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
@chibaann
Wed, Apr 28, 2021 11:16 AM
選舉語言的祕密:解析韓國瑜、蔡英文圈粉術 - 報導者 The Reporter
背叛的滋味──從投韓到罷韓,高雄人等一個專情的市長 - 報導者 The Reporter
齊🌞
@chibaann
Wed, Apr 28, 2021 3:01 PM
「情緒政治」現象其實反映民眾對政治人物的不信任,對政策牛肉不買單,不相信政治人物真的能帶來什麼。在這樣的氛圍下,民眾變成只在乎「候選人當選」所代表的符號,是不是和自己長期信奉的價值符號一致。
齊🌞
@chibaann
Wed, Apr 28, 2021 3:03 PM
對照台灣和美國的選舉文化。過去她曾分析台灣政治競選廣告,發現台灣的選舉語言普遍存在「戰爭的隱喻」,像是「割喉戰」或「立法院戰將」之類的語彙。這背後透露的,其實是「你死我活」或「互相廝殺」的政治文化。相較之下,美國選舉語言雖然也會出現戰爭隱喻,但同時也會出現「競賽」(race)隱喻,視選舉為一個game,就像打籃球結束後雙方擊掌,表達享受一場很棒的比賽。隱喻的差異,透露台灣和美國不同的選舉文化。
政治人物區分我群、他群的過程中,政治可能走向極化。蒙志成表示,在社群媒體時代,參與政治、取得權力的樣態太多,誰都不服誰,共識其實很難達成。面對這樣的困境,蒙志成認為政治菁英一定要有共識,在對手當選後可以服從,「否則就算換人執政,還是一樣(誰都不服誰),長期就造成國家的撕裂。」
齊🌞
@chibaann
Wed, Apr 28, 2021 3:03 PM
劉正山建議,選民可以在投票前思考:我們想要什麼樣的民主社會。他強調,如果台灣一直以負面選舉作為主軸、造成選後持續撕裂與猜疑,「這是不是你我願意看到的面貌?」
「台灣社會目前是一個選舉期間自由情緒釋放,選後卻不易收回情緒的社會。恨意不消,這種東西傷身也傷人,」劉正山認為,政黨意識主導思維與理解的時候,我們多少會變得盲目,一來讓我們見不得別人好,二來會讓我們產生雙重標準。他認為,政黨都應該自省,在選舉之後是否能負起吸納意見、吸納情緒、平復仇恨的責任。想要達到這個格局,平時就需要中性公民及中性媒體的力量,清楚勾勒政黨的角色,以及帶領民眾理性看待、面對自己身上政黨色彩。
齊🌞
@chibaann
Wed, Apr 28, 2021 3:04 PM
溫偉群則建議民眾投下神聖一票前,再想一次「你為什麼支持這個候選人」?「我們4年選一次,我覺得對候選人的訴求進行事實查核,進行批判思考,對於有思考力的選民來說還是非常重要的。」
載入新的回覆
政治人物區分我群、他群的過程中,政治可能走向極化。蒙志成表示,在社群媒體時代,參與政治、取得權力的樣態太多,誰都不服誰,共識其實很難達成。面對這樣的困境,蒙志成認為政治菁英一定要有共識,在對手當選後可以服從,「否則就算換人執政,還是一樣(誰都不服誰),長期就造成國家的撕裂。」
「台灣社會目前是一個選舉期間自由情緒釋放,選後卻不易收回情緒的社會。恨意不消,這種東西傷身也傷人,」劉正山認為,政黨意識主導思維與理解的時候,我們多少會變得盲目,一來讓我們見不得別人好,二來會讓我們產生雙重標準。他認為,政黨都應該自省,在選舉之後是否能負起吸納意見、吸納情緒、平復仇恨的責任。想要達到這個格局,平時就需要中性公民及中性媒體的力量,清楚勾勒政黨的角色,以及帶領民眾理性看待、面對自己身上政黨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