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lery
@Ellerynote
Thu, Aug 12, 2021 8:13 AM
Mon, Aug 16, 2021 5:18 PM
4
3
閱讀
書
《거짓말이다 謊言:韓國世越號沉船事件,潛水員的告白》by 金琸桓
Ellery
@Ellerynote
Thu, Aug 12, 2021 8:27 AM
這本書的編排方式非常有趣,將導讀、推薦文,作者的話,全部放在小說的最後。
順序是: 作者的話、謝辭、導讀、推薦文。
Ellery
@Ellerynote
Thu, Aug 12, 2021 8:37 AM
在看近期韓國,都會看到「世越號」各方面對他們的影響。不管是人民或政府,這是一個很大的分水嶺。但其實距今僅不到十年,整個國家還需要很長的時間去消化和轉化。
台灣在人民和政治上也有很多次的改革分水嶺,那都是給社會帶來極大傷痛和創傷的瞬間,是由下至上的改革。是眾人理解如再不改變,國家 (人民的集體意識,並非政府方) 將會承受不住的認知。
Ellery
@Ellerynote
Thu, Aug 12, 2021 8:52 AM
韓國一直讓我很驚豔 (社會演化和改變上
比起日本,我們彼此的社會進程在近代的相似度可能更為接近,但我們引進的作品真的遠遠不足。
Ellery
@Ellerynote
Thu, Aug 12, 2021 11:47 AM
真的是很值得看的一本書。感謝宇宙推薦
Ellery
@Ellerynote
Thu, Aug 12, 2021 11:50 AM
情緒從一開始就被抓的很緊。即使對這災難不熟的人,都很難不受到觸動。過程樸實又極具震撼。
一邊看的過程一邊想,難怪韓國電影編劇說故事的功力如此深厚。文化果然一環接一環。
Ellery
@Ellerynote
Thu, Aug 12, 2021 11:57 AM
邊看也邊感嘆,難道我們不是至始用人命在換人命。
想到俄國幾年前大橋遭遇極端氣候冰封,為了破冰通行,是找攀高國手上去除冰。當地或其他城市並沒有調度專業的除冰行業或人員過去,即使是個北方大國。
Ellery
@Ellerynote
Thu, Aug 12, 2021 12:02 PM
行動的人被稱為英雄,拒絕的人被貶為沒道義沒人性。
彷彿吃著使命感和愛國或者道德,就可以達成一切。
Ellery
@Ellerynote
Thu, Aug 12, 2021 12:06 PM
而我們就是在吃著這些英雄的命,也不願意進行改革或檢討⋯⋯
因為永遠都有可以填替補的「英雄」。永遠都會有人願意為了「應該做的」,去做沒人要做的事⋯⋯
Ellery
@Ellerynote
Thu, Aug 12, 2021 12:20 PM
題外話:
真的很想找韓國史來看,但好像台灣除了一位台灣作者,其他不是簡史 (不想看什麼五分鐘懂韓國這類的書),就是70-80年代的翻譯。
之前朋友笑說: 不要歧視台灣作者。
我: 不是歧視XDDD 是我想看的是,韓國在追尋自我當中找到的韓國史。像是大馬士革的史學家寫的阿拉伯史,或者是俄羅斯認知到自己需要國族概念,而記下的俄國史。不是其他人的第三方視角。
Ellery
@Ellerynote
Thu, Aug 12, 2021 2:44 PM
筆記
─ 韓國人民與警察的關係
─ 媒體與政府的關係
Ellery
@Ellerynote
Thu, Aug 12, 2021 3:30 PM
「待在原地。等待救援。」
這句被濫用的話,已經成為了造成死亡人數攀升的金句了吧?不只是回溯百年前鐵達尼的紀錄片,近期的飯店火災也是......
Ellery
@Ellerynote
Thu, Aug 12, 2021 4:04 PM
哭著看完 (哭包),和朋友討論紀實小說。
提到土地與人口密集度、社會程度、環境、教育的一統性,造就的人生經驗和書寫方式的侷限,我們文化和社會既不擅長,目前也較難產出這種格局的紀實小說 (X
載入新的回覆
《거짓말이다 謊言:韓國世越號沉船事件,潛水員的告白》by 金琸桓
順序是: 作者的話、謝辭、導讀、推薦文。
台灣在人民和政治上也有很多次的改革分水嶺,那都是給社會帶來極大傷痛和創傷的瞬間,是由下至上的改革。是眾人理解如再不改變,國家 (人民的集體意識,並非政府方) 將會承受不住的認知。
比起日本,我們彼此的社會進程在近代的相似度可能更為接近,但我們引進的作品真的遠遠不足。
一邊看的過程一邊想,難怪韓國電影編劇說故事的功力如此深厚。文化果然一環接一環。
想到俄國幾年前大橋遭遇極端氣候冰封,為了破冰通行,是找攀高國手上去除冰。當地或其他城市並沒有調度專業的除冰行業或人員過去,即使是個北方大國。
彷彿吃著使命感和愛國或者道德,就可以達成一切。
因為永遠都有可以填替補的「英雄」。永遠都會有人願意為了「應該做的」,去做沒人要做的事⋯⋯
真的很想找韓國史來看,但好像台灣除了一位台灣作者,其他不是簡史 (不想看什麼五分鐘懂韓國這類的書),就是70-80年代的翻譯。
之前朋友笑說: 不要歧視台灣作者。
我: 不是歧視XDDD 是我想看的是,韓國在追尋自我當中找到的韓國史。像是大馬士革的史學家寫的阿拉伯史,或者是俄羅斯認知到自己需要國族概念,而記下的俄國史。不是其他人的第三方視角。
─ 韓國人民與警察的關係
─ 媒體與政府的關係
這句被濫用的話,已經成為了造成死亡人數攀升的金句了吧?不只是回溯百年前鐵達尼的紀錄片,近期的飯店火災也是......
提到土地與人口密集度、社會程度、環境、教育的一統性,造就的人生經驗和書寫方式的侷限,我們文化和社會既不擅長,目前也較難產出這種格局的紀實小說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