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palura
簡評 老爹談影 【為什麼台灣的大人不喜歡看漫畫?】

如果用老爹談影的邏輯來看,「《數碼寶貝》、《變形金剛》、《鋼彈》...上述的這些IP都會讓當年的受眾有一起長大的感覺,玩具與動畫一起經歷了社會的更迭...他們都是從小孩的市場就是開始培養十幾年後的成人產業。」這段話所強調的受眾自身的共同參與感、陪伴感與認同感,應該才是IP永續發展與經營的關鍵點。

搜尋了一下,鄭問的活躍期從1984年首部漫畫作品《戰士黑豹》首次連載於台灣《時報周刊》時即開始;1989年受日本講談社發掘,隔年發表《東周英雄傳》;在2000年時,也跟香港漫畫家黃玉郎合作《漫畫大霹靂》、跟馬榮成合作《風雲外傳》。那麼,同樣也是早年發表作品,為什麼鄭問的作品卻沒有引起相應的社會現象?
Japalura
關鍵的問題點至少應該會有三點:
一、受眾個體的習慣、偏好不一:例如喜歡的繪師、畫風、主題概念、故事設計等皆有其異;
二、文本展示類型不同所導致的受眾群體分化:漫畫、展覽、電影等三種文本表現媒材暨文本類型沒辦法完全串連並聚焦在同一客群身上,除非你是鄭問鐵粉(現象比較:鄭問漫畫引起了中、日漫畫家對於其技法之推崇,奠定了其歷史地位/鄭問故宮展的人流達到十萬人次,非常矚目/鄭問全台電影票房未破三百萬)
Japalura
三、台灣整體社會環境的歷史因素與文化氛圍導致了對於老、中、青本土創作者的不受重視:國民政府過往的審查機制造就了中、老一代民眾對於漫畫的偏見當然喜歡看的還是會想方設法地追求;近幾年的青年創作者因應著新媒體應用的發展而有所成長,但其矚目度似乎常被來自中、日、韓的IP所奪佔,只能將其光環擴展至一定範圍的領域圈內(虛擬網路社群、實體漫展會場、介於前述兩者之間的興趣友人群等等)。
Japalura
綜合這三點來看,也許應該思考,在鄭問身上發生的問題,會不會同樣也發生在葉宏甲、劉興欽、朱德庸‎、敖幼祥、麥人杰等早年發跡至今的一眾台灣漫畫家身上?這畢竟是個血淋淋的消費市場上出現的慘例。如果可以,希望這一類「本土創作的受眾失焦問題」可以經由大眾習慣的薰陶與養成來改善,並且不要再發生。
九脩💧なんとかなれッ--
我覺得問題點是當時候那些漫畫家發展的地方都不在臺灣啦⋯⋯

盜版/版權的日本漫畫又趁勢而入,導致後面漫畫家吸收跟發展的漫畫邏輯沒有跟著以前臺灣生產的漫畫家一起,觀眾的口味不一樣了,自然也就(ry
九脩💧なんとかなれッ--
&鄭問的漫畫我真的看不懂
Japalura
九脩💧なんとかなれッ-- : 被日漫"橫的移植"~~ 甘之如飴
小時候有看過黃玉郎跟馬榮成的港漫,但沒想到隔壁那個像助手的名字就是鄭問本人....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