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llaby♠♥♣♦
ಠ_ಠ - 這有點誇張誒....
看到滿多留言是支持刪古文的……
Lullaby♠♥♣♦
沒有根哪來的果與花……
Lullaby♠♥♣♦
文學美感,字詞凝練,很多東西都是要從大量閱讀中吸收,當然也包含了所謂的古文
Lullaby♠♥♣♦
完全拋棄不見得是件好事
Lullaby♠♥♣♦
政治問題也不需要完全切割,應該說,那片土地到1949年前的文化也是臺灣文化的一部分。
臺灣文化當然不只有它們。
Lullaby♠♥♣♦
「魯迅、張愛玲那些也都是『我們的』。」
Lullaby♠♥♣♦
回頭去看名家之作,其實還能看到古典影響的痕跡。有時看來真的很美,那是一種世紀的美感。
Lullaby♠♥♣♦
完全拋棄的想法,不免想到近現代文學史課堂上那些很「現代」的詩。
內容是新穎的但就是沒有什麼美可言。(自己講
Lullaby♠♥♣♦
文化的培養需要無數時間灌溉……它也並非能夠瞬間開花結果……
Lullaby♠♥♣♦
現在的社會追求效率,當下無用的東西很容易被摒棄。
Lullaby♠♥♣♦
不過或許對大部分人來說這是無所謂的……
Lullaby♠♥♣♦
教育上也有問題是,教了古文,但,沒有教如何使用古文。
這好像是一直以來的問題。
Lullaby♠♥♣♦
大二時的教授只講幾篇文章,但講的很細,期間也帶出不少他讀文章的方式。
一篇文章怎麼讀,從哪個觀點切入,視野景象比喻等等,還有作者如何處理當下的心情……
Lullaby♠♥♣♦
看蘇東坡的詞可以感受到他如何用文字去解開自己內心的鬱悶,看辛棄疾的詞可以感受到無處不在的自我意識。
也許今日遇到的問題,古人也曾遇到過,今天自己打不開的結,回頭去看看他們的作品,可能能從那些文字裡獲得力量。
Lullaby♠♥♣♦
不過文學起源本來就是詩樂舞一體,只要某事某物讓你心神為之起伏,就具有文學性了。
文學不僅只存在於文字中,文字只是傳達文學性的一種媒介吧?
看一部電影讓你深受感動,那部電影也具有文學性。
課堂上分享的時候,有位同學拿著一個舊舊的鉛筆盒上台,闡述為何這個物品對自己意義重大,當下就賦予物品文學性了。
Lullaby♠♥♣♦
……這問題太難了……也許該相信每個世代有每個世代面對難題,或是環境改變時,骨子裡的韌性吧……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