ÅSH(埃)
@ASH100
Sun, Dec 20, 2020 1:37 PM
Sun, Dec 20, 2020 2:28 PM
[影]
《亡命女毒梟》(Tjuvheder;Drifters, 2015)
社會邊緣者的羈絆 下收
ÅSH(埃)
@ASH100
Sun, Dec 20, 2020 1:39 PM
Sun, Dec 20, 2020 2:28 PM
本片以主角慌亂翻找物品的聲響作開場,接著是對電話另一頭討價還價的咒罵。
室內的色調是冷白色系,地上亂七八糟的樣子很難稱之為一個舒適的家。
然而,擁有一個遮風避雨的住處,畢竟在現代算是生活穩定的象徵——後來,保有歸屬更成為劇情主軸。
ÅSH(埃)
@ASH100
Sun, Dec 20, 2020 1:40 PM
Sat, Jan 16, 2021 3:14 PM
米娜與卡希亞流浪的路途上相遇,一人抱著寵物貓得過且過,一人為了跟兒子重逢而努力戒酒。
物質層面來說,米娜手上有一筆錢,卡希亞有落腳處的主意。
精神層面上,兩人乍看是互相扶持的天涯淪落人,卻形成近似母女的照顧關係。
ÅSH(埃)
@ASH100
Sun, Dec 20, 2020 1:40 PM
Sat, Jan 16, 2021 3:14 PM
前者的兒時過去以及自我意識高(不時確認過動症引起的舉止是否造成對方困擾),
安撫了卡希亞身為母親和醫護人員的身分;
後者不具備政府/慈善機構的權威身分,
其展現的善意不會令米娜反感,且尋求更安穩生活的積極性帶來人生的方向感。
更深入討論的話,要給她們上mommy issues、母職的心靈寄託這種hashtag也可以
ÅSH(埃)
@ASH100
Sun, Dec 20, 2020 1:41 PM
在社會大眾的批判眼光裡,她們便是毒蟲跟酒鬼的組合,
兩人擁有的東西都不多,卻因緣際會生活在一起。
露營車內狹窄而燈光昏暗,可是黃棕基調相較於電影前半段的幾棟水泥四壁,顯得溫暖許多。
ÅSH(埃)
@ASH100
Sun, Dec 20, 2020 1:42 PM
Sun, Dec 20, 2020 2:30 PM
對社會邊緣人來說,「擁有」什麼樣的物質生活,更是代表當下處境的最明瞭指標。
比如一塊空地、一張床、一輛車、一台暖氣機、一格菜圃、一隻貓、一支金手環、一條領帶、一盒染髮劑、一根菸……。
生活於露營地的人們,大多沒有閒錢去買正式生產線出來的商品或服務;
是故,幫忙取得或維護物品的機會,皆是彼此建立、鞏固聯繫的地基。
ÅSH(埃)
@ASH100
Sun, Dec 20, 2020 1:42 PM
Sat, Jan 16, 2021 3:11 PM
像是米娜與鄰居一起整理植物、波利斯借用領帶等畫面,
又或者旁人向米娜表示知曉乞丐之王波利斯的對話(我沒記錯稱號的話),
種種簡潔的細節,雖與主線劇情關聯不大,
但(帶有討好意味的)談笑舉止間令主角和觀眾一同理解,她是如何找到/融入社會邊緣的群體。
而側拍街頭景色與同伴互動的自然程度,也許該歸功於編導Peter Grönlund的個人經驗與演員們的表現。
ÅSH(埃)
@ASH100
Sun, Dec 20, 2020 1:42 PM
儘管如此,要是用「水溝裡看見人性的光輝」這種浪漫化的言詞去形容該片,又過了頭。
整部電影的調性不執著於對比或對立的概念,
它不特別批判社會/權威者的冷漠,亦不過度渲染底層人物的悲慘或醜惡——僅是捕捉了此一群體的存在,告訴觀眾他們的生活是這個模樣。
ÅSH(埃)
@ASH100
Sun, Dec 20, 2020 1:43 PM
Sun, Dec 20, 2020 1:48 PM
片中幾個角色在劃分敵我的過程裡,弄巧成拙使得自己的安全庇護所遭受波及,
但他們出發點不過是為保護現有的生活,作品敘事並沒有套用正反派的濾鏡。
另一方面,本片少有配樂,
主要以收拾物品、車流、街頭人聲、穿刺肉體等無機質的音效,來表達主角的匆忙逃難、營地裡的歸屬感、藥頭的駭人暴力行徑云云。
ÅSH(埃)
@ASH100
Sun, Dec 20, 2020 1:43 PM
Sun, Dec 20, 2020 2:43 PM
相對平鋪直敘的手法,使它離通俗劇(melodrama)尚有一段距離,
然而 結局劇情一定程度上滿足了觀眾想看到角色「成長」的情緒;
主角不斷地想與他人建立聯繫,從維持基本生活至獲得歸屬感,欲滿足需求的過程攤在觀眾面前。
最終表面上算是悲劇,可是從社會邊緣人的群體來看,幸與不幸都是連帶的;
米娜成功建立起羈絆的對象,能獲得改善生活的機會——對她而言,或許是令人欣慰的。
ÅSH(埃)
@ASH100
Sun, Dec 20, 2020 1:44 PM
Sun, Dec 20, 2020 2:21 PM
雖說我不認為導演意圖評論角色的社會價值,或者表示誰是更成功/失敗的人,
但不可否認地我們會像巴夫洛夫的狗一樣,對故事收尾存有期待,為人物間的情誼喝采。
至於身為牢犯或更生人後的生活,
又會與誰相遇、漂泊何處、面對什麼樣的遭遇,又是另一個潛在的難題了。
ÅSH(埃)
@ASH100
Sun, Dec 20, 2020 1:44 PM
——
ÅSH(埃)
@ASH100
Sun, Dec 20, 2020 1:56 PM
我覺得這片大概是70或75%的巧克力
不會煽情或皆大歡喜到令人難以下嚥或像吃了甜膩的流質食物,卻仍能嚐到一些原料本質的苦澀( ???怪比喻
啊另外一點 讓人鬆一口氣的是幾乎沒有性暴力描述
遭遇還是慘啦但至少對觀眾來說相對無負擔
ÅSH(埃)
@ASH100
Sun, Dec 20, 2020 2:07 PM
Sat, Jan 16, 2021 3:19 PM
很喜歡兩位女主角的互動 根本互刷好感度
米娜說寄養家庭也有好人 想讓卡希亞放心、護主心切的汪汪狂吠(???)、吵架後的示弱、送完手鍊就要一聲不吭地閃人(一個自己墮落不敢打擾到狀況轉好的對方: /)
卡希亞各種沒辦法放米娜自生自滅也是 簡直是被激起母愛
主動邀請同住(甚至事先確認能否養貓),顯示出讓對方進入生活的高度意願
即使是看似只顧自己的分居吵架(?),沒特地解釋卡莉娜的搞事嫌疑也算好理解
這片基本上不是在描述誰是惡人,所有人只是想要各自的安穩生活而已
ÅSH(埃)
@ASH100
Sun, Dec 20, 2020 2:14 PM
Sun, Dec 20, 2020 2:14 PM
群角間的聯繫也描寫得很好
米娜想要喬事(ex. 取得電器、協調負債金額)就得依靠人際網絡
對沒有錢的人來說,他們不能用買的解決問題,反而形成另一種生態
與緝毒組成員相識(認得自己的臉,所以必須拔腿就跑),更反映出他們接觸的生活樣貌
ÅSH(埃)
@ASH100
Sun, Dec 20, 2020 2:17 PM
Sun, Dec 20, 2020 2:17 PM
差不多ㄌ 明天再發這部的閒聊
載入新的回覆
社會邊緣者的羈絆 下收
室內的色調是冷白色系,地上亂七八糟的樣子很難稱之為一個舒適的家。
然而,擁有一個遮風避雨的住處,畢竟在現代算是生活穩定的象徵——後來,保有歸屬更成為劇情主軸。
物質層面來說,米娜手上有一筆錢,卡希亞有落腳處的主意。
精神層面上,兩人乍看是互相扶持的天涯淪落人,卻形成近似母女的照顧關係。
安撫了卡希亞身為母親和醫護人員的身分;
後者不具備政府/慈善機構的權威身分,
其展現的善意不會令米娜反感,且尋求更安穩生活的積極性帶來人生的方向感。
更深入討論的話,要給她們上mommy issues、母職的心靈寄託這種hashtag也可以兩人擁有的東西都不多,卻因緣際會生活在一起。
露營車內狹窄而燈光昏暗,可是黃棕基調相較於電影前半段的幾棟水泥四壁,顯得溫暖許多。
比如一塊空地、一張床、一輛車、一台暖氣機、一格菜圃、一隻貓、一支金手環、一條領帶、一盒染髮劑、一根菸……。
生活於露營地的人們,大多沒有閒錢去買正式生產線出來的商品或服務;
是故,幫忙取得或維護物品的機會,皆是彼此建立、鞏固聯繫的地基。
又或者旁人向米娜表示知曉乞丐之王波利斯的對話(我沒記錯稱號的話),
種種簡潔的細節,雖與主線劇情關聯不大,
但(帶有討好意味的)談笑舉止間令主角和觀眾一同理解,她是如何找到/融入社會邊緣的群體。
而側拍街頭景色與同伴互動的自然程度,也許該歸功於編導Peter Grönlund的個人經驗與演員們的表現。
整部電影的調性不執著於對比或對立的概念,
它不特別批判社會/權威者的冷漠,亦不過度渲染底層人物的悲慘或醜惡——僅是捕捉了此一群體的存在,告訴觀眾他們的生活是這個模樣。
但他們出發點不過是為保護現有的生活,作品敘事並沒有套用正反派的濾鏡。
另一方面,本片少有配樂,
主要以收拾物品、車流、街頭人聲、穿刺肉體等無機質的音效,來表達主角的匆忙逃難、營地裡的歸屬感、藥頭的駭人暴力行徑云云。
然而 結局劇情一定程度上滿足了觀眾想看到角色「成長」的情緒;
主角不斷地想與他人建立聯繫,從維持基本生活至獲得歸屬感,欲滿足需求的過程攤在觀眾面前。
最終表面上算是悲劇,可是從社會邊緣人的群體來看,幸與不幸都是連帶的;
米娜成功建立起羈絆的對象,能獲得改善生活的機會——對她而言,或許是令人欣慰的。
但不可否認地我們會像巴夫洛夫的狗一樣,對故事收尾存有期待,為人物間的情誼喝采。
至於身為牢犯或更生人後的生活,
又會與誰相遇、漂泊何處、面對什麼樣的遭遇,又是另一個潛在的難題了。
不會煽情或皆大歡喜到令人難以下嚥或像吃了甜膩的流質食物,卻仍能嚐到一些原料本質的苦澀( ???怪比喻
啊另外一點 讓人鬆一口氣的是幾乎沒有性暴力描述
遭遇還是慘啦但至少對觀眾來說相對無負擔米娜說寄養家庭也有好人 想讓卡希亞放心、護主心切的汪汪狂吠(???)、吵架後的示弱、送完手鍊就要一聲不吭地閃人(一個自己墮落不敢打擾到狀況轉好的對方: /)
卡希亞各種沒辦法放米娜自生自滅也是 簡直是被激起母愛
主動邀請同住(甚至事先確認能否養貓),顯示出讓對方進入生活的高度意願
即使是看似只顧自己的分居吵架(?),沒特地解釋卡莉娜的搞事嫌疑也算好理解
這片基本上不是在描述誰是惡人,所有人只是想要各自的安穩生活而已
米娜想要喬事(ex. 取得電器、協調負債金額)就得依靠人際網絡
對沒有錢的人來說,他們不能用買的解決問題,反而形成另一種生態
與緝毒組成員相識(認得自己的臉,所以必須拔腿就跑),更反映出他們接觸的生活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