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水◎無世界漫遊中
@a870506
Thu, Oct 14, 2021 3:08 PM
Thu, Oct 14, 2021 3:09 PM
4
【廢】
臨時想到一個點子,所以在此隨筆記下來
以前在學士班的時候,會有碩博班的學長自願下來帶讀書會或課後輔導,以促進學習風氣。不過到最後會產生一個問題,那就是學士生們會變成那些碩博班生的「信徒」;還曾發生過外系的學士生來哲學系的讀書會,講不過對方,所以把他們自己系的碩博班生請來決鬥。
所以我在猶豫,在組織一個學習社群的時候,主持者要如何保持謙遜,甚至適度地把那些「信徒」送出去給別人洗臉,藉此提醒大家學海之深與廣。
這只是一個隨意的初步發想,如果有人願意提供你們的經驗,我可能不會回覆,容我提前在此感謝。
哲學君SF🧩流浪謎境
@nothing_in_puzzleland
Thu, Oct 14, 2021 3:14 PM
這不像讀書會,這比較像私塾教育吧wwww玩笑話,但繞回正題,其實我覺得大家學習的目的都不太一樣,就算想當人信徒,也是對方願意如此。所以自己在參與讀書會或是組織讀書會時,隨時都知道進行到什麼狀況,我覺得就可以了。要戰、要烙人,這也沒什麼。一旦久了,知道沒有收穫、浪費時間,對方應該也會慢慢fade out或收手吧。
開水◎無世界漫遊中
@a870506
Thu, Oct 14, 2021 3:36 PM
Thu, Oct 14, 2021 3:54 PM
哲學君SF🧩流浪謎境
: 說是私塾或許也不為過,那個感覺更像是直屬或學媽學爸在帶新生的那種感覺,只是規模更大一點(可能像學習比例更高的家聚),而且組織也不太明確以至於很難精準地說這個社群的性質。
不過在讀書會的場合,也確實有只有研究生發言、其他人都噤聲的狀況,而那些研究生對於引導其他人發言也缺乏技巧;於是到最後就真的變成私塾講課的模式了。
其實相當認同你提及的見到沒有成效或意義就自行收手或改變學習態度,這種學走路時會先學會跌倒的方式;不過我那時候剛好目睹一個狀況,過於極端的「信徒」背著那些研究生的名字去找老師爭論,以至於研究生被自己系上老師討厭的故事,這應該是特例而且應該能通過預先提醒的方式避免。
謝謝你的回覆,我會再思量的!
hayato
@xcloudx
Thu, Oct 14, 2021 4:21 PM
我在傳統的佛教私塾(?)裡面,他們的邏輯辯論訓練有一個很有趣也蠻極端的方式:主導的人會故意跟學生做不同的主張並辯護,如果學生快成功了,主導的人也可以再為支持學生辯護的反面。
此外,最近遇到兩個教授的教學法都各有特色;一位系上的老師他不太發言,都是先讓同學發言,之後才會給予適度的回應。另外最近遇到一個老師則是喜歡從文本中提問,看看同學有什麼回應。簡言之,主導者有時更多地想要聽其它人的發言,這點確實是不容易的
hayato
@xcloudx
Thu, Oct 14, 2021 4:22 PM
這兩位老師的做法應該不太會培養出信徒,如果做得好的話XD
歿·生活害嗑·梟
@final_night
Thu, Oct 14, 2021 4:30 PM
你只要像ㄐㄈ一樣有金髮老婆跟混血小孩就可以自然變成教主ㄌ
hayato
@xcloudx
Thu, Oct 14, 2021 4:34 PM
一邊在想,要怎麼把讀書會帶成不是釋經學,這點確實也挺困難的,特別是歐陸哲學…
開水◎無世界漫遊中
@a870506
Fri, Oct 15, 2021 5:35 AM
hayato
: 你所說的也是一個值得參考的意見!謝謝你!
確實,讓主持者總是站在例論者的對立面而不固著於特定的立場或許能增進參與者的反思空間。即便我也遇過參與者最後有點吃不消的狀況;況且這也很重視主持者重述別人論證結構的能力,並加以提除對立面;這當然有一些風險,要不是主持者能力不足而導致全場意見一致而沒有分歧、又或者主持者不擅長重述,以至於大家對談都牛頭不對馬嘴;不過信任參與者有自己的想法並鼓勵他們用自己的話語(而非術語)表達似乎是很關鍵的。
至於如何讀的不像解經其實很好處理,那就是抓到原作者的核心主張,然後再找出與它完全對反的主張套入時事或生活經驗去看哪個更具解釋力,不過這樣的缺點就是很容易造成主題的發散,比起讀書會,它有時會變成一個無關乎文本內容的辯論。
不過就這些意見來說,避免信徒的出現可能還算管用!
開水◎無世界漫遊中
@a870506
Fri, Oct 15, 2021 5:37 AM
補一下我前面說的故事的細節;老師跟研究生是持相同意見的,但「信徒」誤讀,還拿著研究生的名字去跟老師(激烈的)討論;這對於主持學習社群的人來說真的是無妄之災。
開水◎無世界漫遊中
@a870506
Fri, Oct 15, 2021 5:37 AM
歿·生活害嗑·梟
: 那又是另一種「信徒」了。
載入新的回覆
臨時想到一個點子,所以在此隨筆記下來
以前在學士班的時候,會有碩博班的學長自願下來帶讀書會或課後輔導,以促進學習風氣。不過到最後會產生一個問題,那就是學士生們會變成那些碩博班生的「信徒」;還曾發生過外系的學士生來哲學系的讀書會,講不過對方,所以把他們自己系的碩博班生請來決鬥。
所以我在猶豫,在組織一個學習社群的時候,主持者要如何保持謙遜,甚至適度地把那些「信徒」送出去給別人洗臉,藉此提醒大家學海之深與廣。
這只是一個隨意的初步發想,如果有人願意提供你們的經驗,我可能不會回覆,容我提前在此感謝。
不過在讀書會的場合,也確實有只有研究生發言、其他人都噤聲的狀況,而那些研究生對於引導其他人發言也缺乏技巧;於是到最後就真的變成私塾講課的模式了。
其實相當認同你提及的見到沒有成效或意義就自行收手或改變學習態度,這種學走路時會先學會跌倒的方式;不過我那時候剛好目睹一個狀況,過於極端的「信徒」背著那些研究生的名字去找老師爭論,以至於研究生被自己系上老師討厭的故事,這應該是特例而且應該能通過預先提醒的方式避免。
謝謝你的回覆,我會再思量的!
此外,最近遇到兩個教授的教學法都各有特色;一位系上的老師他不太發言,都是先讓同學發言,之後才會給予適度的回應。另外最近遇到一個老師則是喜歡從文本中提問,看看同學有什麼回應。簡言之,主導者有時更多地想要聽其它人的發言,這點確實是不容易的
確實,讓主持者總是站在例論者的對立面而不固著於特定的立場或許能增進參與者的反思空間。即便我也遇過參與者最後有點吃不消的狀況;況且這也很重視主持者重述別人論證結構的能力,並加以提除對立面;這當然有一些風險,要不是主持者能力不足而導致全場意見一致而沒有分歧、又或者主持者不擅長重述,以至於大家對談都牛頭不對馬嘴;不過信任參與者有自己的想法並鼓勵他們用自己的話語(而非術語)表達似乎是很關鍵的。
至於如何讀的不像解經其實很好處理,那就是抓到原作者的核心主張,然後再找出與它完全對反的主張套入時事或生活經驗去看哪個更具解釋力,不過這樣的缺點就是很容易造成主題的發散,比起讀書會,它有時會變成一個無關乎文本內容的辯論。
不過就這些意見來說,避免信徒的出現可能還算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