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bare
@Barbare
玩
Fri, Oct 16, 2020 9:17 AM
200806-NIRIN at Cockatoo Island n Sydney Observatory
尼特來打個回顧,好想回去
Barbare
@Barbare
Fri, Oct 16, 2020 9:24 AM
說是鸚鵡島,但島上除了郵輪搭乘點有鸚鵡娃之外,
我只看到海鷗跟烏鴉
,而且不知道是不是剛好繁殖季,一堆海鷗在孵蛋,
光明正大的孵
,有些還會稍微在草叢躲個意思意思;有些就像照片這樣,
沒給你躲的
,而且因為真的太多隻,一個不注意太靠近就會被兇,我
誰讓你築在人類行經動線上啦
Barbare
@Barbare
Fri, Oct 16, 2020 11:50 AM
鸚鵡島是當年英國關囚犯的地方,後續變成工廠,現在轉型成藝文場所,雙年展固定在這邊展出,也能在這裡露營,所以裡面也可以看到早期留下來的設施跟介紹
Barbare
@Barbare
Fri, Oct 16, 2020 12:50 PM
老議題,海平面上升以及海汙(這描述),比較新的觀點大概就是geopolitical,畢竟海平面上升,島國(尤其是太平洋群島)國土減少甚至消失,對於該國政體勢必有影響。這作品主要是展示完成後的樣貌,藝術家踩玻璃(這形容)則是用影片方式呈現。
Barbare
@Barbare
Fri, Oct 16, 2020 12:57 PM
一言以蔽之:
就地取材
(欸)藝術家直接在鸚鵡島找尋媒材製作這系列作品,期望人們從這些雕塑感受到鸚鵡島的歷史以及其中蘊含的能量。
Barbare
@Barbare
Fri, Oct 16, 2020 1:01 PM
其實部分作品是四散在各展覽地點,例如這兩個作品在其他參展美術館也有;另外還有15 video還是甚麼的(失禮)影像作品也是,不過那影像作品也不好拍攝,這次在鸚鵡島就沒特別拍下來。
Barbare
@Barbare
Fri, Oct 16, 2020 1:07 PM
石頭可愛
(到底)莫名想到魔法公主裡的精靈,不過主題其實算是人類考古尋根之旅,覺得澳洲原住民是個離近代文明最近卻又最神秘的族群
Barbare
@Barbare
Fri, Oct 16, 2020 1:18 PM
殖民歷史的創傷不論在哪都是存在的議題,這藝術家則是用自己的方法療癒來人,很喜歡這作品的散發出的儀式治療感,可說是廣義的藝術治療吧
Barbare
@Barbare
Fri, Oct 16, 2020 1:21 PM
老問題,海汙
不過用餐桌的概念去表現還不錯,有些是純物體,有些有搭配相關影片投影在桌子上也算老議題新玩法了(這形容)但就是,老問題
(是多不耐)
Barbare
@Barbare
Fri, Oct 16, 2020 1:24 PM
Barbare
@Barbare
Fri, Oct 16, 2020 1:33 PM
雪梨綠島確實很適合假日來散散步(但咧)
Barbare
@Barbare
Fri, Oct 16, 2020 1:48 PM
救命,我對這種帶有儀式氛圍的作品好沒抵抗力
Barbare
@Barbare
Fri, Oct 16, 2020 2:56 PM
Barbare
@Barbare
Fri, Oct 16, 2020 3:00 PM
其他作品,鸚鵡島算是半開放展場,所以作品形式多數都比較大件
Barbare
@Barbare
Sat, Oct 17, 2020 2:57 AM
Barbare
@Barbare
Sat, Oct 17, 2020 3:53 AM
可惜沒有一開始就發現這隧道作品,發現的時候已經要排20分鐘,一來應該是空間狹窄昏暗;二來是social distancing,只能6人一組進去,等那組在後段才會再放下一組,每組會有一位志工押隊,不過整個體驗很值得,聲光影像讓人有種探索感
Barbare
@Barbare
Sat, Oct 17, 2020 4:21 AM
一些跟原住民還有難民議題相關的作品
Barbare
@Barbare
Sat, Oct 17, 2020 4:32 AM
尋找四散各地作品途中(路痴問題)覺得這樣的展示方式相當大地遊戲感,其實蠻好玩的,如果有時間也能慢慢理解鸚鵡島的過去,可惜一人樂要露營有些不方便,所以這次重點還是放在雙年展
Barbare
@Barbare
Sat, Oct 17, 2020 4:35 AM
Barbare
@Barbare
Sat, Oct 17, 2020 4:43 AM
不知為何這作品突然讓我想到老屋新用
(哪裡怪)再度讚嘆盤子人口密度,稍微等一下就有機會包場,獨享跟作品共鳴的時間
Barbare
@Barbare
Sat, Oct 17, 2020 4:47 AM
不得不說窩貌似在廣場花圃那邊看到我們藝術學院的校方人員,因為其中一位個人特色相當強烈,平常在學校存在感就很強,所以窩應該是沒認錯吧
Barbare
@Barbare
Sat, Oct 17, 2020 5:21 AM
作者以兒時對合歡樹的回憶作為創作靈感,雖說作者不是澳洲人,不過剛好澳洲國花是金合歡,所以對澳洲來說也算是一種共鳴點,自己很喜歡這種大型作品帶來的空間感,空曠的感覺可以讓人好好沉思
Barbare
@Barbare
Sat, Oct 17, 2020 6:32 AM
帶小孩的海鷗跟在鸚鵡島上唯一看到的鸚鵡(等
Barbare
@Barbare
Sat, Oct 17, 2020 6:37 AM
本想著可以三點離開前往天文台,結果被鸚鵡島綁架到四點才匆匆離去
鸚鵡島的雙年展很值得花一整天體驗,有時間也有伴的話,兩天一夜好好享受雪梨綠島的氛圍也很不錯(等)
Barbare
@Barbare
Sat, Oct 17, 2020 6:39 AM
Barbare
@Barbare
Sat, Oct 17, 2020 6:42 AM
Barbare
@Barbare
Sat, Oct 17, 2020 6:48 AM
Barbare
@Barbare
Sat, Oct 17, 2020 7:03 AM
本想著四點多才慌慌張張地到,應該在五點閉館前沒辦法全部看完,不過其實天文館很小,而且也算是古蹟,所以比較像是小型博物館,走馬看花大概半小時結束,如果真花時間把所有展館介紹仔細看完應該也只需要半天,而唯一有的天文望遠鏡觀星也因為武肺停止了(在旁邊聽到有人問,好像是如果付得出18人的費用館方或許願意開放,但實在是太沒效益,館方寧可停辦),住在附近的人喜歡的大概是外圍的小山丘,眺望雪梨的感覺頗舒服,
只要人不要多
,當天蠻多人來野餐跟拍網美照,加上場地小,整個頗人擠人
Barbare
@Barbare
Sat, Oct 17, 2020 7:15 AM
以後有機會到盤子歌劇院的捧友,有時間可以去個鸚鵡島,時逢雙年展的話更優秀,天文台倒是比較推薦會長期待盤子的時候當個野餐地點去看看就好
載入新的回覆
200806-NIRIN at Cockatoo Island n Sydney Observatory
尼特來打個回顧,好想回去
說是鸚鵡島,但島上除了郵輪搭乘點有鸚鵡娃之外,我只看到海鷗跟烏鴉,而且不知道是不是剛好繁殖季,一堆海鷗在孵蛋,光明正大的孵,有些還會稍微在草叢躲個意思意思;有些就像照片這樣,沒給你躲的,而且因為真的太多隻,一個不注意太靠近就會被兇,我
鸚鵡島是當年英國關囚犯的地方,後續變成工廠,現在轉型成藝文場所,雙年展固定在這邊展出,也能在這裡露營,所以裡面也可以看到早期留下來的設施跟介紹
老議題,海平面上升以及海汙(這描述),比較新的觀點大概就是geopolitical,畢竟海平面上升,島國(尤其是太平洋群島)國土減少甚至消失,對於該國政體勢必有影響。這作品主要是展示完成後的樣貌,藝術家踩玻璃(這形容)則是用影片方式呈現。
一言以蔽之:就地取材(欸)藝術家直接在鸚鵡島找尋媒材製作這系列作品,期望人們從這些雕塑感受到鸚鵡島的歷史以及其中蘊含的能量。
其實部分作品是四散在各展覽地點,例如這兩個作品在其他參展美術館也有;另外還有15 video還是甚麼的(失禮)影像作品也是,不過那影像作品也不好拍攝,這次在鸚鵡島就沒特別拍下來。
石頭可愛
殖民歷史的創傷不論在哪都是存在的議題,這藝術家則是用自己的方法療癒來人,很喜歡這作品的散發出的儀式治療感,可說是廣義的藝術治療吧
老問題,海汙
雪梨綠島確實很適合假日來散散步(但咧)
救命,我對這種帶有儀式氛圍的作品好沒抵抗力
其他作品,鸚鵡島算是半開放展場,所以作品形式多數都比較大件
一些跟原住民還有難民議題相關的作品
尋找四散各地作品途中(路痴問題)覺得這樣的展示方式相當大地遊戲感,其實蠻好玩的,如果有時間也能慢慢理解鸚鵡島的過去,可惜一人樂要露營有些不方便,所以這次重點還是放在雙年展
不知為何這作品突然讓我想到老屋新用(哪裡怪)再度讚嘆盤子人口密度,稍微等一下就有機會包場,獨享跟作品共鳴的時間不得不說窩貌似在廣場花圃那邊看到我們藝術學院的校方人員,因為其中一位個人特色相當強烈,平常在學校存在感就很強,所以窩應該是沒認錯吧
作者以兒時對合歡樹的回憶作為創作靈感,雖說作者不是澳洲人,不過剛好澳洲國花是金合歡,所以對澳洲來說也算是一種共鳴點,自己很喜歡這種大型作品帶來的空間感,空曠的感覺可以讓人好好沉思
帶小孩的海鷗跟在鸚鵡島上唯一看到的鸚鵡(等
本想著可以三點離開前往天文台,結果被鸚鵡島綁架到四點才匆匆離去
本想著四點多才慌慌張張地到,應該在五點閉館前沒辦法全部看完,不過其實天文館很小,而且也算是古蹟,所以比較像是小型博物館,走馬看花大概半小時結束,如果真花時間把所有展館介紹仔細看完應該也只需要半天,而唯一有的天文望遠鏡觀星也因為武肺停止了(在旁邊聽到有人問,好像是如果付得出18人的費用館方或許願意開放,但實在是太沒效益,館方寧可停辦),住在附近的人喜歡的大概是外圍的小山丘,眺望雪梨的感覺頗舒服,
只要人不要多,當天蠻多人來野餐跟拍網美照,加上場地小,整個頗人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