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玖@FF44D3F11
@yochris72
說
Mon, Jul 12, 2021 1:41 AM
5
2
是說這幾天有感
在分享知識的時候好像可以區分成兩種極端,方便表示這邊先用教授型或名嘴(或預言家)型代替好了,這兩邊最大的差異就是:
教授型會為了1%的錯誤而努力改進修正,而名嘴型可以因為1%的命中不斷的放大說嘴
夜玖@FF44D3F11
@yochris72
說
Mon, Jul 12, 2021 1:42 AM
先說這是用極端舉例,一定也有名嘴努力把那1%的機率提高,也有教授失誤率不只那1%
夜玖@FF44D3F11
@yochris72
說
Mon, Jul 12, 2021 1:43 AM
但台灣名嘴這麼多終究是對於言論是否需要負責這部分觀念不太夠...
DragonLord
@backoc39
Mon, Jul 12, 2021 1:46 AM
台灣的名嘴其實都以通靈王為目標努力著
夜玖@FF44D3F11
@yochris72
說
Mon, Jul 12, 2021 1:54 AM
DragonLord
: 有想過名嘴型 預言家型 或者是占卜師型 XD 但後面那兩個台灣太少不好表示就用名嘴了
夜玖@FF44D3F11
@yochris72
說
Mon, Jul 12, 2021 1:55 AM
如果公開不實消息或言論有罰則的話,名嘴應該可以少掉一半吧
冬瓜🥒
@aa1052v
Mon, Jul 12, 2021 2:09 AM
問題是假消息該由誰來判定
⎝浪⎠@μ'sic4ever
@roujin12
說
Mon, Jul 12, 2021 2:23 AM
Mon, Jul 12, 2021 2:26 AM
通靈王
猜測可能性是一回事,但是很多會講得像是已確定事項
讓我想到我大學時有個同學,她講話都像是「教授是這麼講的」,但實際上追問就會發現那是她自己個人意見。
而且她其實不是故意的←
(不過名嘴很多應該是故意的啦,製造個劇情高潮起伏才會吸住觀眾注意)
水彥-寡獨孤默
@edward0230
說
Mon, Jul 12, 2021 3:13 AM
只要能夠舉出證據,任何人都能判定吧 (打個比方 對於那些亂引用外國報導的,只要把原始報導找出來糾正,應該就足以判定哪些是假消息了
DragonLord
@backoc39
Mon, Jul 12, 2021 3:17 AM
水彥-寡獨孤默
: 這就是最危險的地方
因為媒體被稱為第4權的關鍵就在於他不被其他三權所干預
事實上就算狗屎如英國狗仔也知道某些線是不被允許跨過的
台灣最死的地方就在於中國把錢跟手伸進媒體然後拼命拉那條底線
一不小心我們口中的民主自由通通會被毀滅殆盡、就像我們的房價一樣
水彥-寡獨孤默
@edward0230
說
Mon, Jul 12, 2021 3:37 AM
DragonLord
: 我們的確有很多辛苦的地方,也有很多可能找不出真實資訊的事情,不過外國的狀況其實也沒比我們好多少...
不過重點是既然大環境我們不能做什麼,重要的是養成懷疑資訊&多方確認的習慣吧,這樣應該至少能排除八成以上的假資訊
冬瓜🥒
@aa1052v
Mon, Jul 12, 2021 3:56 AM
最近才又體會到"事實只有一個,但是解釋的方式有千萬種"
任何資訊的傳遞都會有誤差,可能是錯誤、可能是偏頗、可能是放大解讀,就連研究論文都有可能刻意放大符合假設的數據、忽視不符假設的結果
所以才說假消息該由誰來認定是一件非常容易起爭議的事
夜玖@FF44D3F11
@yochris72
說
Mon, Jul 12, 2021 4:00 AM
我想到的可能是「事件本人或當事人舉證的第一手消息」,至於舉證是否有效現在的規定還是有參考價值的,但這就僅限於明確能辨別的(有或沒有這種),過度解讀有沒有扭曲內容就還是不好判斷
RB-79
@rb79
Mon, Jul 12, 2021 4:36 AM
現在看起來 在拉那條線的可不只中共啊
載入新的回覆
在分享知識的時候好像可以區分成兩種極端,方便表示這邊先用教授型或名嘴(或預言家)型代替好了,這兩邊最大的差異就是:
教授型會為了1%的錯誤而努力改進修正,而名嘴型可以因為1%的命中不斷的放大說嘴
猜測可能性是一回事,但是很多會講得像是已確定事項
讓我想到我大學時有個同學,她講話都像是「教授是這麼講的」,但實際上追問就會發現那是她自己個人意見。
而且她其實不是故意的←
(不過名嘴很多應該是故意的啦,製造個劇情高潮起伏才會吸住觀眾注意)
因為媒體被稱為第4權的關鍵就在於他不被其他三權所干預
事實上就算狗屎如英國狗仔也知道某些線是不被允許跨過的
台灣最死的地方就在於中國把錢跟手伸進媒體然後拼命拉那條底線
一不小心我們口中的民主自由通通會被毀滅殆盡、就像我們的房價一樣
不過重點是既然大環境我們不能做什麼,重要的是養成懷疑資訊&多方確認的習慣吧,這樣應該至少能排除八成以上的假資訊
任何資訊的傳遞都會有誤差,可能是錯誤、可能是偏頗、可能是放大解讀,就連研究論文都有可能刻意放大符合假設的數據、忽視不符假設的結果
所以才說假消息該由誰來認定是一件非常容易起爭議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