,先有骨頭再填肉上去,填新課綱口味的肉的問題而已

欸幹、啊這不就還是回到舊課綱的架構,只是內容是新課綱出現的新內容而已啊 崩潰
。。。
辛苦了
粧衣貓|想做掉落你瞳孔那些星辰
你們知道現在有多令人煩躁ㄇ

一本課本裡,好好一個互有關聯的原住民大主題
可以被分散出現在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裡,第一章只講原住民的小題A就跳去講漢人日本人洋人,第二章只講原住民小題B就又跳去講其他族群,第三章只講原住民小題C(ry

可是ABC三個小題根本可以直接合成一個原住民大主題互相參酌討論

啊為什麼不直接花一到兩章篇幅專門好好講原住民啦

看到這種莫名其妙的打散,感想只有一個字:冗
~關心~
啊小學上英文用的國外課本也有類似作法,可是我後來才發現這種編排的方式反而比較容易自然留下記憶,就是不用特別唸也多少會有一點印象線頭,不會容易整個主題整段直接被忘掉
當然對於要考好大考去補習的同學來說全部唸到100%整合起來才是正道,我覺得這可能是考量目標族群不同的結果?
不過作為參考書協助不能自力梳理架構的同學整理出架構應該也不壞吧,畢竟第一次學跟複習不見得要用同一種架構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