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屈原,各自表述——政大廖棟樑揭開屈原的百變面紗 - 人文.島嶼
pk2
「學術史總有個生命藏在裏頭。」政大中文系廖棟樑教授笑說。不同於做文學作品、作者的研究,廖棟樑關注的卻是「讀者」。學生時期,廖棟樑就對「讀者」相關的文學理論、批評特別感興趣,從字句間感受背後的時代氛圍、生命故事。爬梳相關史料時,他注意到漢代有著一場對屈原及《楚辭》的爭論,由此展開《楚辭》學研究之路,也從中揭開屈原從古至今的百變面紗。
pk2
廖棟樑形容說:「屈原的書寫就像一封瓶中信。」屈原不被當時的君王與世界理解,他選擇結束生命,將他那些不被理解的情感、理想寫入信中,在時代的漫漫長河、蒼蒼大海中漂流,然後被歷代許許多多讀者撿起,再度將它裝入不同瓶子、或者留下新的訊息與詮釋,重新丟入大海中。屈原的瓶中信,最終成為了所有人的瓶中信,這些瓶子乘載著歷代讀者曾經存在記號,在洋流中載浮載沉,期待下個沙灘上,有一個願意打開瓶子的人,拿著自己的生命,與信裡的生命相遇。
pk2
老師訪談中用瓶中信的結尾很美,正好呼應那句「文果載心,余心有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