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執音飯。Alice
@acidhead
Sun, Dec 6, 2020 11:19 AM
Sun, Dec 6, 2020 2:12 PM
8
1
[movie] 看完球來看北影版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北影版_演員推薦
歸零放空來看。
怕觀眾講話murmur破壞情緒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北影版
偏執音飯。Alice
@acidhead
Sun, Dec 6, 2020 1:25 PM
Wed, Dec 9, 2020 3:02 PM
北影版也好看。
更完全的阿漢視角,把張家漢的心境交代得非常立體,有愛有恨有苦離愁;也透過鏡頭直接告訴觀眾Birdy無奈的決定,同時「固定」了Birdy配角的位置。
北影版的Birdy對少年阿漢而言非常接近「異男忘」,像是個非常溫柔、非常珍惜朋友的異男,只是被朋友喜歡上產生了困擾,才會若即若離。他對阿漢的愛情完全是隱藏起來的,即使不小心越界一點點,只要在阿漢面前,他都會想盡辦法收起來,因此北影版很難確認Birdy對阿漢的動心時刻。當三十年後Birdy突然告白、又說跟班班之間沒有愛,很容易讓Birdy從溫柔異男一下子變成騙婚渣男,成了典型被社會壓迫的深櫃、一個扁平化的悲劇角色。
偏執音飯。Alice
@acidhead
Sun, Dec 6, 2020 1:36 PM
Wed, Dec 9, 2020 3:03 PM
幸好北影版的攝影和剪輯邏輯在細節上交代了男配的動機。每一次焦在阿漢身上時,Birdy看似以異男的反應推開阿漢、傷阿漢的心,可是在阿漢背後,總是多那麼一兩秒,不管是Birdy沉下來的臉,或是嘆氣,觀眾就能明白,每一次Birdy帶給阿漢的傷害,都是他不得不的計算。
印象很深的幾個處理,像是軍歌比賽後小吃攤,阿漢突然心情不爽(也許是兩人之中有了別人)跑去打電動,Birdy問張家漢怎麼了,先撇了生悶氣的阿漢一眼,才開始和班班聊陳昇的《擁擠的樂園》、跟班班分耳機,蓄意要阿漢誤會他和班班之間的關係。尤其阿漢問了「你們在談戀愛嗎?」,Birdy又再轉過去看了阿漢一眼,似乎默認了阿漢所說的話。
偏執音飯。Alice
@acidhead
Sun, Dec 6, 2020 1:39 PM
Wed, Dec 9, 2020 3:03 PM
在教堂阿漢第一次祈禱,阿漢禱告時,鏡頭就拍了Birdy進教堂的腳步,表示Birdy聽到了阿漢的禱告。之後側拍Birdy的臉,焦全在阿漢臉上,讓Birdy在模糊的背景中,故意笑著祈禱求主賜阿漢女友。爾後阿漢生氣離開,鏡頭卻結束在他仰頭看天嘆氣的背影。
前往澎湖的路上,不止一個像Birdy獨自坐在船艙那樣憂愁的鏡頭⋯明顯Birdy在被大巴他們霸凌跳樓之後,有越來越多的憂慮在阿漢看不到的地方,而阿漢只感受得到柏德的疏離。
因此這個版本被演員說比較悲傷,一方面阿漢和Birdy的眼神交流沒有被刻意強調、甜的地方沒那麼多;另一方面,對於Birdy的鏡頭保留更多的是他在阿漢背後的若有所思,觀眾可以直觀看見Birdy私底下的情緒,猜測他所有行為的動機。
偏執音飯。Alice
@acidhead
Sun, Dec 6, 2020 2:11 PM
Wed, Dec 9, 2020 3:04 PM
—
關於北影版宗教的部分,不論是阿漢對神父告解內容的更動,或是增加的教堂第二次祈禱,呈現出阿漢內心的黑暗面,更貼近角色原型曾經有的心境(也就是柳美本人XD)
與神父告解的段落嘗試以天主教的七宗罪(迦拉達書第五章)來「檢視」阿漢,可以看到被慾望操控而墮落的阿漢,展現了人性脆弱幽微的那一面。這個「墮落」不是指愛上同性,更多的是愛而不得衍生的貪婪、嫉妒、色慾、暴怒。(甚至認乾妹那一段也有傲慢存在)
神父雖然回答不了愛上男生和愛上女生有什麼不同、只能用傷害家人這樣沒什麼說服力(實際上對親人傷害的根本不是來自於阿漢本人、而是來自於體制結構)的理由來勸誡阿漢,但北影版阿漢的問題已經不是愛上同性這件事,而是為愛而偏執⋯他的起心動念仍然該告解和請求赦免。
偏執音飯。Alice
@acidhead
Sun, Dec 6, 2020 2:27 PM
Wed, Dec 9, 2020 3:13 PM
儘管是北影這樣的黑暗阿漢,也是很純愛的。他只是不能理解,像父母那樣沒有愛、只是為了傳宗接代的結合,或是明明就很淫亂的大巴他們,都還能被教會認同,或是不被社會歧視;他不過就是愛上一個男生而已。也許對男生有慾望,但他還是願意爲自己愛的人守貞,比大巴他們亂搞男女關係好得多了,為什麼他就不行?如果同性戀光存在就是錯誤,為何不一把火燒死就算了、還要存在於世然後痛苦不堪?
(不過我同意電影版版友評論這邊的臺詞寫的不好。阿漢不該那麼清楚什麼是異性戀霸權,又明確的把同性戀、異性戀區分開來談⋯這樣太像成年後已經清楚現代論述又再回去青春期抗辯,說教感滿滿。)
偏執音飯。Alice
@acidhead
Sun, Dec 6, 2020 4:12 PM
Wed, Dec 9, 2020 3:04 PM
至於北影的浴室戲,我個人沒有那麼喜歡。除了鏡頭切換打斷了情緒,其實合意這件事情對我來說蠻重要的,缺乏這個前提,被撩撥時產生的任何回應包含依戀的動作,我都只把它視為自然的生理反應,而不會當作動了真情(因為沒有感情,有時候被撩撥也有正常生理反應;而就算最後動真感情,一開始的不情願、或是不想發生,也應該被尊重。)。被人禁止發出聲音和自己克制不要發出聲音,還是有一個程度上的差別⋯北影因為捂嘴而拉長了強制感,其實也拉長了觀影者不舒服的感覺。
在阿漢家差點出櫃的部分,我很喜歡漢爸的「什麼是咖仔」和Birdy先大聲說「對不起」再衝出去追阿漢。我沒有感覺好笑,甚至認為演員處理得很好。漢爸因為關心兒子,才會追問咖仔是什麼,代表他也想聽懂;而Birdy因為家教很嚴,所以會有禮貌的先和家長道歉、把人追回來。
偏執音飯。Alice
@acidhead
Sun, Dec 6, 2020 4:16 PM
Wed, Dec 9, 2020 3:05 PM
澎湖這一整段,我感覺Birdy更像是偽裝成一個捨命陪君子的死黨。和阿漢玩水嬉鬧甚至回吻之後,對Birdy來說已經拿開了「我不喜歡你,我要避開你」的面具,回復到高二時那個跳躍式思考的他本人。Birdy依然故我,以中二文青的方式說出「想和喜歡的人在特別的地方瘋狂做愛」的暗示。但阿漢和高二一樣沒怎麼聽懂。結果明明是最後一次在一起,這兩個憨呆高中生竟然還在不同頻率上。可是即便家漢從頭到尾都沒跟上Birdy天馬行空的小腦袋,他就是陪伴;Birdy好像也沒有要阿漢一定得聽懂,只要阿漢在他身邊就可以了。
偏執音飯。Alice
@acidhead
Sun, Dec 6, 2020 4:34 PM
Wed, Dec 9, 2020 3:05 PM
—
在觀影時特別注意到焦的設計,比如王議員開車來學校的時候,北影版特別強調焦落在阿漢身上的部分;而院線版給王議員更長的時間進校園找逆子。感覺得到北影版的鏡頭語言明顯定義Birdy是配角。因此喜歡Birdy的影迷肯定更喜歡院線版,但必須兩個版本合參,才能悟出Birdy的愛有多純粹、做的決定又有多蠢。
院線版剪出柏德遇到一個喜歡的人的欣喜,以及摸索那是不是愛情的不確定;北影版剪出柏德用他的小腦袋為喜歡的人憂慮,獨自決定做一個壞人,遠離他、推開他,再暗自傷神。
偏執音飯。Alice
@acidhead
Sun, Dec 6, 2020 5:11 PM
Wed, Dec 9, 2020 3:06 PM
感覺柏德也是一個很單純、很直線條的小男生。他不太會處理1.「喜歡阿漢想跟阿漢在一起」跟2.「阿漢因為跟我在一起所以被貼上咖仔的標籤」這兩件事。所以他的若即若離、所有的蠢決定,都是因為既想要1.,又要避免2.,搞的阿漢痛苦、他自己也痛苦。
中間會有一個班班存在,就只是他能想到可以1又同時避免2的一個招:跟女生談戀愛。而這孩子讓人心疼的地方,就是為了避免2,他可以連1都不要。家漢對柏德來說,可能不只是喜歡的人,或許是超越愛情的存在,更多是寄託、是依戀,甚至只要「在那裡」就足夠了。
偏執音飯。Alice
@acidhead
Mon, Dec 7, 2020 2:05 AM
Wed, Dec 9, 2020 3:06 PM
微妙的是,這個1,2的異男版:1.「喜歡阿漢這個朋友想跟他一起混」跟2.「阿漢是同性戀喜歡我 」這兩件事,異男想要1,但是要避免2⋯所有的行為都會和柏德不謀而合。只是異男版的1、2,主體都是「我」,柏德版的2在乎的主體卻是他人⋯這對17歲的小男生來說有多不容易?到底愛多深?
拉回到電影,敬驊必須演出埋在表面行為下柏德的深層動機,而導演也要在缺失柏德視角的狀態下,隱晦的透過畫面和節奏去給出這些暗示。其實不管北影或院線都是從雙向暗戀開始的,但北影版偏重柏德在避免2,對1的積累較少⋯加上前期焦都在家漢身上,導致觀眾感覺兩人從頭到尾幾乎不在一個頻率上,這種「錯過」營造出更深刻的宿命悲劇感⋯因此我能理解有些人著迷於北影版的氛圍。
偏執音飯。Alice
@acidhead
Mon, Dec 7, 2020 2:31 AM
Wed, Dec 9, 2020 3:06 PM
—
要表達兩人之間的情感,眼神流轉最為重要⋯我覺得院線版在學妹出現之前,基本上已經成功建立兩位男主緊密的關係(至少是友達以上、戀人未滿),學妹出現只是增加變數,但明顯Birdy開始刻意「推開」阿漢,是在大巴逼跳樓之後。而從那之後才讓觀眾迷惑、Birdy到底是不是阿漢的異男忘?
即使是後面接續發生的摔車、浴室、出櫃、天涯海角、電話,嚴格來說只能確定阿漢對Birdy來說很重要,但Birdy並沒有意思要跨越到愛情那一邊,即使他已經在愛了。
偏執音飯。Alice
@acidhead
Mon, Dec 7, 2020 2:32 AM
Wed, Dec 9, 2020 3:07 PM
這時候就要看導演剪輯給的感覺。北影的澎湖和院線的澎湖,一個偏友情一點、一個偏愛情一點,兩版各有千秋。院線版把阿漢的委屈和柏德的愧疚表現的更深刻,突顯柏德的擔心。而北影版柏德的友好親密勝於苦戀曖昧(雖然家漢還是在苦戀啦)。都是陪伴,卻微妙的不同。
兩個版本在澎湖時的選擇偏向和前面的剪輯邏輯是有一致性的。這關係到後面的電話和三十年後的告白,能不能「自然」的連接起來、讓人發現原來過去的那些其實都是愛情。
偏執音飯。Alice
@acidhead
Mon, Dec 7, 2020 2:59 AM
Wed, Dec 9, 2020 3:07 PM
北影強調初戀的「苦」,阿漢有多少愛而不得,對應Birdy就有多少暗自傷神,全都掩埋在友情的表象之下。院線則是強調初戀的酸甜滋味,兩人的心靠得多近,對應整個體制如何逼迫兩人分開。
簡單來說就是北影的阿漢不確定Birdy愛不愛他、院線的阿漢確定Birdy愛他但是Birdy死不承認;而北影的Birdy雖然愛阿漢但不想讓阿漢知道他愛他、院線幾乎兩情相悅,但Birdy認為這件事是禁忌,必須當鴕鳥先求生存。
偏執音飯。Alice
@acidhead
Mon, Dec 7, 2020 10:18 AM
Wed, Dec 9, 2020 3:07 PM
—
看到北影版的這個「過程」,就會知道院線版的問題不在剪輯、而是在劇本。反而是剪輯昇華了這部電影,提升了藝術性,把「同志初戀愛情故事」擴大到「青春期的探索成長故事」。我覺得是整個劇組集體創作的魔法。
北影版的剪輯和配樂其實都咬的很緊很滿,對觀眾來說也比較好理解這個故事⋯阿漢心境的描述,承接著劇本有寫到的、阿漢國中對性向的覺察⋯所以當真的出現了一個自己喜歡的人的時候,那個內在衝突才會這麼大,產生對上天憤恨不公的負面情緒。
偏執音飯。Alice
@acidhead
Mon, Dec 7, 2020 10:55 AM
Wed, Dec 9, 2020 3:08 PM
真的很好奇從北影到院線這三個月中導演們到底發生什麼事、聽到什麼建言,讓他們選擇重新剪輯以現有劇本為架構拍出來的素材,放棄愛而不得成瘋成魔的主人公(從這個視角去看後來的成年柏德,觀眾只會覺得渣男婚姻失敗是報應XD),改以初戀為中心,呈現兩位青少年探索和體驗愛情的過程⋯這個決定不但擴大了電影的受眾,也因為焦點的改變而必須留白。
院線版先是突出了兩人一開始對彼此的感情探索,包含眼神的交流。在這個基礎上,雖然故事主要還是(也只能)用阿漢視角去敘述,但焦更平均分配給兩人,或是更著重在兩人之間,觀眾等於跟著兩人一起迷惑、一起探索,即使最後才察覺到他們只是用不一樣的方式在愛,回想那些過程也只有解謎的恍然大悟。
偏執音飯。Alice
@acidhead
Mon, Dec 7, 2020 11:04 AM
Wed, Dec 9, 2020 3:08 PM
不能說北影版本不好,但院線版絕對是美麗的意外⋯也終於理解昊森的「更有電影感」:對啊,畫面能感受到的,又何必用對話和旁白交代呢?不用Angel說,我們用看的也知道阿漢喜歡純純的愛;不用阿漢自己講,我們也知道阿漢時時掛心著衝撞體制、挑戰權威的Birdy是否會受傷。
而雀雀在北影版的基礎上評論院線版更有「告白感」,在看完北影版之後,就明白了敬驊當時的認同(還叫雀雀再寫一篇影評,超壞XD)。演員自己最明白拍攝時和對手之間的互動和化學變化,角色之間感情的萌芽和強烈的聯繫感,被院線版突顯了出來,從沒有回應的雙向暗戀,變成只差戳破一層紙的曖昧。有了前面的告白感,後面在阿漢家的出櫃衝突才會更揪心啊。
偏執音飯。Alice
@acidhead
Mon, Dec 7, 2020 12:12 PM
Wed, Dec 9, 2020 3:08 PM
—
對了,刻意注意了最後神父離開教會的臺詞⋯整個敘述(我是說英文)比較像是離開教堂/教區,不在教區服務⋯以三十年後來說,更接近退休養老的概念。
另補充一下浴室戲,我認為不論院線版或北影版,在釋放之後,柏德大力掙脫家漢,很明確的表達這是情慾的發洩⋯我們不應該走到這裡。
接下來的親吻,才是柏德真正有感情的回應⋯柏德知道是家漢太愛他、他又用那麼惡劣的態度對家漢,所以家漢才會越界⋯身體被這樣對待算是他自作自受;他也明白家漢一時衝動做了這事不會好受(家漢根本不敢抬頭看柏德),這個回吻是柏德唯一可以讓家漢不要因為這件事有罪惡感的方式了⋯其他再多他也給不起。
偏執音飯。Alice
@acidhead
Mon, Dec 7, 2020 4:15 PM
海藍青空
糧在這裡😂
海藍青空
@aquabluebluesky
說
Mon, Dec 7, 2020 5:07 PM
偏執音飯。Alice
: 感謝賜糧
明天順利二刷後再來整理一下自己的理解和想法
文文XDD
@f82545672
Mon, Dec 7, 2020 11:13 PM
導演們請演藝圈名人看的應該是北影版的吧?! 那我覺得可能在試映的過程中應該有蒐集到各方演藝人員專業的心得,所以才有再修正?!😆
偏執音飯。Alice
@acidhead
Tue, Dec 8, 2020 5:01 AM
文文XDD
: 切成一半,有一些是看北影版,有一些是看院線版。我想看北影版的心得應該有影響導演重新思考剪輯。
偏執音飯。Alice
@acidhead
Wed, Dec 9, 2020 3:10 PM
Wed, Dec 9, 2020 3:10 PM
--
這一噗內容重新整理過了⋯字數四千六是怎樣🤣
海藍青空
@aquabluebluesky
說
Wed, Dec 9, 2020 3:11 PM
偏執音飯。Alice
: 恭喜進入爆字數的行列XD
moemm
@moemo868991
Wed, Dec 9, 2020 5:44 PM
您的評析細膩透澈,閱讀時一邊回想著觀影時所見到的內容,覺得獲得了更深刻的感觸與領悟,非常謝謝您
海藍青空
@aquabluebluesky
說
Thu, Dec 10, 2020 12:01 AM
再讀一次覺得你已經把兩版的不同都說完了,整理出來就是一頓大餐XD
再次感謝賜糧,很精彩
偏執音飯。Alice
@acidhead
Thu, Dec 10, 2020 3:34 AM
[ 好雷]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北影版
好惹,希望這樣有推坑北影版🤣
海藍青空
@aquabluebluesky
說
Thu, Dec 10, 2020 3:49 AM
偏執音飯。Alice
:
文文XDD
@f82545672
Thu, Dec 10, 2020 4:15 AM
烏蘇拉
@qGaragep
Thu, Dec 10, 2020 4:22 AM
...真的寫得好好....不只電影深刻..你們的文評也如此深"刻"..
.好珍貴!!!
偏執音飯。Alice
@acidhead
Thu, Dec 10, 2020 9:08 AM
moemm
:
海藍青空
:
文文XDD
:
烏蘇拉
:
偏執音飯。Alice
@acidhead
Thu, Dec 10, 2020 9:31 AM
Thu, Dec 10, 2020 10:21 AM
那個⋯不知道怎麼回推文欸(搔頭)
刻在絕對不是完美的作品,院線版時間線需要觀眾自己組合,一方面是原始素材不夠貼合(原先場次分鏡的敘事觀點剪出來的是北影版),另一方面,院線版想表達的正是青春期的青澀懵懂,其重點在於敬驊說的「不確定」,所以院線版把「確定」給剪掉了(同時平衡了角色,畢竟從男主男配轉成雙男主)。留白雖有斷裂感,但剛好貼合青春期/初戀不確定的撲朔迷離。
另外,創作團隊在院線版選擇讓觀眾以感性感受演員表情、鏡頭畫面構成的氛圍來理解人物關係和串連前後場次。這雖然比用角色自白或解釋性台詞推動故事進行更有「電影感」,但同時也犧牲了能輕鬆銜接斷裂感的手段。
偏執音飯。Alice
@acidhead
Thu, Dec 10, 2020 10:12 AM
Thu, Dec 10, 2020 10:13 AM
跳時間這個事真的很因人而異欸⋯北影版神父說傷害家人的時候就跳漢媽跑學校的片段,我自己覺得超級有邏輯,但也有觀影者覺得莫名啊🤣 北影版加了很多阿漢自白去連結,院線版雖然沒有,但是線索藏在阿漢和神父的對話裡面,跟跳時間的片段前後互相呼應。
載入新的回覆
歸零放空來看。
怕觀眾講話murmur破壞情緒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北影版
更完全的阿漢視角,把張家漢的心境交代得非常立體,有愛有恨有苦離愁;也透過鏡頭直接告訴觀眾Birdy無奈的決定,同時「固定」了Birdy配角的位置。
北影版的Birdy對少年阿漢而言非常接近「異男忘」,像是個非常溫柔、非常珍惜朋友的異男,只是被朋友喜歡上產生了困擾,才會若即若離。他對阿漢的愛情完全是隱藏起來的,即使不小心越界一點點,只要在阿漢面前,他都會想盡辦法收起來,因此北影版很難確認Birdy對阿漢的動心時刻。當三十年後Birdy突然告白、又說跟班班之間沒有愛,很容易讓Birdy從溫柔異男一下子變成騙婚渣男,成了典型被社會壓迫的深櫃、一個扁平化的悲劇角色。
印象很深的幾個處理,像是軍歌比賽後小吃攤,阿漢突然心情不爽(也許是兩人之中有了別人)跑去打電動,Birdy問張家漢怎麼了,先撇了生悶氣的阿漢一眼,才開始和班班聊陳昇的《擁擠的樂園》、跟班班分耳機,蓄意要阿漢誤會他和班班之間的關係。尤其阿漢問了「你們在談戀愛嗎?」,Birdy又再轉過去看了阿漢一眼,似乎默認了阿漢所說的話。
前往澎湖的路上,不止一個像Birdy獨自坐在船艙那樣憂愁的鏡頭⋯明顯Birdy在被大巴他們霸凌跳樓之後,有越來越多的憂慮在阿漢看不到的地方,而阿漢只感受得到柏德的疏離。
因此這個版本被演員說比較悲傷,一方面阿漢和Birdy的眼神交流沒有被刻意強調、甜的地方沒那麼多;另一方面,對於Birdy的鏡頭保留更多的是他在阿漢背後的若有所思,觀眾可以直觀看見Birdy私底下的情緒,猜測他所有行為的動機。
關於北影版宗教的部分,不論是阿漢對神父告解內容的更動,或是增加的教堂第二次祈禱,呈現出阿漢內心的黑暗面,更貼近角色原型曾經有的心境(也就是柳美本人XD)
與神父告解的段落嘗試以天主教的七宗罪(迦拉達書第五章)來「檢視」阿漢,可以看到被慾望操控而墮落的阿漢,展現了人性脆弱幽微的那一面。這個「墮落」不是指愛上同性,更多的是愛而不得衍生的貪婪、嫉妒、色慾、暴怒。(甚至認乾妹那一段也有傲慢存在)
神父雖然回答不了愛上男生和愛上女生有什麼不同、只能用傷害家人這樣沒什麼說服力(實際上對親人傷害的根本不是來自於阿漢本人、而是來自於體制結構)的理由來勸誡阿漢,但北影版阿漢的問題已經不是愛上同性這件事,而是為愛而偏執⋯他的起心動念仍然該告解和請求赦免。
(不過我同意電影版版友評論這邊的臺詞寫的不好。阿漢不該那麼清楚什麼是異性戀霸權,又明確的把同性戀、異性戀區分開來談⋯這樣太像成年後已經清楚現代論述又再回去青春期抗辯,說教感滿滿。)
在阿漢家差點出櫃的部分,我很喜歡漢爸的「什麼是咖仔」和Birdy先大聲說「對不起」再衝出去追阿漢。我沒有感覺好笑,甚至認為演員處理得很好。漢爸因為關心兒子,才會追問咖仔是什麼,代表他也想聽懂;而Birdy因為家教很嚴,所以會有禮貌的先和家長道歉、把人追回來。
在觀影時特別注意到焦的設計,比如王議員開車來學校的時候,北影版特別強調焦落在阿漢身上的部分;而院線版給王議員更長的時間進校園找逆子。感覺得到北影版的鏡頭語言明顯定義Birdy是配角。因此喜歡Birdy的影迷肯定更喜歡院線版,但必須兩個版本合參,才能悟出Birdy的愛有多純粹、做的決定又有多蠢。
院線版剪出柏德遇到一個喜歡的人的欣喜,以及摸索那是不是愛情的不確定;北影版剪出柏德用他的小腦袋為喜歡的人憂慮,獨自決定做一個壞人,遠離他、推開他,再暗自傷神。
中間會有一個班班存在,就只是他能想到可以1又同時避免2的一個招:跟女生談戀愛。而這孩子讓人心疼的地方,就是為了避免2,他可以連1都不要。家漢對柏德來說,可能不只是喜歡的人,或許是超越愛情的存在,更多是寄託、是依戀,甚至只要「在那裡」就足夠了。
拉回到電影,敬驊必須演出埋在表面行為下柏德的深層動機,而導演也要在缺失柏德視角的狀態下,隱晦的透過畫面和節奏去給出這些暗示。其實不管北影或院線都是從雙向暗戀開始的,但北影版偏重柏德在避免2,對1的積累較少⋯加上前期焦都在家漢身上,導致觀眾感覺兩人從頭到尾幾乎不在一個頻率上,這種「錯過」營造出更深刻的宿命悲劇感⋯因此我能理解有些人著迷於北影版的氛圍。
要表達兩人之間的情感,眼神流轉最為重要⋯我覺得院線版在學妹出現之前,基本上已經成功建立兩位男主緊密的關係(至少是友達以上、戀人未滿),學妹出現只是增加變數,但明顯Birdy開始刻意「推開」阿漢,是在大巴逼跳樓之後。而從那之後才讓觀眾迷惑、Birdy到底是不是阿漢的異男忘?
即使是後面接續發生的摔車、浴室、出櫃、天涯海角、電話,嚴格來說只能確定阿漢對Birdy來說很重要,但Birdy並沒有意思要跨越到愛情那一邊,即使他已經在愛了。
兩個版本在澎湖時的選擇偏向和前面的剪輯邏輯是有一致性的。這關係到後面的電話和三十年後的告白,能不能「自然」的連接起來、讓人發現原來過去的那些其實都是愛情。
簡單來說就是北影的阿漢不確定Birdy愛不愛他、院線的阿漢確定Birdy愛他但是Birdy死不承認;而北影的Birdy雖然愛阿漢但不想讓阿漢知道他愛他、院線幾乎兩情相悅,但Birdy認為這件事是禁忌,必須當鴕鳥先求生存。
看到北影版的這個「過程」,就會知道院線版的問題不在剪輯、而是在劇本。反而是剪輯昇華了這部電影,提升了藝術性,把「同志初戀愛情故事」擴大到「青春期的探索成長故事」。我覺得是整個劇組集體創作的魔法。
北影版的剪輯和配樂其實都咬的很緊很滿,對觀眾來說也比較好理解這個故事⋯阿漢心境的描述,承接著劇本有寫到的、阿漢國中對性向的覺察⋯所以當真的出現了一個自己喜歡的人的時候,那個內在衝突才會這麼大,產生對上天憤恨不公的負面情緒。
院線版先是突出了兩人一開始對彼此的感情探索,包含眼神的交流。在這個基礎上,雖然故事主要還是(也只能)用阿漢視角去敘述,但焦更平均分配給兩人,或是更著重在兩人之間,觀眾等於跟著兩人一起迷惑、一起探索,即使最後才察覺到他們只是用不一樣的方式在愛,回想那些過程也只有解謎的恍然大悟。
而雀雀在北影版的基礎上評論院線版更有「告白感」,在看完北影版之後,就明白了敬驊當時的認同(還叫雀雀再寫一篇影評,超壞XD)。演員自己最明白拍攝時和對手之間的互動和化學變化,角色之間感情的萌芽和強烈的聯繫感,被院線版突顯了出來,從沒有回應的雙向暗戀,變成只差戳破一層紙的曖昧。有了前面的告白感,後面在阿漢家的出櫃衝突才會更揪心啊。
對了,刻意注意了最後神父離開教會的臺詞⋯整個敘述(我是說英文)比較像是離開教堂/教區,不在教區服務⋯以三十年後來說,更接近退休養老的概念。
另補充一下浴室戲,我認為不論院線版或北影版,在釋放之後,柏德大力掙脫家漢,很明確的表達這是情慾的發洩⋯我們不應該走到這裡。
接下來的親吻,才是柏德真正有感情的回應⋯柏德知道是家漢太愛他、他又用那麼惡劣的態度對家漢,所以家漢才會越界⋯身體被這樣對待算是他自作自受;他也明白家漢一時衝動做了這事不會好受(家漢根本不敢抬頭看柏德),這個回吻是柏德唯一可以讓家漢不要因為這件事有罪惡感的方式了⋯其他再多他也給不起。
明天順利二刷後再來整理一下自己的理解和想法
這一噗內容重新整理過了⋯字數四千六是怎樣🤣
再次感謝賜糧,很精彩
好惹,希望這樣有推坑北影版🤣
刻在絕對不是完美的作品,院線版時間線需要觀眾自己組合,一方面是原始素材不夠貼合(原先場次分鏡的敘事觀點剪出來的是北影版),另一方面,院線版想表達的正是青春期的青澀懵懂,其重點在於敬驊說的「不確定」,所以院線版把「確定」給剪掉了(同時平衡了角色,畢竟從男主男配轉成雙男主)。留白雖有斷裂感,但剛好貼合青春期/初戀不確定的撲朔迷離。
另外,創作團隊在院線版選擇讓觀眾以感性感受演員表情、鏡頭畫面構成的氛圍來理解人物關係和串連前後場次。這雖然比用角色自白或解釋性台詞推動故事進行更有「電影感」,但同時也犧牲了能輕鬆銜接斷裂感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