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T
現在才發現摘要和筆記整理的超級重要性,然後還沒辦法好好摘要的話,這幾天在練習一種超譯的方式,每段mark濃縮的重點>因為記性不好只能變成關鍵字>變成關鍵字之後再掃過文章,想像和拼湊文章在講甚麼。 然後在心裡確認,本來期待這篇文章要說甚麼,結果看到了甚麼,結果就是需要有心理的地圖,脫離文本自己組織,>>>有能力的話再變成文字,因為不太習慣脫離紙本和印刷體有點沒安全感,但在有限的時間下只能換方法試試看了
DDT
然後昨天上午3小時線上課,下午3小時線上課,晚上1小時線上英文家教...................都是用手機(因為研究室電腦沒有眼睛和嘴巴,這年紀已經不打算背筆電移動了),oh 到今天還是覺得眼睛快殘了。>>>三級的時候中小學線上上課,用手機上課其實很可怕。一開始還覺得好有趣,人竟然可以變成這樣
DDT
注意力再小框框裏頭的時候,沒有發現字和畫面其實很不合理。像是鑽進萬花筒裡面一樣,微觀鏡頭可以變好大,傍晚的時候頭超暈,不知道自己一整天發生甚麼事晴天就要黑了。注意力和網路是當代的巨大妖獸耶 (跟樹葉可以變成慾望的對像有甚麼差別) 幻術!!!!!!!
DDT
然後覺得多往不同系所移動很有趣,宗教所因為很邊緣小小自治區大家和樂和氣的(最有共鳴的就是印度教的老師研討會也是穿涼鞋而以XD 自己以前也是堅定是拖鞋支持者<,
DDT
但是到今年突然發現怎麼會連一雙好好的鞋子都沒有,以前都是穿涼鞋上學嗎?消費券來買雙鞋子吧,哲學系的老師基本上都是文人氣質,但眉頭大部分都是偏緊的,研討會要組織嚴密細節周全,不巧看過兩本台大哲學系薄薄為了畢業趕的論文,覺得這都是自己對自己的要求,總之哲學系從文本上就是門檻高壓力大,但畢業其實可以不一定。心理系雖然只有上過許文耀老師但覺得裡面的權力結構好強烈,和哲學系對文本和概念理解上的壓力不一樣,是從醫療與助人環節實質權力結構連動,會改變人的想法和氣質的核心運作機制
DDT
社工系的老師也只有接觸一位,但好像真的會open很多,民族所的老師還沒有見過面,但民族所和人類學念的文本都是小時候就喜歡,用語精確態度是抽離的。這學期旁聽劉子愷老師,同學國際生居多可以聽到很多不同腔調的英文,線上課可能因為是國際生大家都很踴躍發言,第二周有比第一周聽懂多一點,老師基本上嘴角會保持禮貌和友善的上揚,和上午蔡老師眉頭深鎖但還是有奇妙的想要講笑話的木訥很不一樣~
DDT
我的興趣除了幻想就是接觸到描述真實的文字,會非常開心可能像是少女收到玫瑰花那樣心裏充滿了綻放感~平常都是用2倍速度在看youtube對中文等比例的上課速度一開始不太適應,雖然知道2倍速度不太健康但心裡一直有迫切感,前幾天還整天腳在桌子下抖個不停,這幾天想說每天有明確生產進度比較重要 不然這樣抖腳個半年大概也離中風不遠了 但youtube等比時間看中文影片已經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希望這是人生最後的過度感的過渡期,總是追不是某個被建構的狀態 安靜的好處是會注意到自己的呼吸節奏
DDT
這禮拜諮商前在捷運上看阿眠推薦的ODD taxi,諮商時也練習用白話講話,諮商師說覺得今天很有活力,他教我多練習跟別人講白話,就找了某個認識很久但是一直不太熟的朋友說 ㄟ我三個月前有夢到你 >描述>補充說我知道講了會很乾 (平常就乾脆不講,但就是常常沒有跟人互動可是夢裡都是人際裡面的人是我的日常現實) -->白話:有沒有興趣還尬聊啊 :::馬的,我真的不會白話文,常常但書一堆、描述一堆、看到別人可以簡短但是你一句我一句內部有實質聯繫的互動就很羨慕 XDDDDDD
DDT
DDT
對了但是在移動的過程都會接觸到哲學概念就很爽,雖然都是二手的,民族所這學期旁聽的中國勞動和媒體,數位勞動的文本就先引用黑格爾和哈伯瑪斯,小時候都覺得怎麼去哪裡都會看到馬克思根本就不知道他在講甚麼,精神疾病藥物也要講到馬克思,但其實應該是苦勞網那些臺灣社運界把馬克思變得很奇怪吧,從文本上接觸到的話,是因為老馬提的批判就是在當代不斷地碎形滲透到各領域裡面去。 總之即使沒有辦法從0文化建構去理解世界,但是試著從己身文化中跳脫來看代的努力不是不可行的。但這些堆疊的影響流來流去的是為了甚麼?在理解的過程中又重新建構了世界這個循環 ㄞ
DDT
所以我喜歡鄉民的語言 不管cp與否 但能夠更快的抓到事件的動態 >>>等會鄉民的語言之後再來試著發現裡面立場和濃縮了甚麼的成分好了
DDT
之前發現有像是聊天軟體的偶像,可以花錢跟那個聊天偶像聊天或是聽她唱歌,不只好一次也想花錢問x喵大大可不可以教我(打字)聊天 如果可以假裝是肥宅不會被檢舉就好了
パンク蛹化の姥
推買鞋!鞋子和床絕對是最必要投資的東西~
DDT
XDDD 會的會的,已經想好要買鞋子跟耐用的後背包,有看到阿眠買公雞牌的~
パンク蛹化の姥
DDT
memo: 結果覺得最難的還是原始佛教,在教室裡都沒發現自己聽不懂,只會覺得學長姐們好厲害。門檻超高,老師和同學都會梵文,藏文或巴利文,中文看不懂就會查梵文來拆字義,語言的門檻。再來是因明學,沒上過因明學會看不到很多東西。還有西哲可以當作是基礎結構,畢竟西哲都還是白話文,清楚,要瞭解時間的概念先找到西哲類似討論時間的文章,再去看廣百論會輕鬆很多,還有就是一些歷史和地理,可以比較有系統的知道師承和學派。但我應該都忘光了。只是學校裏討論的狀態跟佛教團體(信仰者)真的完全不同。自己也覺得要有實踐的經驗才能真的體悟一些薄薄的概念。明明五月還有在看一點點論書,現在想起來好像兩三年前一樣@@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