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
[溯源] 刺青/紋身之於日本社會的觀感
入れ墨 - Wikipedia

感謝wiki
系統
要溯源入れ墨的話,可以上至繩紋時代,當時出土的土偶上頭就有被視為是古老紋身的圖樣;後來的蝦夷、阿伊努人也有紋身文化,其中阿伊努的紋身圖樣更與繩紋時代的風格類似,被視為是證明兩者間有密切關聯性的佐證之一。
系統
根據《魏志倭人傳》對倭族的記載,西元三世紀彌生時代邪馬台國的男子無論老少都有紋身,圖案依地區與階級差異而有所不同。其披髮紋身的意涵「斷髪文身以避蛟龍之害」與當時長江流域吳越地區的人類似。

四世紀的古墳時代也有出土黥面偶,不過在西元513年儒教傳入日本後,用以紋飾的刺青文化就逐漸式微,相關的技術與文化多由蝦夷人、隼人或是反儒的密宗僧侶傳承下來。
系統
戰國時代的士兵則會將自己的名字刺在手指上,以免哪天被砍頭後成為無名屍,刺青在這種時候是作為辨識用途。
系統
《日本書紀》中記載了履中天皇大赦謀逆死罪後以黥刑替代的事蹟 (之後要查住吉仲皇子/倭吾子籠等資料);在雄略天皇時期,因為鳥養部的飼育官員沒顧好鳥兒,導致鳥被狗咬死,天皇一怒之下將養鳥官予以黥面之刑。
系統
1720年,徳川吉宗引入了明朝的墨刑,有些地方會在左上臂刺線條,某些地方則是在額上刺上「一」、「ナ」、「大」、「犬」等字樣來記錄犯罪次數,一旦滿5次就是判死。

另外,雖然江戶時期還是少見,但紋身作為藝術表現的風潮再度出現,這讓刺青在稱呼上有了差異。

入墨 Irezumi :指的是刑罰
彫り物 horimono :指的是藝術紋飾
系統
而後也有遊廓男女用以傳情立誓的形式;隨著《水滸傳》的傳入,加上歌川國芳帶動的「武者繪」風潮,刺青自此有了更深一層的勇武、仁義與時尚意涵。

明治維新時期,當局廢止了墨刑,為了國家形象也禁止民眾施作紋身,刺青師也遭到打壓與取締,直到戰後 (1948年) 刺青才又在日本恢復合法地位。不過當時民眾對刺青的印象已經回不去了,加上1960年代影視作品的渲染,更讓大眾把刺青與極道劃上等號。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