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柯達‧佛羅多
中古早期的教皇,就算包括羅馬帝國時代,他們的號令也不出羅馬城,甚至經常性地受到羅馬貴族威脅,直到他們與矮子丕平開始有聯繫起,這樣的困境才略有轉變。然而,此時的教皇仍舊只具有教會權威,在世俗上是不具有任何優先地位的。比如利奧三世,雖然將查理一世加冕為帝,但在政治的影響力上,羅馬教廷仍受制於加洛林朝廷。

柯達‧佛羅多
此後到了10世紀,羅馬教皇若望十二世也是因為受到義大利王國(倫巴底王國)的壓迫,才向北方的德意志王國求援,當時的德意志國王奧圖一世一心想傚法他的前輩取得帝位,因此南下解決倫巴底王國。不過奧圖一世達成目標後,羅馬教皇若望十二世便感到受其威脅,試圖轉而投靠東羅馬帝國,以對抗這個他所奉立的皇帝。然而事與願違,若望十二世不但遭到奧圖一世廢黜,奧圖一世還另外立了對立教皇利奧八世。雖然後來若望十二世復位,但很快就意外身亡,羅馬人排拒皇帝推舉的利奧八世,另外選出本篤五世,不過很快地本篤五世就在皇帝奧圖一世的威脅下退位給利奧八世。此後幾任教皇大多都是由皇帝屬意的人選出任,而這期間教會的地位也因為諸多不太適任的教皇及教會的腐敗,而始終低落。

柯達‧佛羅多
直到11世紀教皇格列高里七世積極改革教會,並獲得一些貴族的支持,這才有了與皇帝對壘的本錢。與此同時,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希四世受制於國內貴族的反叛,難以全力對付教皇。教會於是與反叛貴族結合, 以破門威脅,迫使亨利希四世於大雪中在卡諾莎向教皇格列高里七世懺悔三日。通常這被視為教會勝過皇帝的高點,但其實在獲得赦免後,亨利希四世很快地就讓叛亂貴族與教會產生嫌隙,予以個個擊破,將教皇逐走,另立對立教皇於羅馬。教皇最後雖然在南義大利的諾曼人幫助下重返羅馬,但教會的名聲並未因此提升。

柯達‧佛羅多
11世紀末,新任教皇烏爾班二世盡力與皇帝和解,並透過多次召開大公會議,積極推動教會改革,使得教會聲譽逐漸穩固。接著他又透過東羅馬帝國受到塞爾柱土耳其人威脅之機,成功地號召十字軍運動,這才讓教皇再度站上高點。

柯達‧佛羅多
此後幾任教皇大致追隨烏爾班二世的政治路線,但偶與皇帝發生衝突。在這段期間中,由於帝國處於動亂(韋爾夫家族與霍亨斯陶芬家族的對立),使得教會稍有著力點,但隨著強勢君主弗雷德里希一世‧巴巴羅薩的出現,這一獨立於皇帝的願望便又再度破壞。然而德意志內亂一直給予教皇對抗皇帝的本錢,特別是當霍亨斯陶芬王朝面臨危機,而此時的教皇又是最具活力的英諾森三世,因而得以逐漸凌駕皇帝。但隨著韋爾夫家族的奧圖四世不再聽命,英諾森三世便將被排除在帝位繼承的弗雷德里希二世推舉為皇帝,然而弗雷德里希二世卻不受其控制,且在日後對英諾森三世的後任產生莫大的威脅。

柯達‧佛羅多
教皇再度對皇帝取得上風,已是皇帝弗雷德里希二世去世之後,神聖羅馬帝國陷於大空位的混亂之時。不過教皇在此也沒討到太多便宜,教會與法蘭西王國對立,教皇鮑尼法斯八世還因此法軍俘擄,隨後身亡。在他之後的幾任教皇也被迫將教廷遷至亞維農。70年後,教廷終於遷回羅馬,但又隨即引發教會分裂,兩個至三個教皇(亞維農、羅馬,有時還有比薩)併立,使得教會力量更加虛弱。

柯達‧佛羅多
教皇力量的衰退,引發教會改革的呼聲,而宗教改革家約翰‧威克利夫、揚‧胡斯所挑起的宗教改革,也在次重創教會,特別是胡斯派戰爭。此後教會雖渡過這個危機,但宗教改革的呼聲從未停止,至中世紀晚期,馬丁‧路德等人再度試圖改革教會,教宗此時則只能仰賴天主教貴族(尤其是哈布斯堡王朝)的支持,以對抗改革宗的挑戰。不過不幸的是,這次不像在胡斯派戰爭一樣,改革派的世俗力量最終在三十年戰爭中取得勝利,教皇在精神世界的至尊地位也遭到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