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瑋@兩隻貓手沒有貓
阿瑋@兩隻貓手沒有貓
我就這樣講了
TWS被接納的消費市場
基本上就沒有“音質”的考量為基礎
但是還有一個東西能玩:錄音的改變
就是所謂的杜比環繞音效
阿瑋@兩隻貓手沒有貓
從錄音與混音的階段就把更多的“資訊”塞進去
本質上跟把“單一資訊最佳化”是有絕對的不同

後者只是把資訊盡可能的保留後”進行混音工程“
但前者卻是在混音階段盡可能建構更逼真的環境感

兩者不衝突,要以開拓新的產品線與新的市場來說,寧可大推後者而非前者
阿瑋@兩隻貓手沒有貓
因為兩者並行的情況下,用更簡單的電聲系統就能快速建構更逼真的現場感
這是以往傳統方式無法達成的,因為混音過程一定會把資訊做壓縮(不然電壓擺幅太大沒辦法輸入給普通的電聲設備做處理),這就讓聲音在回放時有一定程度的問題產生
阿瑋@兩隻貓手沒有貓
基本上,我不排斥杜比
甚至我樂見其成,因為我深深知道很多消費者看不起的東西以及未來的脈絡
既有的電聲的硬體solution都不用做改變,所以根本沒有任何的問題可言
阿瑋@兩隻貓手沒有貓
而且實際拿主姬擴來聽差異
ALAC與AAC的差異甚至普通無損與Hi-Res之間的差異
我都聽的出來

我就看很早之前就有說過的“延伸AirPods max的ANC構想往HomePod上面處理”會不會應用到Dolby atmos的概念!
阿瑋@兩隻貓手沒有貓
原理就如同上面的解釋

1.因為錄音階段就把環境的特性給定義出來
2.可以靠ANC的麥克風確定環境資訊與room mode
3.以喇叭的位置(單顆or多顆構成的區域)去推算所需的空間,用ANC去抵銷空間內的”噪音“

這樣就能做到“我們聆聽的位置”是非常享受的狀態,就看看這會不會達成啦wwwww
阿瑋@兩隻貓手沒有貓
畢竟硬體早就有傳感器去搜集必要的資訊了
剩下的都只是軟體的支援以及韌體的配合
園藝紅茶
玄學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