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藍青空
@aquabluebluesky
分享
Tue, Oct 6, 2020 4:51 PM
1
現場》透視「上流兒童」,進行「父母」的社會學想像 | Openbook閱讀誌
整篇都值得一讀。
內文節錄:
從性別研究、女性主義的角度來看,婚姻是一種交換,女性大多是上嫁、向上流動,換得的是向上晉升的位置。反過來說,男生多是下娶,換得的是一個勞動力。
性別
海藍青空
@aquabluebluesky
說
Tue, Oct 6, 2020 4:52 PM
內文節錄:
這個社會對於爸爸和媽媽有兩種不同的期待。對爸爸的期待很簡單:你只要做好一個人,就同時做好了一個男人;只要盡了一個男人該盡的義務,就同時盡到了爸爸的義務。意思是,男人只需要追求功成名就,每個月固定給家庭豐厚的收入做為支持;你追求自己的生涯成功,就同時維持了你的家庭,並且同時成為一個好爸爸。
但女人不是。你追求自己的生涯,馬上等同疏忽了你的家庭,疏忽了家庭後,就開始被懷疑:你還是一個好女人嗎?
海藍青空
@aquabluebluesky
說
Tue, Oct 6, 2020 4:52 PM
內文節錄:
剛剛聽你分享,我馬上想到我朋友的情況。她的工作不適合請育嬰假,所以由她老公請假帶小孩。她起初非常擔心一回家打開門會看到老公小孩兩個都在流淚的可怕畫面,卻發現她老公非常享受,覺得這6個月帶小孩真是太棒了。她後來才懂得為什麼,因為她老公光是用嬰兒揹巾帶小孩出門,整個社會都用眼神在關愛他。他走在路上覺得自己是個明星,還會被人指著說「你看那個把拔好窩心喔」。甚至在大眾交通工具上,小孩一哭,手足無措時,就會得到婆婆媽媽的善意支援。
海藍青空
@aquabluebluesky
說
Tue, Oct 6, 2020 4:52 PM
內文節錄:
但想像一下,當畫面換成一個女人揹著嬰兒揹巾時,我們不僅不會用眼神關愛她,要是小孩哭了,還會說:「你看那個媽媽不會教」。我朋友的老公在育嬰假中非常舒適,他覺得充電了——居然有人是在育嬰假中充電!所以我們可以鼓勵男性多投入親職,因為他們就算做了一些理所當然的事,也很容易獲得拿奧運金牌式的稱讚(笑)。
海藍青空
@aquabluebluesky
說
Tue, Oct 6, 2020 4:53 PM
內文節錄:
「新好男人」的存在,看起來應該是大家樂見、鼓勵的事,但社會對新好男人的反應,正是建立在不公平上。像剛剛曉樂講的畫面,當男人被稱讚「你幫老婆帶孩子啊,好辛苦喔」,下一句就會類似「啊你老婆在哪裡?」很多時候新好男人的出現,其實並沒有真正挑戰傳統的性別價值。只要我們還覺得他是在「幫」老婆做事、「幫」妻子分擔,我們對傳統性別的想像就沒有鬆綁。
海藍青空
@aquabluebluesky
說
Tue, Oct 6, 2020 4:55 PM
內文節錄:
我做訪談時,原本預設會有惺惺相惜的女性情誼,因為大家都很苦很累。但我發現大家會互相批評別人的選擇,有些人會不自覺表達出對於上班媽媽的不滿。我在書裡也呈現出這點。全職媽媽會覺得:我們在教育環境裡要關注的事這麼多,你怎麼還有事業心?還想去工作?要是講到班上某些小孩的教養較差,她們會隱隱歸咎於那位媽媽要工作,所以沒有好好管。
有趣的是,若是那位媽媽的身分是某品牌的執行長時,她們的反應就會變成:「她是例外」。我對這件事非常訝異,這就是俗稱的弱弱相殘。那些媽媽覺得自己帶小孩很辛苦,為什麼有人可以不必像我這樣犧牲到這程度?
海藍青空
@aquabluebluesky
說
Tue, Oct 6, 2020 4:55 PM
內文節錄:
其實,光是「職業婦女」和「全職媽媽」這兩個詞就很奇怪,我們不會形容一個男性是「職業男人」,男人沒有類似的分類,但媽媽卻莫名其妙有這兩種選擇。
這也許是一種自保的求生之道吧。當你做了一個選擇,但很徬徨、很不安時,就會去批評那些和自己做出不同選擇的人。因為你會很擔心,自己的付出沒有人看到。
海藍青空
@aquabluebluesky
說
Tue, Oct 6, 2020 4:55 PM
內文節錄:
我常對身邊的人說,「可以小忍,但不要委屈。」大家都以為當下吞得下去,但到最後委屈會以另一種方式爆炸出來,傷害自己也傷害別人,而且委屈越久的人爆炸就越可怕。當父母把所有資源、心力和愛丟在小孩身上,怎麼可能輕易接受他有獨立的想法、有不同於你的感受,接受他想要做自己?你會覺得,他就是你,你就是他,你們應該一直在一起。這是一種很可怕的現象,到後來即使小孩長大成婚,還是沒辦法自立,而父母也不允許他真正去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海藍青空
@aquabluebluesky
說
Tue, Oct 6, 2020 4:56 PM
內文節錄:
《上流兒童》的書名有個奧妙之處,有人能想到另一個對照的書名嗎?對,是《下流老人》。編輯說中間可放入《斜槓青年》,這像有點可怕的台灣人三部曲(笑)。現在我們大部分人的童年在物質生活上是優渥的,出社會後成為斜槓青年,「一個工作養不活,那你有做第二個工作嗎?」然後不小心就變成了「下流老人」。
我覺得,這中間還可以再加入張曼娟老師的《我輩中人》,它正好提供了被夾在兩種教養層級中的五十歲人們的觀點。我讀《我輩中人》時感受非常深,也理解到現在五、六十歲的父母的心情,他們應該是很委屈的。張曼娟提到,那個年代的人沒有做過自己:志願是爸媽填的,婚姻也不是自己選擇的,在時間催促和社會規範下生了小孩,當了父母,到後來小孩長大了,好不容易是自己最可能接近自由的時刻,就迎來父母的老邁與長照。他們這一輩是卡在「三明治」的階段。
載入新的回覆
內文節錄:
從性別研究、女性主義的角度來看,婚姻是一種交換,女性大多是上嫁、向上流動,換得的是向上晉升的位置。反過來說,男生多是下娶,換得的是一個勞動力。
性別
這個社會對於爸爸和媽媽有兩種不同的期待。對爸爸的期待很簡單:你只要做好一個人,就同時做好了一個男人;只要盡了一個男人該盡的義務,就同時盡到了爸爸的義務。意思是,男人只需要追求功成名就,每個月固定給家庭豐厚的收入做為支持;你追求自己的生涯成功,就同時維持了你的家庭,並且同時成為一個好爸爸。
但女人不是。你追求自己的生涯,馬上等同疏忽了你的家庭,疏忽了家庭後,就開始被懷疑:你還是一個好女人嗎?
剛剛聽你分享,我馬上想到我朋友的情況。她的工作不適合請育嬰假,所以由她老公請假帶小孩。她起初非常擔心一回家打開門會看到老公小孩兩個都在流淚的可怕畫面,卻發現她老公非常享受,覺得這6個月帶小孩真是太棒了。她後來才懂得為什麼,因為她老公光是用嬰兒揹巾帶小孩出門,整個社會都用眼神在關愛他。他走在路上覺得自己是個明星,還會被人指著說「你看那個把拔好窩心喔」。甚至在大眾交通工具上,小孩一哭,手足無措時,就會得到婆婆媽媽的善意支援。
但想像一下,當畫面換成一個女人揹著嬰兒揹巾時,我們不僅不會用眼神關愛她,要是小孩哭了,還會說:「你看那個媽媽不會教」。我朋友的老公在育嬰假中非常舒適,他覺得充電了——居然有人是在育嬰假中充電!所以我們可以鼓勵男性多投入親職,因為他們就算做了一些理所當然的事,也很容易獲得拿奧運金牌式的稱讚(笑)。
「新好男人」的存在,看起來應該是大家樂見、鼓勵的事,但社會對新好男人的反應,正是建立在不公平上。像剛剛曉樂講的畫面,當男人被稱讚「你幫老婆帶孩子啊,好辛苦喔」,下一句就會類似「啊你老婆在哪裡?」很多時候新好男人的出現,其實並沒有真正挑戰傳統的性別價值。只要我們還覺得他是在「幫」老婆做事、「幫」妻子分擔,我們對傳統性別的想像就沒有鬆綁。
我做訪談時,原本預設會有惺惺相惜的女性情誼,因為大家都很苦很累。但我發現大家會互相批評別人的選擇,有些人會不自覺表達出對於上班媽媽的不滿。我在書裡也呈現出這點。全職媽媽會覺得:我們在教育環境裡要關注的事這麼多,你怎麼還有事業心?還想去工作?要是講到班上某些小孩的教養較差,她們會隱隱歸咎於那位媽媽要工作,所以沒有好好管。
有趣的是,若是那位媽媽的身分是某品牌的執行長時,她們的反應就會變成:「她是例外」。我對這件事非常訝異,這就是俗稱的弱弱相殘。那些媽媽覺得自己帶小孩很辛苦,為什麼有人可以不必像我這樣犧牲到這程度?
其實,光是「職業婦女」和「全職媽媽」這兩個詞就很奇怪,我們不會形容一個男性是「職業男人」,男人沒有類似的分類,但媽媽卻莫名其妙有這兩種選擇。
這也許是一種自保的求生之道吧。當你做了一個選擇,但很徬徨、很不安時,就會去批評那些和自己做出不同選擇的人。因為你會很擔心,自己的付出沒有人看到。
我常對身邊的人說,「可以小忍,但不要委屈。」大家都以為當下吞得下去,但到最後委屈會以另一種方式爆炸出來,傷害自己也傷害別人,而且委屈越久的人爆炸就越可怕。當父母把所有資源、心力和愛丟在小孩身上,怎麼可能輕易接受他有獨立的想法、有不同於你的感受,接受他想要做自己?你會覺得,他就是你,你就是他,你們應該一直在一起。這是一種很可怕的現象,到後來即使小孩長大成婚,還是沒辦法自立,而父母也不允許他真正去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上流兒童》的書名有個奧妙之處,有人能想到另一個對照的書名嗎?對,是《下流老人》。編輯說中間可放入《斜槓青年》,這像有點可怕的台灣人三部曲(笑)。現在我們大部分人的童年在物質生活上是優渥的,出社會後成為斜槓青年,「一個工作養不活,那你有做第二個工作嗎?」然後不小心就變成了「下流老人」。
我覺得,這中間還可以再加入張曼娟老師的《我輩中人》,它正好提供了被夾在兩種教養層級中的五十歲人們的觀點。我讀《我輩中人》時感受非常深,也理解到現在五、六十歲的父母的心情,他們應該是很委屈的。張曼娟提到,那個年代的人沒有做過自己:志願是爸媽填的,婚姻也不是自己選擇的,在時間催促和社會規範下生了小孩,當了父母,到後來小孩長大了,好不容易是自己最可能接近自由的時刻,就迎來父母的老邁與長照。他們這一輩是卡在「三明治」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