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ॱߑॱ )

一周讀完。作為參考,平常的閱讀速率是兩個月三本或不到(沒人想知道
鬼地方 電子書 by 陳思宏 - Rakuten Kobo
( ॱߑॱ )
總結來說,這本小說把自古至今仍持續上演的家庭和時代鬼故事通通寫進來了。
( ॱߑॱ )
這部作品被我當作懸疑+偵探小說在讀,忍著想翻到最後看看這個家、這個地方到底發生過什麼事的衝動,隨著各個角色抽絲剝繭、將過去拼拼湊湊的過程中,所岔出各種光怪陸離的鬼故事,嫉妒、自殘、偏見、家暴、愚昧、賭博、背叛、兇殺、謠言、驅逐、排除異己,在如此保守的小地方發生,一開始覺得格外荒謬,但或許正因為綜合了所有剛剛好的條件,在如此壓抑的小地方上演這些鬼故事,似乎也沒什麼好訝異了。
( ॱߑॱ )
另外想說說作者的用字和句子。剛開始不大習慣,短句很多,但讀著讀著愈覺得頗有韻律感,尤其動詞的表現方式很驚人。文字漫天飛舞,總在剛剛好的地方落下。單字單詞以神奇的方式織出一幕幕流暢的畫面感,何止看得見,甚至聞得到氣味、聽得到聲響、感受得到接觸,彷彿浸身在楊桃園、燠熱、柏林地鐵、暖陽、豆油工廠、潮溼、熊蔥森林、黑夜、菊花田、波羅的海,伸出手便能觸及血、汗、淚,每一樣人或物都是立體的,每一個時刻都是動態的,不斷向前流動,快速轉換,非常過癮
( ॱߑॱ )
( ॱߑॱ )
讀的時候好多段落都想畫線,所以索性不畫了認真讀,只摘了幾段句子:
( ॱߑॱ )
你有很多話想說。你大姊有很多話想說。但,喉嚨閘門緊閉,想說的話出不去,在心裡堆積成沙丘。你心裡有座沙丘。你大姊心裡有座消失的山丘。想對別人說。好想找人說。但又不想對別人說。放在心裡像是假的。說出口就似乎是真的。所以不說出口。沉默就是逃避。藏在心裡,死了之後,祕密跟著死。
( ॱߑॱ )
你用筆、鍵盤寫小說,你媽用的是嘴。嘴巴捏造故事,塗上顏料,添加人物,謠言便成立。越虛妄的謠言,在這個鬼地方,就越令人信服。謠言病毒,口沫傳播,我跟你說,你跟他說,他去跟陌生人說,茄苳樹聽到了,水圳聽到,魚塭裡的魚聽到了,荖葉田聽到了,菊花聽到了,最後連遊蕩的鬼都聽到了。風起,捲起謠言,傳播到每個人的耳朵。
( ॱߑॱ )
在台北劇場,他看了柏林來的劇團。舞台上演員嘶吼德文,肢體暴力,撞牆摔地墜落,他刻意完全不看字幕,專注看演員的身體。那些演員的身體幾乎沒有疆界,吼了兩小時依然洪亮,一絲不掛比穿衣時坦然。謝幕,演員回到自己的模樣,傻傻笑著聽掌聲。他嚇傻了,像見了鬼,人怎麼有辦法把自己拋到那麼遠的地方,衝破所有界線,叫囂、求救、爭吵,幾乎粉身碎骨,然後謝幕時,失序的身體又立刻找回了原來的模樣?忽然他就覺得想去一趟。
( ॱߑॱ )
客套話像是胡亂丟籃球,一直刻意不進籃,誰都不想接近核心,投不進最好。空泛的應酬話無傷,說天氣,說日出說日落,說落葉,說風,說雨,說中元節,說鬼,說雞排,說謝謝,說不客氣,就是不說彼此,以禮相待,用語言的禮節把彼此越推越遠,誰都靠不了岸,繼續漂流。怕自己成為孤單的島嶼,就學蜘蛛吐絲,噴出液態話語,在空氣中結晶成絲,用纖維狀的細絲連繫彼此,明明失散了,明明已經成為島了,還聽得到彼此的呼喊,至少有一絲絲的客套。絕不問,從不說:「你好嗎?」終究是一家人,熟知彼此都是等風吹散的灰燼粉屑,不問這種傷人的話。
( ॱߑॱ )
我總是想到威廉.福克納(William Faulkner)的名句:「過去不曾死亡,過去甚至還沒過去。」(The past is never dead. It's not even past.)
有記憶、傷痛,想掩埋、遮蔽,過去如影,往事隨行,有過去就有鬼,人間處處都有鬼,或許,你我皆為鬼。(後記)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