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頭犬
[電影]腦海中的劇場
牛頭犬的資料庫
牛頭犬
《巴黎屬於我們》Paris nous appartient (heart)(heart)
牛頭犬
劇場控大師賈克希維特Jacques Rivette在他的第一部劇情長片《巴黎屬於我們》中,就展現出他對於戲劇的淵博見識與獨到見解,選了大概是莎士比亞最沒有名氣也最不常被演出的劇作「沉珠記」Pericles, Prince of Tyre來做為電影劇情的對照。他還透過片中劇場導演之口,述說了對這齣被低估埋沒的戲,個人熱切深刻的感觸。他說,這齣戲充滿了碎片與補綴,最後卻能拼湊成型,主角們四處離散,但逃脫不了命運,最終將在第五幕重聚。它展現了一個混亂但並非荒誕的世界,就像我們身處的這兒一般,向著四方各處飛散,卻有著目標意義。
牛頭犬
不過「沉珠記」遭受非議與漠視也不是沒有道理的,它的故事有點類似鄉土連續劇,男主角求親、遭追殺、船難、意外擄獲公主芳心、返國時又遇上暴風雨、海葬妻子、女兒託付舊友,感覺已經播映了四十集,然後第二代的女兒又遭嫉妒、謀殺、綁架、推入火坑,靠著三寸不爛之舌而成為歌舞名師,最後奇蹟似地與父親重逢,還在女神戴安娜的指引下,找回了死而復生的母親,這下又可以演出一百集。在篇幅這麼有限的劇本裡,幾乎是漫無結構地拉出一樁又一樁的事件,除了父女重逢那段異常精彩感人之外,每個段落都只有點到為止,很多時候還靠著詩歌朗誦快轉交待。而且戲劇盡可能要避免過度使用的解決方式:巧合、奇蹟、災害、天啟等,在這齣戲裡根本是卯起來濫用,惡王遭天火焚燒、團圓靠女神指引、三言兩語可以澆熄嫖客的慾火、神秘的醫術能夠恢復死者的呼吸。
牛頭犬
這劇作可能確實不那麼理想(研究指出故事可能出自一個身兼客棧老闆與皮條客的作家喬治威金斯George Wilkins的小說,威金斯至少也有參與劇本寫作),但如果換個角度來看,觀感也許會很不一樣。「沉珠記」中除了跟神話神祇有關的部份之外,最怪異最離奇最令人難以置信的部份,或許是主角沈魚落雁的女兒瑪琳娜被海盜抓走之後,竟然沒有被玷污,而被賣到妓院後,連嫖客與龜公也都動不了她的貞操,怎麼想都覺得牽強。但如果,這是一個被人口販子擄走,受盡靈肉欺凌的少女,用以自我安撫、自我麻痺的幻想,似乎就變得容易理解了。如果再擴大看到前段她父親母親不得已丟下她的經過,以及後段全家終於得以團圓的期望,或許會更讓人感到心酸。
牛頭犬
把「沉珠記」視為一個墮入紅塵的孤女,為了逃避苦痛所編造出來的美好想像,並不是我在閱讀莎翁劇本時憑空而來的想法,而是我在重看希維特《巴黎屬於我們》時,看到女主角笨拙地演出那個女孩(瑪琳娜),突然獲得的啟發。
牛頭犬
《巴黎屬於我們》有個類似亨利詹姆士Henry James「碧廬冤孽」The Turn of the Screw那個家庭女教師般的女主角,涉世未深的她來到巴黎讀書,對課業毫不熱衷,生活也不太有趣。這時,幾個神經兮兮的人向她灌輸了奇怪的陰謀論,而陰謀中可能身陷危機的劇場導演,似乎看上了她,要她演出莎劇「沉珠記」的瑪琳娜,然後,不知怎麼的,這齣劇成功與否的關鍵,竟然變成某個西班牙作曲家為劇所寫的配樂,而這個作曲家則已經在陰謀中犧牲。懸疑的情節在女主角失心瘋似的追蹤中,變得越來越迷離也越來越詭異,彷彿追尋的盡頭只會是個不存在的真相。
牛頭犬
希維特一直到了影片的最後才給了觀眾較清楚的暗示,他在敘事中先是插入一段謀殺畫面,之後又插入了一段塞納河畔的空鏡頭,隨後我們才知道那是來到郊區鄉間的女主角,閉上雙眼時所看到的景象。我們也因而能夠由此推測,這整部電影的內容,可能都只是發生在腦海中的想像與虛構,為的滿足這女孩自戀、不甘寂寞、不安於現實的需要。正如同我們以遺忘痛楚、撫平創傷、寄託希望的角度,來觀看「沉珠記」裡散亂牽強的種種情節,或許那正是瑪琳娜被強擄並販賣到密底林當妓女時(電影裡反覆演出的段落便是瑪琳娜厄運的開始),腦海中想像與虛構出的身世遭遇。
牛頭犬
但,為什麼是劇場?希維特為什麼要刻意在各種不一樣的舞台上搬演起戲劇來?為什麼希維特會如此著迷於劇場?或許因為劇場中包含著一種衝突的張力,一方面它是此時此地、當下現場的表演,讓觀眾得以被吸引、衝擊、催眠;而另一方面,它的敘事又總是指向彼時他方、甚至可以是很久以前遙遠國度的情景,為觀眾開展出超越現實的各種可能性,引發聯想思辨。於是在沈浸於黑暗中的時刻,觀眾變為獨立、無所歸依的個體,在感官直覺與理性邏輯之間擺盪,進而建立出屬於自己的詮釋。
牛頭犬
希維特將劇場鑲嵌在電影中,或許就是要挑釁電影影像與聲音已經被固定下來的認知,我們不斷看到戲劇排演中那個未完成的過程,因而意識到其中有巨大的可能性與可塑性,甚至可以往外擴張連結到無窮的事物與概念。這或許也是希維特這一輩創作者,在無可逃脫的核焦慮、冷戰焦慮、立場焦慮、資本主義焦慮、陰謀與背叛焦慮⋯⋯等等籠罩著世界的時代氣氛中,所特別強烈感受到,沒有面目清晰的權威,也沒有單一絕對的詮釋。
牛頭犬
對我來說,電影中女主角所經歷那疑雲重重的一連串事件,或是劇本「沉珠記」中瑪琳娜所自述那豐富離奇的身世遭遇,都是一種對自己身處世界的詮釋,就像片名「巴黎屬於我們」,是一群從來都不屬於巴黎的人們(流亡者、異鄉人、外省人),對於這個巨大、美麗、充滿歷史、永遠疏離的城市,所做的私人詮釋與宣言,裡面有著一種自戀自傲的野心,當然也同時有著一種自棄自憐的荒涼。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