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星
@travelstar
Sat, Oct 9, 2021 4:17 PM
2
[台中動畫影展]
我的陽光之地
旅星
@travelstar
Sat, Oct 9, 2021 4:20 PM
2021 TIAF 臺中國際動畫影展|開幕片|我的陽光之地 My Sunny Maad
《我的陽光之地》挑戰禁忌話題,導演Michaela Pavlátová繪出女性私密情慾 | DC FIL...
旅星
@travelstar
Sat, Oct 9, 2021 4:37 PM
Sat, Oct 9, 2021 6:39 PM
捷克動畫導演改編自捷克作家的小說,不過我猜只是取了同樣主題而已——小說是2004年出版,故事發生時間應該是2001年後不久,但電影中故事的時間大約是2011年(片中唯一能指出具體時間是賓拉登被刺殺的新聞),整整有10年的時間差;主角同樣都是嫁去阿富汗的歐洲女性,但小說主角是俄羅斯-塔吉克背景,電影主角則跟導演一樣是捷克人
這些設定更動的影響程度或許遠遠超過導演預期,電影主角因為生長家庭不合,渴望提早進入婚姻,將遠走高飛至阿富汗視為逃逸之路,甚至順從地接受阿富汗的價值觀:一個國家,一個丈夫,單純的生活最美好,這或許也是本片最大的看點——不是單純站在反對面批判,而是藉由左右為難的主角採取折衷觀點
旅星
@travelstar
Sat, Oct 9, 2021 4:52 PM
Sun, Oct 10, 2021 1:32 AM
然而若以電影主角的身份,出生於80年代後半的捷克,經歷過天鵝絨革命之後反共產、反獨裁的風氣,會這麼簡單就順服地加入極端保守的阿富汗社會嗎?
小說作者對於小說主角的背景選擇很有趣,這位作者是記者出身,在90年代前往俄羅斯,並進駐許多紛爭區域採訪(特別是車臣共和國),直到2000年因為批判當權而被禁止進入俄羅斯後,回到捷克組織人道救援團體,特別是針對車臣和阿富汗的處境
我認為應該是在她這些經驗之上,才會選擇寫出一部1980年前後出生的俄羅斯主角,在塔利班政權被推翻之後,嫁過去阿富汗的小說
旅星
@travelstar
Sat, Oct 9, 2021 5:12 PM
Sun, Oct 10, 2021 3:18 AM
正因為這些基礎設定的改動,整部電影的說服力甚至用意我認為都變調了許多,以至於能說是淪為「又一部中東悲慘奇觀動畫電影」的慘況
電影裡呈現的阿富汗仍然有濃厚的塔利班陰影,舊時代意識形態依舊籠罩著所有人,女人在外一律穿著罩袍,不得獨自外出,不准與男性獨處,甚至不准主動開口說話——這是2011年的阿富汗嗎?如果西方聯軍進駐喀布爾10年之後,喀布爾依舊還是這種景象,我們還需要恐懼神學士嗎?塔利班攻陷喀布爾後,阿富汗女性還需要去搶購罩袍嗎?
如果按照小說的設定,故事發生在塔利班撤退後不久,那麼電影中所描寫的:西方軍隊已經進駐基地但並不深入民間,救援組織在當地成立分部,但來自西方的職員對當地律法戴著有色眼鏡,根本無法了解甚至融入地方,喀布爾的男人表面接受西方價值觀,骨子裡卻還是按照既有的規矩在判斷行事——看起來更合理得多
旅星
@travelstar
Sat, Oct 9, 2021 5:32 PM
Sat, Oct 9, 2021 5:47 PM
電影的更動造成的是,觀眾根本無法理解主角為何放棄自由社會,甘願進入被剝奪人權的處境(我沒看過小說,但我想小說主角來自的俄羅斯也並非真正的自由之地,甚至其成長的90年代,自由反而帶來混亂失序,都是重要的背景),電影中種種羅列的女性困境,脫離了時序應有的現實參照,也就淪為一場場刻板印象的苦難表演,背後反映了「反正阿富汗就是長成這樣」的怠惰
我不懂安錫影展為什麼要給這部片評審團獎,當然他所踩定的折衷位置(主角盡可能融入當地的保守價值觀,同時仍會對明顯越界的人權侵犯感到憤怒),既滿足了文化相對主義,又滿足了批判力度,尤其搭上時局加乘(安錫影展辦在六月,拜登已經宣布撤軍了),或許總歸是註定要得獎的
旅星
@travelstar
Sat, Oct 9, 2021 5:53 PM
(以下暴雷)
旅星
@travelstar
Sat, Oct 9, 2021 6:04 PM
Sat, Oct 9, 2021 6:06 PM
我其實挺喜歡結局選擇了留下,而不是逃離
儘管真正的主角是Helena,而非出現在片名的Maad,但Maad在這部片裡顯然也不是凡人,他不只是身懷罕見疾病,具出世氣質與洞察人心睿智的早熟男孩,從他與狼對望的那場戲來看,他更像是精靈,或是土地—家園的象徵,他是Helena的家人,也是Helena之於阿富汗的羈絆
與劇情不同,我覺得這部片在影像上是有他精準之處的,尤其喜歡當中一些近似於長鏡頭的片段(Maad與狼對視那幕就很好),而其中最有意義的,應該就是開頭與結尾兩相呼應的,Helena臉上那抹幾乎接近微笑的神情:在開頭的時候,雖只是在應付阿富汗結婚典禮新娘不可面露笑容的陋習(會被認為是在期待初夜),卻也是Helena加入這個家庭的時刻,而到了結尾,更是Helena認可了阿富汗已是自己離不開的家園的瞬間
旅星
@travelstar
Sat, Oct 9, 2021 6:20 PM
Sun, Oct 10, 2021 3:22 AM
然而這個結局來得太遲了,正如上面所說,既然打從一開始主角的行為動機就無法讓觀眾買單(根本不懂為何主角要來阿富汗,當她最後說要離開,也只剩下「終於願意走了」這等想法而已),故事中途情節又流於常見的刻板印象描寫(過程中只看得到主角願意折衷,缺乏解釋她選擇折衷的動機,也讓觀眾更加無法理解主角想法),光靠結局有意義也無法服人
理想上,Maad是在迷惘中替主角指引出方向的角色,就已經很有為劇情服務的工具性格,倘若就連主角觀眾都無法共感,那就只能是兩個莫名其妙的角色,迎向觀眾無法理解的結局了
載入新的回覆
我的陽光之地
這些設定更動的影響程度或許遠遠超過導演預期,電影主角因為生長家庭不合,渴望提早進入婚姻,將遠走高飛至阿富汗視為逃逸之路,甚至順從地接受阿富汗的價值觀:一個國家,一個丈夫,單純的生活最美好,這或許也是本片最大的看點——不是單純站在反對面批判,而是藉由左右為難的主角採取折衷觀點
小說作者對於小說主角的背景選擇很有趣,這位作者是記者出身,在90年代前往俄羅斯,並進駐許多紛爭區域採訪(特別是車臣共和國),直到2000年因為批判當權而被禁止進入俄羅斯後,回到捷克組織人道救援團體,特別是針對車臣和阿富汗的處境
我認為應該是在她這些經驗之上,才會選擇寫出一部1980年前後出生的俄羅斯主角,在塔利班政權被推翻之後,嫁過去阿富汗的小說
電影裡呈現的阿富汗仍然有濃厚的塔利班陰影,舊時代意識形態依舊籠罩著所有人,女人在外一律穿著罩袍,不得獨自外出,不准與男性獨處,甚至不准主動開口說話——這是2011年的阿富汗嗎?如果西方聯軍進駐喀布爾10年之後,喀布爾依舊還是這種景象,我們還需要恐懼神學士嗎?塔利班攻陷喀布爾後,阿富汗女性還需要去搶購罩袍嗎?
如果按照小說的設定,故事發生在塔利班撤退後不久,那麼電影中所描寫的:西方軍隊已經進駐基地但並不深入民間,救援組織在當地成立分部,但來自西方的職員對當地律法戴著有色眼鏡,根本無法了解甚至融入地方,喀布爾的男人表面接受西方價值觀,骨子裡卻還是按照既有的規矩在判斷行事——看起來更合理得多
我不懂安錫影展為什麼要給這部片評審團獎,當然他所踩定的折衷位置(主角盡可能融入當地的保守價值觀,同時仍會對明顯越界的人權侵犯感到憤怒),既滿足了文化相對主義,又滿足了批判力度,尤其搭上時局加乘(安錫影展辦在六月,拜登已經宣布撤軍了),或許總歸是註定要得獎的
儘管真正的主角是Helena,而非出現在片名的Maad,但Maad在這部片裡顯然也不是凡人,他不只是身懷罕見疾病,具出世氣質與洞察人心睿智的早熟男孩,從他與狼對望的那場戲來看,他更像是精靈,或是土地—家園的象徵,他是Helena的家人,也是Helena之於阿富汗的羈絆
與劇情不同,我覺得這部片在影像上是有他精準之處的,尤其喜歡當中一些近似於長鏡頭的片段(Maad與狼對視那幕就很好),而其中最有意義的,應該就是開頭與結尾兩相呼應的,Helena臉上那抹幾乎接近微笑的神情:在開頭的時候,雖只是在應付阿富汗結婚典禮新娘不可面露笑容的陋習(會被認為是在期待初夜),卻也是Helena加入這個家庭的時刻,而到了結尾,更是Helena認可了阿富汗已是自己離不開的家園的瞬間
理想上,Maad是在迷惘中替主角指引出方向的角色,就已經很有為劇情服務的工具性格,倘若就連主角觀眾都無法共感,那就只能是兩個莫名其妙的角色,迎向觀眾無法理解的結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