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ven
時間過了一個月,還是忍不住,我決定來抱怨一本書......。
死了一個研究生以後
Laven
這本書叫做《死了一個研究生以後》。
Laven
簡單的說小說的大綱:男主角是個研究生,小說的開頭就是,有個待他很好的學姊死在實驗室,被判定為自殺,但是男主角不認為學姊是自殺,加上這時和男主角老闆與校長等人有關的論文爭議隨之而來、越演越烈,於是男主角決定一定要找出學姊死亡的真相。
Laven
由於書前的作者介紹就提起二零一六年台大的論文造假事件,也提到作者在臉書上以此為背景連載這篇小說,「從一個女博士生之死開始,如剝洋蔥般一層層揭開學術界的陰暗面」,所以我在讀這本小說前,對它的印象偏向社會派寫實推理,對它的想像和期待也大致如此。
Laven
但是開始看以後,我常有「我到底看了什麼」的感覺......。為什麼呢?以下分成數點說明。
Laven
一、開篇事件寫得不夠有衝擊性,人物也沒有點魅力值,這會降低讀者閱讀的動力。
Laven
小說是要以事件為主還是以人物為主,一定要盡早確定好。以事件為主,就要有衝擊性、有意外性、水看起來夠深。你要蛟龍翻騰也該給個大澤,只有小水漥的話蛟龍看起來反而變蝦米。這本小說開頭就是平鋪直敘學姊死在實驗室,失去了利用描述場景大作的機會。以人物為主,人物就要有趣或者能讓人產生共鳴,但這本小說沒有點人物魅力值就直接開始故事,而且是由不夠有趣的男主角第一人稱描述,導致我缺乏看下去的動力。
Laven
二、看書名和書背簡介等,會以為小說的重心是事件,但是實際上小說的重心卻放在男主角身上,圍繞著男主角的思想、感情與人生轉動。
Laven
我認為這是這本小說的硬傷。要寫社會寫實推理,有更好的寫法,你可以讓讀者在意犯罪問題、在意可能發生在自己周遭的事件,進而關心與此相關的劇情;你要寫一個理工男性角色,也有更好的寫法,你可以用許多方式包裝他,讓讀者對他產生親近感、願意同理他的遭遇。簡單說,就是你要給讀者一個期待與暗示,然後隨著小說的進展逐步滿足他們。但這本書給了我前者的期待後,卻在內容中拿出後者。你的招牌上寫著要賣A,收了錢卻給客人B,不論那個B有多好,大多數客人都會生氣,更何況B似乎還不夠好。這就是這本書的概況。
Laven
做飯去,晚點回來更。
Laven
三、人物的互動與關係線的展開多半複雜且非必要,這部分相當程度影響了事件和故事的連貫性。
Laven
實驗室在事件前後的情況、實驗室上下的互動與校內校外各勢力的動作,理論上必須重點描寫,然而全書卻花費過多筆墨描述學姊生前撲朔迷離的感情關係,以及男主角和各個女角的互動,包含學姊、小學女同學阿儀、大學同學小惠和實驗室學妹小花。如果讀者對本書期待落空,對男主角又沒有愛,就像我一樣,閱讀的耐性便會受到極大考驗。我不只一次懷疑「現在是在看男主角開後宮嗎」,看到後來甚至會想拜託作者行行好別再講人物內心戲了,趕快講案件進度吧。
Laven
關於男主角和小惠五年音訊全無忽然又連絡上還七天就閃電結婚,我真的不想管也不在乎,但可以不要前前後後花上個幾十頁讓男主角憶往、發表自己對感情觀的看法,還糾結要不要讓小惠和阿儀見面嗎?那到底和案件有什麼關係?區分什麼必須寫、什麼不必須但可以寫,還有什麼最好別寫很重要,稍一不慎就會影響小說的總體結構和部分節奏,必須好好控制。比如寫主角思考離開實驗室後每個月失去一萬八,該怎麼維持經濟,這算是合理,但我可不想知道他和小惠是不是第一次,還有他後不後悔昨天沒戴套啊!這和案件到底有什麼關係啊我不懂!
Laven
四、實驗室裡的人物對話和互動情境很日常,這是本書的優點之一,但是在男主角獨白時,常常會出現一些莫名所以的引用,以及無法推動故事前進又過於跳脫現實的夢境情節。
Laven
引用方面,村上和屈原間歇地來,還有李建復、蘇打綠、徐志摩、小野、鄭愁予、張雨生等等。用這種方式堆疊人物性格不是不行,但頂多只能起到塑造角色的作用,偏偏我對男主角就是沒有愛,吃不下這個招。有趣的是,作者似乎也沒有要讓大家對男主角萌生好感的意思,這使我真的不明白為什麼要加入這些引用。
Laven
至於夢境,如果有助於人物塑造與故事推展,我覺得很好,但男主角沒有因此獲得線索,只是不斷不斷夢到學姊,後來連小惠也加入了夢到學姊的行列。書中動輒長篇累牘描寫夢境已令我心累,更讓我錯亂的是,還有個一直出現的夢境是關於主角和一個公主和戰亂什麼的,和案情、和現實都無關,卻又一直出現,每次看都彷彿忽然穿越,我直到現在都沒弄懂這個夢境的意義到底為何。看到什麼「在最後的城破巷戰中,我為公主所做的最後一件事情,就是於無法再突破的重圍中先殺了她,避免她受到羞辱」,簡直令我懷疑人生。在我想著案情到底怎樣的時候給我看這個我很生氣你知道嗎?
Laven
五、這是我個人的感受,不確定是否也有人有類似看法,但我確實認為這本書中的男性凝視太明顯,明顯到讓我不舒服的程度。
Laven
前面說過,實驗室裡的人物對話和互動很日常,但是本書只要寫到女性,就會有一絲詭異。我無法詳述這詭異是怎麼個詭異法,只能舉例說明。比如,男主角回想阿儀,就會描述兼評論一下阿儀的身材和面容姣好;看到小花,就會描述小花笑容很甜,還描述互動時小花坐直上半身時「我才發現,那忽然被撐緊的上衣顯露出的曲線,雖然秀氣,但的確圓潤華美」。每當男主角和哪個女生有互動,作者都免不了讓男主角開啟「如果對方主動了自己能不能克制住、如果一個男生和一個女生無話不談能不能避免發生進一步的關係」這類腦內問答。
Laven
再舉個例。書中學姊的親人委請教授和實驗室同學們處理遺物,所以男主角得以拿到鑰匙進學姊的租屋處。讀到這裡,一般讀者應該都會認為是為了調查線索吧?結果男主角做了什麼呢?原文引錄如下,這是「第一天」這章的內容:「我走進學姊的臥房,再度打開衣櫃,觸摸著那些吊著的、擺著的衣服;想著,這麼美麗的一個人,誰才有資格進入她的世界呢?拉開內櫃的小抽屜,熟悉的香味又撲鼻而來,我拿起這些味道來源中的一件內衣,貼近我的臉,在那個柔柔軟軟的觸感中,冒出了個念頭,我得將這些衣服都留下來,珍藏在我自己的生命中,我不想忘記這個味道,不想忘記想撒嬌的把頭埋在她乳房之間安靜睡覺的念望。」各位,我到底看了啥啊?是男性的腦內構造和思路都如此奇異,還是只有作者的會這樣?
Laven
快轉到「第七天」這一章,男主角和小惠閃電結婚,但是在「第九天」這章又一個人回到學姊的住處,還「小心的挪移了姊姊衣櫃內的衣服,再將自己完全塞進那櫥內的小小空間中,完全置身於有個濃郁姊姊味道的暗黑世界」。在「第十天」這一章的開頭男主角在學姊的床上醒來,又說「原先我想保留所有學姊物品陳放的原貌,自己的東西隨便裝箱放著就可以;但是接下來小惠可能會在某個隨時就搬過來住......她是這個家的女主人,我得讓女主人有權力決定她生活空間的安排。」我只能說,讀者覺得男主角是路人還有救,讀者覺得男主角是渣就沒救了。我認定本書的男主角很渣,而且是作者放任他渣的。全書讀完,回想男主角住進學姊租屋處、開學姊的筆電、看學姊的私人信件、探究學姊的感情生活,一面自行想像學姊的美好,一面又陸續挖出學姊的感情隱私,簡直不舒服到極點。
Laven
還有一段經典的內容是,男主角和小惠結婚後很糾結「讓小惠認識阿儀」這件事,書中是這樣寫的:「如果我不想弄壞掉這個剛剛架構起來的婚姻,我就必須讓自己對於小惠以外的肉體接觸出現各種艱難險阻......如果這道防線消失了,讓我再次有不受羈絆的機會單獨與阿儀共處於一部車子內,甚至共處於一個房間內,那事情就可能會完全失控。我對阿儀有信心,但我對自己沒信心;而我猜阿儀會因為我的沒信心,而不得不憐惜的滿足我的沒信心。」這段話衣冠楚楚,被我白話翻譯後長這樣:「我現在和女性發生過關係了,無法抵擋女人的肉體,最好離阿儀遠遠的。要是我們共處一室,情況一定會失控──阿儀是不會啦,但我可不一定,而且我猜阿儀會因為我無法克制而憐惜的讓事情發生。」這到底在公三小!?
Laven
由於書中實驗室學長學弟的對話和相處十分寫實,相較之下男主角和女性的對話和互動就充滿妄想感。至於男主角擅自用自己的筆電掉包學姊的筆電、書中某角色(一度是嫌疑犯)因為與檢察官有私交而能得知案件進度,以及檢察官對男主角說可以打電話找我說案情等不合理的劇情,本來應該是推理小說必定被吐槽的項目,但出現在這本書裡反而不那麼明顯──前面排隊的已經太多了。
Laven
本來沒有要抱怨那麼多,結果越寫越氣......或許這本書還是有學術史上的某些意義吧,但我覺得去掉案件直接相關的部分,它就要逼近我聽說的某部神作了。母湯母湯。現在萬分懊悔自己花時間看完了書,唯一慶幸的是這本書不是我花錢買的,以後看到想棄的點果然還是應該果斷棄。(握拳)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