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6一起去投票 ㄑㄑ


《動盪:國家如何化解危局、成功轉型?》

第一、第二部分芬蘭篇心得:
不愧是《槍炮、病菌與鋼鐵》的作者,能寫出襯得上這氣勢磅礡封面的文字。我真的好愛歷史跟戰爭史,國小的時候捧著世界一百大重要戰爭看了一整年。

看這本書真的很爽,又比單純史實記載多了分析和省思,今昔對比、他國和台灣對比,都能讓人學到不少。

要節選出大綱,歷史的部分我看了至少三次,才能去蕪存菁,內化成自己的語言。是我重複看也不會吃力的語言。

https://images.plurk.com/2uC3y9kfNFlseYug6U0Lvj.jpg
7/26一起去投票 ㄑㄑ
在前言部分,作者就提出一個震撼的反問,以及道出本書最大的功能。

「國家是否需要危機來刺激他們進行重大的變革,國家能否能在沒有衝擊的情況下決定改造自己?」
7/26一起去投票 ㄑㄑ
作者沒有給出答案,但我認為答案再明顯不過了。在車子未掉下懸崖前,就預見未來的悲劇而轉彎,比起車子掉落後才來救火救人,前者好太多了。

世界上兩百多個國家,幾千年的歷史下來,以古鑑今、以古為鏡是最好不過的方法了。
7/26一起去投票 ㄑㄑ
第一章節作者以自身的生命歷程,列出十二個影響個人危機結果的因素。

其中包含建立圍籬:「在圍籬內,是我生活中遇到的特殊問題,在圍籬外的其他一切都正常,沒有問題。」,建立圍欄有助於正確指出問題所在,並安穩情緒。

選擇性改變:歸類可以繼續維持、不需要改變的做法,以及應該用新方法取代的舊方法,等十二個關鍵因素。並把這些因素延伸至國家危機。舉出七個不同文化、歷史背景,不同發展程度的國家。
7/26一起去投票 ㄑㄑ
第二章節一開始,作者便拿了芬蘭做討論。作為歷史迷,我覺得非常有趣。

而且作者側重的地方不在於史實的紀錄,而是芬蘭遇到危機的背景、在有限的資源和空間下如何應對、如何選擇需要堅決和可以退讓的地方、分析成敗的因素等等。

這些細節是平常以紀錄作為題材的歷史書上所看不到的。也是作者一生中的精華所在。
7/26一起去投票 ㄑㄑ
7/26一起去投票 ㄑㄑ
二戰時期,蘇聯在秘密談判無效後,開始侵略芬蘭,史稱冬季戰爭(winter war)。盡管沒有現代化武器、縱使人口只有三百七十萬,遠小於蘇聯的一億七千萬,芬蘭也沒有妥協。
7/26一起去投票 ㄑㄑ
「我們的目標是讓俄羅斯的勝利盡可能來的緩慢、慘痛、代價高昂」,芬蘭人是在硬撐,撐到政府有足夠的時間向友邦求救。

他們雖然人少,但像越戰一樣,利用熟悉環境的地理優勢,用打游擊戰的方式、用一命換一命的犧牲姿態,成功守下防線。

他們以小搏大、退無可退,卻也因此充滿信念,為了自己、家庭、國家而戰。
7/26一起去投票 ㄑㄑ
在奮力抵抗後,芬蘭仍然寡不敵眾,再加上盟軍不願出兵支援。最終芬蘭和蘇聯簽訂和平協議,割讓整個卡累利阿省、沿芬蘭和蘇聯邊界向北延伸的區域,10%的居民從該區域撤離。
7/26一起去投票 ㄑㄑ
芬蘭所付出的土地雖然較一開始秘密談判的合約還嚴苛,但在1990所解密的檔案證實,芬蘭沒有妥協是正確的。

蘇聯當時是計畫以溫和的談判溫水煮青蛙,藉由取得的領地破壞芬蘭的防線,以達到併吞整個芬蘭的意圖。芬蘭讓蘇聯為了勝利,付出了慘痛的代價。這也讓他們打消了併吞芬蘭的打算,改進行和平談判。
7/26一起去投票 ㄑㄑ
1941年,德國開始侵略蘇聯。芬蘭雖然不贊成納粹主義,但他們知道自己不可能保持中立。

芬蘭宣稱保持中立,但在蘇聯轟炸芬蘭的城市後,芬蘭隨即派兵向蘇聯宣戰。

芬蘭稱自己和德國為共同交戰國而非盟友。並拒絕了德國提出的,要一起圍攻蘇聯的提議。這也使得蘇聯在打贏德國之後,認為沒有必要繼續侵略芬蘭。
7/26一起去投票 ㄑㄑ
盟軍後來和蘇聯聯手合作攻打納粹德國。停戰協議要求芬蘭與盟軍合作,並且要求懲處和敵軍合作的戰爭罪刑之人。

因此芬蘭不得不逮捕他們在戰時的總統、總理、外交部長、部會首長、駐柏林大使,縱使是他們優秀的決策讓芬蘭免於被佔領。

而芬蘭需支付給蘇聯的大筆賠款,也間接促使了當時還是農業社會的芬蘭,造就了芬蘭工業化的成功,並擁有蓬勃的造船和出口產業。
7/26一起去投票 ㄑㄑ
戰後,芬蘭制定了新的政策讓自己免遭到蘇聯的接管––「巴席基維-凱科寧路線」

這個政策讓芬蘭取得了蘇聯的信任,並向蘇聯證明他們可以履行合約、準時交付賠款。巴席基維和凱科寧都和蘇聯的領導人建立了良好的關係,這也是蘇聯為什麼沒有像對付其他國家一樣,操控芬蘭共產黨奪權。

想要做到這一點,他們捨棄了一點經濟上的獨立和言論自由,這被民主國家視為不可捨棄的。芬蘭政府及媒體在蘇聯相關的內容都做了自我審查
7/26一起去投票 ㄑㄑ
同時,芬蘭在和民主國家做交流時,也盡量避免會讓蘇聯產生疑慮,例如拒絕了美國馬歇爾計畫的援助。即便加入了西歐的組織,蘇聯仍然享有最惠國的待遇,對其他東歐共產國家也有合作。芬蘭也成為了蘇聯和民主國家溝通的窗口
7/26一起去投票 ㄑㄑ
芬蘭不依靠美國等其他大國,靠自己和蘇聯取得了平衡。證實了自己的實力,芬蘭保持獨立、和西方國家成為盟友的價遠高於成為蘇聯的附庸國
7/26一起去投票 ㄑㄑ
因為大眾不了解芬蘭在做選擇下的背景,所以去脈絡化的把芬蘭貼上了「#芬蘭化」的標籤。意為「弱小的小國畏於強權的武力和政治上的藐視,對自身主權無恥和難堪的讓步。」
7/26一起去投票 ㄑㄑ
史蒂芬·查羅加在傳記中寫道:「這是在幾個糟糕選擇中,最差強人意的一個。」

最後,芬蘭成為歐陸唯一一個沒有被佔領的國家,在大戰結束後也沒有成為共產國家。
7/26一起去投票 ㄑㄑ
作者利用芬蘭來分析第一章寫到的十二個關鍵。例如芬蘭擁有強大的國家認同、快速認清缺點和該承擔的責任、擁有強大的應變能力和彈性。並且也建立圍欄,改變長期忽視蘇聯的政策,轉為多和蘇聯討論、打交道。這些都彌補了芬蘭缺乏的因素,沒有有力的盟友、可借鑑的典範、擺脫不了地緣政治的限制。
7/26一起去投票 ㄑㄑ
國家面對危機時的十二個影響因素:

1.國人對於國家陷於危機中的共識
2.承擔國家採取行動的責任
3.勾勒出需要解決的國家問題
4.由其他國家獲得支援
5.以其他國家作為解決問題的典範
6.國家認同
7.誠實的國家自我評價
8.國家危機的歷史經驗
9.應對危機的耐性
10.針對特殊情況的彈性 11.國家的核心價值 12.地緣政治的限制
7/26一起去投票 ㄑㄑ
7/26一起去投票 ㄑㄑ
真的老了,以前一天可以看兩本厚的文學小說,現在看一點點就要花好久時間。
7/26一起去投票 ㄑㄑ
下禮拜的假日還會繼續連載之後的心得
因為這是我的工作
7/26一起去投票 ㄑㄑ
個人認為是不看可惜,最好要買來收藏、捧在手上,隨時翻來警惕自己的書。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