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rmcat
dormcat
免費領取的平台版居然是用 .mid 的音樂檔(昏倒

當年的 CD 音軌轉檔成 .mp3 沒問題的啊;現代人的手機或電腦空間大得很,就算不轉檔也放得下
愛出門的大白狗
當年聽過沒玩過,其實這個主題不錯,不過戰鬥系統似乎有些太普通了
dormcat
愛出門的大白狗 : 半即時制就類似FF那套ATB,畢竟是許多日系RPG玩家熟悉的系統
Battle system | Final Fantasy Wiki | Fandom
愛出門的大白狗
半即時制還好,但他的技能和攻擊選單好像有點少
愛出門的大白狗
也許那年頭RPG都這樣
愛出門的大白狗
(神諭原罪玩太多了)
兔美:道在屎溺
(老孫這影片還沒看,回家再補)

嚴格說起來我是阿貓阿狗粉,所以以下發言有粉絲濾鏡。當年沒感覺,但現在回憶起來(1998),Domo讓我驚艷的是他們美術的表達,尤其是阿貓阿狗那種非寫實的建築風格和場景設計。

以戰鬥而言,這作品並不嚴肅,但我現在仍然認為,阿貓阿狗(一代)是至今回憶,台灣製作團隊作品,用遊戲說故事,美術、戰鬥和工具引發樹結合得很棒的作品。

二代,真的只感覺滿滿的拖泥帶水。軒轅三外傳之後,台灣遊戲瘋狂得往3D化和網遊化靠攏,但在我觀察,他們才剛剛掌握好2D美術下的遊戲表達技術,並不是3D就必定高級和好玩。譬如,即使我現在重看1998上PS的Metal Gear Solid,人物模型並不精緻,但比起前者,3D需要好的鏡頭和適當的遊玩機制安排,讓人忘卻上述缺點。
兔美:道在屎溺
但話說回來,阿貓阿狗美術表達雖然讓我驚訝,但回到1990年代的遊戲史,這並非首創。AVG裡面就有印第安納瓊斯:亞特蘭提斯作為好例子,但能夠在嘗試結合其他要素說一個屬於自身團隊的好故事,那也足矣。
愛出門的大白狗
3D化只是畫面升級,核心玩法基本上沒變,甚至可能倒退
愛出門的大白狗
但是畫面升級是直觀的,多數消費者也接受這一套,畢竟核心玩法的改良必須玩過才知道,一般人可能連核心玩法這四個字都聽不懂
dormcat
兔美:道在屎溺 : 二代不是同一個工作室(DOMO)負責製作的,只是蹭同一個IP的狗尾續貂
dormcat
兔美:道在屎溺 : 當年的AVG以 LucasArts 的 SCUMM 系統(包括介面與敘事手法)為業界最強,最有名的就是猴島系列,當然印第安納瓊斯:亞特蘭提斯也是其中之一
SCUMM
羅恩·吉伯特

最新作品是復古風格的
Thimbleweed Park™
銀蓮公園
使用幾乎相同的介面
兔美:道在屎溺
dormcat : 讚,我覺得貓叔根本才是遊戲史大V!
兔美:道在屎溺
愛出門的大白狗 : 同感,仙劍二是個好例子,只是故事退化;仙劍三開始3D化,連戰鬥流暢感也降低。

忘了是仙六還是仙六外,過場動畫的鏡頭根本沒有意義,一堆意義不明的空拍和拉遠拖時間。另外戰鬥的時候男主角普攻動作,是在空中轉圈圈後攻擊,根本在強暴我的審美神經。

對,核心玩法可能沒變,都是回合(或半回合,無論AP或行動條)指令式戰鬥,但遊玩體驗差很多。比看素人紀錄片還無聊。
dormcat
兔美:道在屎溺 : 這對那個年代有在玩美系AVG的老人來說是常識;我所知還算少的,畢竟我沒玩 Sierra 那些跟 LucasArts 打對台的AVG,像是 Space Quest 系列

老孫的青少年是玩街機房與家用遊戲機為主,成年後則是以中國風仙俠類為主,美系又毫無動作成分的遊戲他玩得本來就少;他對 Fallout 讚譽有加也是因為那是極少數把原汁原味翻譯到位的美系遊戲
兔美:道在屎溺
dormcat : 這樣突然感受到,語言真的會是很大的隔閡;但作為非英文母語人士,把英文學到可以遨遊與徜徉,也往往進入「無法盡情玩遊戲」的人生階段。哪怕,即使工作就是玩遊戲,也不見得有這種博物學型的遊玩空間。
dormcat
兔美:道在屎溺 : 啟蒙遊戲是「一人玩」還是「兩人玩」很重要

如果是被「一人玩」啟蒙的,語言的隔閡就不是那麼大,而且通常會很快學會該語言的粗淺知識
兔美:道在屎溺
dormcat : 我的啟蒙遊戲是「看著我老爸玩『一個人玩』的橫向卷軸闖關」遊戲,譬如魂斗羅等(其實應該可以雙打,但我小時候不太喜歡跟人雙打,都看我爸玩,然後我再私底下一個人玩)
兔美:道在屎溺
但真的開始「一個人」玩,大概就是仙劍一、金庸群俠傳、曹操傳和三國志六了,不過小時候沒有練習用原文玩遊戲的意識,浪費了比較沒有壓力練習「在遊戲中」語言的時間。
dormcat
AVG (AdVenture Games) 與 STG (STrategy Games) 幾乎全是一人;後者在網路時代加入了即時對戰(也就是 Real-Time Strategy, RTS),前者則是因為體質幾乎無法加入多人玩法,在網路時代很快沒落
兔美:道在屎溺
不過這些遊戲基本上是中文,故我一度覺得,我有可堪使用的中文閱讀能力,跟小時候反覆玩這些中文遊戲有一點點微薄的關聯。
愛出門的大白狗
我對盧卡斯的猴島系列沒印象,倒是聽過後來美式ACG走進了"月亮邏輯"的惡性循環中
dormcat
愛出門的大白狗 : LucasArts 的冒險遊戲最不會讓玩家因為「月亮邏輯」而卡關甚至必須讀檔重來;上面提到的 Sierra 倒是惡名昭彰,像是 Space Quest, King's Quest, Leisure Suit Larry 系列等等,常常會讓玩家卡關,在那個網路不發達的年代通常要等到買了攻略本或是打須額外付費的解謎電話號碼後才能得知該如何繼續遊戲,而玩家的反應通常會是「e04!誰會想得到要這樣做!」

LucasArts 甚至會在自家遊戲裡安排一些橋段來諷刺對手 Sierra 的這種遊戲機制
兔美:道在屎溺
講到moon logic,想到兩年之前被朋友推玩了一個免費糞作Kidz。三段完全不關聯的關卡,第一個是恐怖遊戲氣氛+2鍵DDR;第二個關卡是密室解謎,有一些加分解謎才能看到真結局的「謎題」,讓人感覺莫名其妙,譬如把螢幕上看到的數字(譬如畫家生卒年相減),才有辦法拿到特殊道具。

個人感受是,這款糞到我不想糾纏那些加分謎題,看完網路上的解法,罵完髒話後,我就刪除遊戲。

Kidz on Steam

當然,評價是「極度好評」,但實際玩過這款,我真的很懷疑為什麼有辦法給出正評。這是做給不玩遊戲的人玩的嗎?
dormcat
兔美:道在屎溺 : 大概是有原作黨力挺
兔美:道在屎溺
dormcat : 對,哪怕我玩了作品,看不出來跟原作關聯在哪。
dormcat
可以比較一下猴島的語音加強版(有全程語音與真實樂器版的背景音樂)與高清重製版的全程遊戲畫面;兩者的音樂與音效是一樣的
The Secret of Monkey Island (Ultimate Talkie Ed) - N...
Monkey Island (Special Edition) - No Commentary Play...

更多的版本與音樂比較可以看這個:
Monkey Island - Version Comparsions
dormcat
聽了就可以知道為何在 DOS 時代能擁有一台 MT-32 會被當成大神
愛出門的大白狗
第一個版本像atari2600,第二個版本像紅白機,第三第四個版本像超任
dormcat
愛出門的大白狗 : 居然是這樣類比嗎

2600是有彩色畫面的,最大可以同時顯示128色,每條掃描線4色,比EGA的16色強得多;電腦要到VGA才有256色
愛出門的大白狗
我是指音樂啦XD
dormcat
愛出門的大白狗 : 第一個是 PC 喇叭
第二個是 Creative Music System,是 Creative 在推出鼎鼎大名的 Sound Blaster 之前的第一款音效卡,用的是後來並未成為主流的飛利浦晶片
第三個 Roland MT-32 是在 General MIDI 誕生之前的實質 MIDI 業界最高標準
dormcat
https://images.plurk.com/6IARIi4XxUDudrNGO9NSlQ.jpg https://images.plurk.com/5vE0TmHGmItRAGNo3WfBWI.jpg
Diablo 與 AoE 的系統需求

https://images.plurk.com/1bfEYYT5RAOAQVOmg7yQQg.jpg
阿貓阿狗的系統需求;它比前兩者都要晚上市,音效更是沒有使用 DirectX 自動設定,免不了給玩家一種落後的印象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