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水◎無世界漫遊中
@a870506
Sun, Oct 11, 2020 10:03 PM
2
【廢】
今天先吃藥,吃完藥才發現噗浪還沒發、作業也還沒寫,但一個念頭卻持續在腦海中迴盪:「沒有比較就沒有差異」。
開水◎無世界漫遊中
@a870506
Sun, Oct 11, 2020 10:04 PM
Sun, Oct 11, 2020 11:56 PM
我現在沒有足夠清晰的頭腦可以好好地試圖為它辯護或證明,但我可以舉幾個簡單的例子,以前在讀「哲學人類學」的時候會提到,古希臘人沒有關於「人」的概念,他們在稱呼其他人的時候要不是直接用代名詞、不然就是直接稱呼其名諱,所以他們可能不會說,「你人不人、鬼不鬼」,也不會說「你身為一個人怎麼可以這樣」。
會有這種現象的原因有著一個假說,他們沒有需要去使用到「人」這個概念,你就是你、我就是我、你的手是你的手、我的手是我的手。
唯一最接近我們現在對人的使用的詞彙是「屍體」(soma),但「屍體」與「人」最大的區別是一個有精神、靈魂,另一個則沒有,進而,在後來辯士到三哲人這段成熟城邦時期的希臘,他們對於「人」的概念的反省就是從上面所說的而來──人是死寂的軀體加上活力的精神的統一體
開水◎無世界漫遊中
@a870506
Sun, Oct 11, 2020 10:11 PM
Sun, Oct 11, 2020 11:57 PM
類似的例子也能用在台語,台語中缺乏「綠」這個概念,當他們看到彩虹的時候,他們可能會說「紅橙黃青藍靛紫」,青色是比較黃的藍色,靛是比較紫的藍色,如此綠色就被包括近藍色的範圍內了。
從實而言,我們確實看見了綠色,但是我們因為語言的影響,這導致我們沒有清楚區分出一種特別的藍色,進而導致有時我們看見綠色時仍會指稱其藍色,但當綠色跟藍色同時出現時,我們卻會因為被迫面對差異,因而使用藍、甚至是青以外的另一個語詞去指稱那個像青卻又不是青的顏色,「綠」一詞才得以被發明。
開水◎無世界漫遊中
@a870506
Sun, Oct 11, 2020 10:16 PM
Sun, Oct 11, 2020 10:42 PM
我這邊並非是要做史學研究或知識論研究,因此我這個粒子舉的並沒有很嚴謹,我充其量只是想表達,沒有比較,差異便不會被揭露出來,也就是說,在我們看到差異之前,兩個完全相異的東西對於我們而言似乎都沒有差別,例如對於一個外行人而言,螺距2.3mm的螺絲跟2.5mm的螺絲是同一個螺絲,畢竟差不多嗎,然而當我們有了比較,我們可以看見差異──一個比較長、一個比較短,如此原本在我們心中預先認定的2.3=2.5就此被否決,我們將會意識到原來螺絲需要分長短。
開水◎無世界漫遊中
@a870506
Sun, Oct 11, 2020 10:20 PM
然而,人幾乎無可避免地是一個有限的存有,因此,人也會無可避免的是一個注意力有限的存有,故每個人都是差不多先生,因為我們不可能去對一切進行比較,並幸運地發現差異。
開水◎無世界漫遊中
@a870506
Sun, Oct 11, 2020 10:24 PM
有些族群可能因為他們共同的無意識而相聚,有些族群則˙因為他們的共同有意識而相聚;這幾乎就是一個政治哲學的問題,正如C. Schmitt的那句名言「政治就是劃分敵友」,因為你們沒有意識到,所以讓你們認識就是我們的責任,若你們拒絕,那你們就是我們的敵人。
開水◎無世界漫遊中
@a870506
Sun, Oct 11, 2020 10:37 PM
Sun, Oct 11, 2020 11:48 PM
因而,若有人問我,哲學在當代有什麼用,我大概會直接回,要不是當大家的導師、要不就是當大家的敵人。
因為當代哲學中其中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發現社會的集體無意識那些未曾被比較甚至是被壓抑的東西(精神分析),或找到那些原本存在卻已被遺忘的對語言與概念的使用蹤跡(古典學、哲學史、語源學),例如勸戒新自由主義與社會主義各自的外部成本,又或者是告訴你「良知」其實就是「有意識的」;「正義」(justice)、「適當」(just)、「證成」(justifiction)還有「自然法」(ius)是同一回事,以及生存(existence)就是一種酒神精神的迷幻癲狂(ecstacy),因而我們要流變、綻出並站出,通過對某物的欲求持續改變自身,讓自己去成為。
開水◎無世界漫遊中
@a870506
Mon, Oct 12, 2020 12:12 AM
這些發現或為區分、或為劃一,但它們皆是立基於「比較」這個行為上,當然,我這裡也並不打算談分類學或本質論的問題,不會去說同中求異、異中求同,以及一個東西之所以是那一類東西的本質是什麼之類的也都不是我這裡所打算討論的。
我想講的僅有:「去對比!」
穆月白(OvO☆)
@j8687197318
Mon, Oct 12, 2020 8:07 AM
我覺得這句話挺有意思
如果單純照字面的話,可以反駁差異確實存在,不會因為你不去比較他就變成一模一樣的東西或人
但是如果加上幾個字:沒有比較,(對我們來說)就沒有差異。又會覺得的確如此
穆月白(OvO☆)
@j8687197318
Mon, Oct 12, 2020 8:12 AM
不過我覺得這點並不侷限於人
就像我們看自己的寵物相較於其他野生動物;寵物對自己的主人相較於其他野生人類(?)也是不同的,即便同為某隻寵物的主人,對兩個主人的態度和行為模式也不同
可以看出「比較」這一行為不僅發生在人類,動物身上也會發生
開水◎無世界漫遊中
@a870506
Mon, Oct 12, 2020 6:54 PM
穆月白(OvO☆)
: 豆腐你其實講到一個我刻意逃避掉的重點XD
那就是『「差異」是否真實的存在(以下代稱實在)的問題』,這其實在一些科學哲學、形上學或文化研究會常常接觸到這個問題,但我因為還沒有選定立場,所以才在這篇文含糊其辭。
我們可以先從一個更極端的例子說起:「人類出現前,太陽是否存在?」,這個問題對於從小學習國民教育所教授的基礎物理的人而言,答案顯而易見會是肯定的,就算人類不存在,天體仍然在運行,我們人類甚至還可以知道生育自己的地球與宇宙是甚麼時候誕生的。那麼我們為甚麼可以知道自己出生之遷的事情能,因為自然界當今所呈現的樣貌被我們以某些方法詮釋了,正如同我們能用放射性碳定年法去詮釋地質的歷史;而這一類的觀點就會認為,外在的世界是實在的,這種實在是通過科學方法來證明,故稱之科學實在論。
開水◎無世界漫遊中
@a870506
Mon, Oct 12, 2020 6:54 PM
Mon, Oct 12, 2020 6:57 PM
然而,別於實在論,存在著另外一種極端的立場──建構論,假若,所有的知識只有對於人而言才是知識,那麼人類無法在人類誕生之前參與觀察太陽的活動,因此去問「人類誕生前,太陽是否存在?」這是毫無意義的;然而,我們或許可以反駁,我們明明有一些科學方法可以得知人類但生前太陽是否存在,然而建構論者可能會跟你說,我們會通過A方法所得到的結果B加以詮釋,以證明人類出現前太陽存在,然而難道我們不需要以方法C去觀察方法A而得到結果D,並對結果D加以詮釋來證明方法A嗎?以此類推,建構論者發現所謂的科學方法始終不是一種對太陽的直接觀察,更甚我們連我們用的方法其為何有效都不甚理解,因為我們根本找不到一個可信任並確認其為真的立足點去建立那些完全屬於自然而未被人詮釋過的知識,換言之,人的知識就僅僅只是人的知識。
開水◎無世界漫遊中
@a870506
Mon, Oct 12, 2020 6:55 PM
Mon, Oct 12, 2020 7:04 PM
按照建構論的這種思路,用最淺白的話語講,由於差別是被詮釋與建構出來的,也就是說,是只有從人類的視角才會看見的差異,這個差異之於人類是被發明出來的,根據發明的定義,由於過去沒有人對它進行比較,因此差異本來是不存在的。
例如:顏色只是光的特定波長,因此顏色上的差異只有對人才是差異,對於任何沒有眼睛或感受不到光波的物種,差異是不存在的,是人類首先發明了顏色上的差異,當然這是一種最極端的說法,也可以用稍緩一些的說法說,並不是外物配合人的心靈去發展成人心想要的樣子,而是外物展現自己的樣子,但人通過其獨特的認識方式將差異轉化了(e.g.波長變顏色),這樣的觀點認同實在存在,但人無法認識實在,因而是以建構的方式去逼近實在,這種立場叫建構實在論,這也是我自己比較傾向的立場。
開水◎無世界漫遊中
@a870506
Mon, Oct 12, 2020 6:55 PM
Mon, Oct 12, 2020 7:05 PM
但再把視角切回實在論的視角,由於自然如此這般地像我們顯現,我們看到的東西就是本來就在那裏的東西,它不會因為我們的觀察才把差異發明出來,取而代之的是,發現一個本來就在那邊的等著被發現的差異。
而最後我不太確定豆腐為什麼會談及以寵物的視角看人的問題,所以你可能會覺得我接下來回的可能不是重點或沒有回應到點XD
無庸置疑,我們日常經驗告訴我們,動物可以差別地去對待不同事物,例如吃肉而不是吃書,愛主人而不是愛陌生人,但動物即便能有差別地行動,甚至因為它有考慮與辨別的行動,所以它也有在做比較
開水◎無世界漫遊中
@a870506
Mon, Oct 12, 2020 7:05 PM
但他們和人卻有一個決定性的不同,他們沒辦法指出「差在哪」;也就是說他們沒辦法做進一步的抽象思考;例如鑽寵物們時,它們可能會比較大小,並傾向鑽比較大的門;但他們可能並沒有關於「長度」的概念,所以寵物們對於他們來說只有「能鑽/不能鑽」、「鑽的輕鬆/鑽的累」,卻沒有「寬度較長的門/寬度較窄的門」的概念,這也就是說,他們不會以長度的方式去思考為甚麼門能鑽或為什麼門好鑽。
穆月白(OvO☆)
@j8687197318
Mon, Oct 12, 2020 7:15 PM
Mon, Oct 12, 2020 7:17 PM
關於寵物的部分我覺得你前半有說到我想講的點,我的重點在於「會做比較」。不過因為我們無法跟寵物做真正的對話,所以我們也只能從觀察牠的行為中得出:動物也會比較。這一結論,但實際我們無法得知對他來說差異在哪裡,可能是氣味,也可能是對牠們來說這個兩腳獸會提供食物之類的。但我們無法證明牠們到底知不知道差在哪
我前幾天看到一部影片:一個養蜂人長期被熊偷吃蜂蜜破壞養蜂箱,最後他乾脆放置了各個牌子的蜂蜜,結果熊真的能分辨出各個牌子的蜂蜜哪個好吃(總之是最貴那個),而且不論放在哪裡都能挑中。在這個情節下,那頭熊的確會區分且以牠的方式知道差異在哪裡。
穆月白(OvO☆)
@j8687197318
Mon, Oct 12, 2020 7:15 PM
Mon, Oct 12, 2020 7:31 PM
另外關於你解釋的建構論也很有意思,我曾經看過一個觀點:人的科學只是人試圖用某種方式解釋我們所觀察到的現象,其實跟古人的各種神靈說是很相似的東西。世界未必就是我們看到的那樣,畢竟人對於世界的理解是有限的,就像我們時常只能關注到事務的其中幾面而忽視了另外幾面。
即便這些東西的確客觀存在,但所謂的差異也許站在更宏觀的角度,或僅僅是換個方向看,便又不存在了。「差異之於人類是被發明出來的」,很有意思的說法。
開水◎無世界漫遊中
@a870506
Tue, Oct 13, 2020 7:05 PM
穆月白(OvO☆)
: 我這學期在修一堂課,是在討論自我有沒有辦法理解他人,因為我們的語言始終無法完整地把我們所感受到的一切表達出來,所以自我與他人之間即便能對話,但卻仍有一條難以橫越的鴻溝。確實,我們無法跟動物對話,而只能從設定假說、設計實驗進而去說明動物可能知道甚麼;這裡我們看到你已然提出的重點,人和動物最大的差別在於可以言談,只是在言談中我們也是需要去設想別人在想什麼並加以驗證或確認,因此人與動物之間的差距就只在於會使用語言與否(當然當代有一些研究是主張動物會與用語言,像黑猩猩能用手語跟人溝通之類的,但這超出我的能力範圍故暫且不論)
開水◎無世界漫遊中
@a870506
Tue, Oct 13, 2020 7:05 PM
但我們可以進一步地去想,「會使用語言」這件事意味著什麼?前面我已然提及,「知道差異在哪」已經比「知道有差異」更高一級,但「知道差異在哪」並不一定需要會語言才做得到,因此,我想進一步提出只有語言能做到的事──「問:『為什麼?』」,「為什麼」是一個抽象的問題,它意味著我們想要找到的答案並不在眼前;蜂蜜就在眼前,熊可以憑藉自身所擁有的某種能力去篩選,只選出最好的蜂蜜,但這裡我們必須嚴格區分兩件事「以氣味做為依據去選擇」和「知道『氣味』這個概念是我選擇的依據」。
開水◎無世界漫遊中
@a870506
Tue, Oct 13, 2020 7:05 PM
這兩句話的差別在於,前者是聞到了具體的氣味,並加以選擇,但後者則是透過指出他聞到的東西是一個普遍的概念,也就是氣味這個概念,而概念是一個抽象語詞,而只有語言才能表達抽象語詞。因而問前者你為什麼這樣選,他可能會回你「因為它讓我感到比較舒服」,但我們必須追問「為什麼它會讓你感到舒服」,熊既不會對自己問這個問題,也不會回答「是因為那個蜂蜜的香味最好聞」;姑且不論熊會不會說話,我這裡只是想表達,動物會許能有很多聞到不同味道的經驗,但他們不會去問「是什麼媒介讓它聞到」,或「為什麼我能聞到」,在這進一步的追問上,我會主張不會語言的動物就不會問自己這些問題,因為語言是把握抽象概念的先決條件,進而我們可以說,由於動物不會對自己發問,所以他們無法指出差異是什麼,但他們仍能夠憑藉著他們的天性去作出選擇。
開水◎無世界漫遊中
@a870506
Tue, Oct 13, 2020 7:06 PM
豆腐提及的那些觀點其實當代也還有一些神學家有在討論,之所以說它是屬於神學領域的原因是,它設定了一個比人類更高等的存在;不過在大多數的當代哲學或社會學等人文學科中,學者們則是把這種建構論運用到文學批評和文化研究上;例如藍色窗簾的例子,你有你的詮釋、我有我的詮釋,那麼此時讀者跟作者的關係就緊張了,讀者認為作者手上握有正確答案,但作者可能一開始的用意便在於製造你和我之間詮釋的衝突,所以作者會接受各種詮釋。
開水◎無世界漫遊中
@a870506
Tue, Oct 13, 2020 7:06 PM
將這樣的觀點運用到生活或政治上,我們或許會對道德衝突進行詮釋,我們也可能對法條或政策進行詮釋,那麼我們是否會陷入一個一直讓不同的人把詮釋堆積在被詮釋的對象上,讓他們在上面相互競爭的窘境,因此就有人跳出來說,我們需要一種「批判性的詮釋」,也就是可以說某些人的詮釋是錯的。通過這種方式,我們能分出兩條道路,一條是被批判完、毫無爭議的關於事實的詮釋,而這一類的詮釋就是自然科學,及其自然實在論。
而另外一條路則是一條尚在爭辯之中的關於價值的詮釋,這一類詮釋就是人文科學,及其社會建構論。
開水◎無世界漫遊中
@a870506
Tue, Oct 13, 2020 7:06 PM
Tue, Oct 13, 2020 7:49 PM
這兩條路其實都有他潛在的風險,科學實在論會逾越事實的領域而進到價值的領域,所以他們可能會跟你說,人生的意義可以用微積分計算出來,這種荒謬的科學主義。但也有相反過來的,也就是社會建構論逾越價值領域而進到事實領域,去跟你說醫學、經濟和資訊都是錯的,因為他們沒有發展出自己的基礎科學還應對這些批評,而這將導致一種蒙昧主義,像是因為宗教因素就相信打疫苗是有害的。這些都是事實與價值領域的混淆所造成的,即便當代也有一些學者是試圖把人文科學跟自然科學整合,或說把價值跟事實整合,但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就是了。
穆月白(OvO☆)
@j8687197318
Tue, Oct 13, 2020 7:12 PM
你所解釋的批判性的詮釋給我的感覺有點像是人們得出了某種共識,
而這種共識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可以「壓制」其他的詮釋。
穆月白(OvO☆)
@j8687197318
Tue, Oct 13, 2020 7:16 PM
逾越領域感覺就像是長輩line群組傳的各種奇怪且充滿「錯誤」的「假醫學觀念」這樣嗎?
開水◎無世界漫遊中
@a870506
Tue, Oct 13, 2020 7:34 PM
Tue, Oct 13, 2020 7:46 PM
穆月白(OvO☆)
: 對,近年有一本書叫《自然之鏡》,我自己是沒看,但略知一二,他提出說自然科學學說要能夠真實的反映自然,就好比自然通過自然科學這面鏡子映照出自己一樣。所以科學實在論會以成為自然之鏡為目標。
因而自然科學就會以嚴謹的實驗方法去提出一種分辨科學與非科學的驗金石,以確保進到這個領域中的人對於既有的自然科學理論是有一定程度的共識且有自己的學術語言,當然其中不乏把自己自詡為唯一的科學的學者。
開水◎無世界漫遊中
@a870506
Tue, Oct 13, 2020 7:34 PM
批判性的詮釋要求的是,在主張一種詮釋時要同時提供好的理據去支持你的詮釋,因而我們得以藉此將許多理據有誤(有誤是指和已被確認為真的事實有所牴觸)或不充分的詮釋排除掉;但價值領域確實無法僅僅通過批判性的詮釋便簡單地找到他的定位,但至少尋求普遍性或尋求共識這個核心是不變的,但至於會不會成為權威我倒覺得不一定,畢竟當一切都必須仰賴對話與說服力時,就算過去他再怎麼像權威,他仍需要再一次地通過溝通去試圖達成共識與相互理解。
開水◎無世界漫遊中
@a870506
Tue, Oct 13, 2020 7:35 PM
Wed, Oct 14, 2020 5:42 AM
其中,自然科學通常就是他們通過自己的方法樹立出了一個強大龐雜的理據,且有時還是具有實用性的,這確實間接導致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另一種競衡狀態,因為人文科學常常去質疑的是對方的方法,也就是屬於一個學科的基礎科學的部分,或說是關於世界觀的信念,所以在某些建構論的論述中,接受一種巫術的世界觀有時似乎是比接受一種科學的世界觀來的可行,而line上面的那些訊息,我認為確實有一小部分是有理據的,只是他的理據並不足以說服一個相信科學的世界觀的人,至於剩下的,我倒不覺得那是一種逾越,更多的就只是偏見或謬誤。
開水◎無世界漫遊中
@a870506
Tue, Oct 13, 2020 7:37 PM
P.S.我這裡講的都是一些比較通論性的東西,所以沒有很在意細節,甚至還可能有一些我沒有注意到的誤讀,有人發現的話歡迎指正
載入新的回覆
今天先吃藥,吃完藥才發現噗浪還沒發、作業也還沒寫,但一個念頭卻持續在腦海中迴盪:「沒有比較就沒有差異」。
會有這種現象的原因有著一個假說,他們沒有需要去使用到「人」這個概念,你就是你、我就是我、你的手是你的手、我的手是我的手。
唯一最接近我們現在對人的使用的詞彙是「屍體」(soma),但「屍體」與「人」最大的區別是一個有精神、靈魂,另一個則沒有,進而,在後來辯士到三哲人這段成熟城邦時期的希臘,他們對於「人」的概念的反省就是從上面所說的而來──人是死寂的軀體加上活力的精神的統一體
從實而言,我們確實看見了綠色,但是我們因為語言的影響,這導致我們沒有清楚區分出一種特別的藍色,進而導致有時我們看見綠色時仍會指稱其藍色,但當綠色跟藍色同時出現時,我們卻會因為被迫面對差異,因而使用藍、甚至是青以外的另一個語詞去指稱那個像青卻又不是青的顏色,「綠」一詞才得以被發明。
因為當代哲學中其中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發現社會的集體無意識那些未曾被比較甚至是被壓抑的東西(精神分析),或找到那些原本存在卻已被遺忘的對語言與概念的使用蹤跡(古典學、哲學史、語源學),例如勸戒新自由主義與社會主義各自的外部成本,又或者是告訴你「良知」其實就是「有意識的」;「正義」(justice)、「適當」(just)、「證成」(justifiction)還有「自然法」(ius)是同一回事,以及生存(existence)就是一種酒神精神的迷幻癲狂(ecstacy),因而我們要流變、綻出並站出,通過對某物的欲求持續改變自身,讓自己去成為。
我想講的僅有:「去對比!」
如果單純照字面的話,可以反駁差異確實存在,不會因為你不去比較他就變成一模一樣的東西或人
但是如果加上幾個字:沒有比較,(對我們來說)就沒有差異。又會覺得的確如此
就像我們看自己的寵物相較於其他野生動物;寵物對自己的主人相較於其他野生人類(?)也是不同的,即便同為某隻寵物的主人,對兩個主人的態度和行為模式也不同
可以看出「比較」這一行為不僅發生在人類,動物身上也會發生
那就是『「差異」是否真實的存在(以下代稱實在)的問題』,這其實在一些科學哲學、形上學或文化研究會常常接觸到這個問題,但我因為還沒有選定立場,所以才在這篇文含糊其辭。
我們可以先從一個更極端的例子說起:「人類出現前,太陽是否存在?」,這個問題對於從小學習國民教育所教授的基礎物理的人而言,答案顯而易見會是肯定的,就算人類不存在,天體仍然在運行,我們人類甚至還可以知道生育自己的地球與宇宙是甚麼時候誕生的。那麼我們為甚麼可以知道自己出生之遷的事情能,因為自然界當今所呈現的樣貌被我們以某些方法詮釋了,正如同我們能用放射性碳定年法去詮釋地質的歷史;而這一類的觀點就會認為,外在的世界是實在的,這種實在是通過科學方法來證明,故稱之科學實在論。
例如:顏色只是光的特定波長,因此顏色上的差異只有對人才是差異,對於任何沒有眼睛或感受不到光波的物種,差異是不存在的,是人類首先發明了顏色上的差異,當然這是一種最極端的說法,也可以用稍緩一些的說法說,並不是外物配合人的心靈去發展成人心想要的樣子,而是外物展現自己的樣子,但人通過其獨特的認識方式將差異轉化了(e.g.波長變顏色),這樣的觀點認同實在存在,但人無法認識實在,因而是以建構的方式去逼近實在,這種立場叫建構實在論,這也是我自己比較傾向的立場。
而最後我不太確定豆腐為什麼會談及以寵物的視角看人的問題,所以你可能會覺得我接下來回的可能不是重點或沒有回應到點XD
無庸置疑,我們日常經驗告訴我們,動物可以差別地去對待不同事物,例如吃肉而不是吃書,愛主人而不是愛陌生人,但動物即便能有差別地行動,甚至因為它有考慮與辨別的行動,所以它也有在做比較
我前幾天看到一部影片:一個養蜂人長期被熊偷吃蜂蜜破壞養蜂箱,最後他乾脆放置了各個牌子的蜂蜜,結果熊真的能分辨出各個牌子的蜂蜜哪個好吃(總之是最貴那個),而且不論放在哪裡都能挑中。在這個情節下,那頭熊的確會區分且以牠的方式知道差異在哪裡。
即便這些東西的確客觀存在,但所謂的差異也許站在更宏觀的角度,或僅僅是換個方向看,便又不存在了。「差異之於人類是被發明出來的」,很有意思的說法。
而另外一條路則是一條尚在爭辯之中的關於價值的詮釋,這一類詮釋就是人文科學,及其社會建構論。
而這種共識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可以「壓制」其他的詮釋。
因而自然科學就會以嚴謹的實驗方法去提出一種分辨科學與非科學的驗金石,以確保進到這個領域中的人對於既有的自然科學理論是有一定程度的共識且有自己的學術語言,當然其中不乏把自己自詡為唯一的科學的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