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fredo
@Nyserq
Sat, Sep 18, 2021 4:02 AM
32
1
快速記一下早上半睡半醒之間的想法。
之前寫Happy Hour時談到濱口專注在「當下」「現在」,一個意義是他透過角色的臉孔與對話創造一種如臨現場或是見證事件正在發生的氣氛,另一個角度來說,就是情節發生的當下觀眾不確定故事會走往什麼方向,一切充滿了「隨機」的錯覺。Happy Hour如是,濱口最早的Passion也是如此,這樣的設計也延續到偶然與想像裡。
alfredo
@Nyserq
Sat, Sep 18, 2021 4:02 AM
尤其是偶然與想像,三段戲的開頭你以會故事像是A,但中間卻突然轉成B,之前說過看這部片讓人驚呼之處就在於其中的轉折點讓人意想不到但又合情合理,而這轉折並不只是為轉而轉,而是新的B狀態又會同時回應原本的A命題,成為多維敘事的交錯。這概念在早期短片《永遠愛著你》就開始玩了,像《間諜之妻》的劇本也是圍繞在這個概念上建立。
alfredo
@Nyserq
Sat, Sep 18, 2021 4:02 AM
一個微妙的差別是,通常劇作都以角色的動機和行動來主導,濱口的劇作卻是會產生一種角色自己也不知道動機為何的遊移狀態,這很貼合日常的經驗,所以濱口大量捕捉當下的感知,以使得角色在過程中凝固他最後的命題與行動(即所謂「發生」),這在他許多低成本的作品中都有這樣的味道,如前敘Happy Hour、Passion和《永遠愛著你》,或是《親密》。
alfredo
@Nyserq
Sat, Sep 18, 2021 4:03 AM
這在較商業化的作品就不太好這樣做,比如《睡著也好醒來也罷》相對上就有比較明確的敘事走向,或是《間諜之妻》亦然。雖然看來是比較封閉的敘事,卻還是圍繞在相同的命題,關於如何活下當下與尋找自我的真實,尤其《睡著也好》裏的兩個朝子、兩個亮平代表的兩種狀態的疊合,到最後角色的自我發現,就和上面的概念是一樣的。
alfredo
@Nyserq
Sat, Sep 18, 2021 4:03 AM
比較有趣的是《間諜之妻》因為是時代劇,就有更多的歷史政治元素,乍看和「當下」「現在」是有衝突的,我感覺濱口並不是對拍這種劇作沒有興趣,可能更像是他自覺比較擅長拍攝現代劇,所以把這個需要龐大預算和製作條件的作品交給更有經驗的老師黑澤清來拍。或許可以期待濱口在將來時機成熟時會嘗試更大型的製作,雖然現在這樣以小見大的小品狀態也是很好。
載入新的回覆
之前寫Happy Hour時談到濱口專注在「當下」「現在」,一個意義是他透過角色的臉孔與對話創造一種如臨現場或是見證事件正在發生的氣氛,另一個角度來說,就是情節發生的當下觀眾不確定故事會走往什麼方向,一切充滿了「隨機」的錯覺。Happy Hour如是,濱口最早的Passion也是如此,這樣的設計也延續到偶然與想像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