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地異※ 談鬼說妖🕯️
【#鬼月談詭#3:虎姑婆】
https://images.plurk.com/4DYiunn4euGtJ8wXQZ1brZ.jpg
鬼月到了,這一次,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要帶來不一樣的妖怪故事!工作室向來主張妖怪即是文化,既是民間的記憶,也能反映社會的變化⋯⋯

譬如早期社會將天災歸諸於妖怪,是為了給自己度過災難的希望,因為神明能收服妖怪,因此被妖魔化的災難必然能被解決;又或是將特異份子妖魔化,孤家寡人的婦女有錢,一定是用邪惡的妖術賺取的,人之所以離經叛道,很可能是妖怪的化身。換句話說,妖怪之所以出現,必定與社會運作的邏輯與人心所需有關。

工作室近年來產出不少文章,今年鬼月,我們選出了四篇與社會運作和人心所需相關的民間異聞,要與各位分享!第三篇文章,是出自2016年工作室的妖怪圖鑑《#唯妖論:臺灣神怪本事》,青悠撰寫的《虎姑婆》──
※北地異※ 談鬼說妖🕯️
【#虎姑婆】文/青悠

在眾多的妖怪故事當中,虎姑婆說不定是最廣為人知的一則。

臺灣各版本的虎姑婆故事骨幹大致相似,通常開始於小孩獨自留在家中的場景,自稱姑婆的老婦人前來拜訪,孩子中一個心生懷疑,但另一個卻歡天喜地地應門,讓老婦人進來。當天夜裡,警覺心高的孩子被虎姑婆咀嚼的聲音吵醒,要了一些牠口中的「花生米」,卻發現所謂的花生米居然是手足的小指頭。那個倖存的小孩藉口上茅房,逃到院子大樹上,急中生智告訴追出來的虎姑婆要燒鍋油吊上樹,自己跳下去炸酥了好讓牠吃掉,等到油吊上了樹,孩子使勁把熱油一倒,倒進虎姑婆等待著的大嘴裡,牠這才被活活燙死。
※北地異※ 談鬼說妖🕯️
也許是因為虎姑婆傳說流傳甚廣,各地的故事情節演變出非常多的變體,吸引了不少民俗學者、社會學者或文學家進行相關研究,曾有位外籍學者艾柏華在古亭區訪查,就採集到了兩百四十一種不同版本的虎姑婆故事,不禁讓人好奇若是進行全臺普查,究竟會發現多少種變化呢?
※北地異※ 談鬼說妖🕯️
常見的版本中,光是從留在家中的孩子這一點,就有姐妹、姐弟、兄弟等不同。在一些故事裡,虎姑婆進門前要回答孩子們的諸多質疑,甚至失敗了幾次才得以進門;進門後則會要求將椅子換成大甕,好藏住尾巴;或是要求不要點燈,以免被看穿偽裝。結局的部分,除了倒熱油將虎姑婆燙死之外,還有向路過的賣貨郎求助後獲救,或是飛到天上去當月亮逃離虎姑婆的情節;而虎姑婆除了死去後變回虎的原形,也還有屍體化為蚊蠅等害蟲繼續作亂,甚至根本沒死,只是狼狽逃跑的版本。
※北地異※ 談鬼說妖🕯️
而虎姑婆故事不只有閩南、客家族群耳熟能詳,在原住民族群中亦有相似的故事流傳。日治時期的《生蕃傳說集》中,提到排灣族流傳著一個名叫「薩力苦」的東西,趁父母不在闖入家中,弟弟被吃掉了,而哥哥逃到樹上後,澆熱豬油殺死了牠;同為排灣族另一社中則有「鐵布魯布倫」的故事,情節也大致相似。在《臺東卑南族口傳文學選》裡頭收錄了一則〈熊外婆〉,除了妖怪主角是熊化成的外婆以外,趁夜吃掉小孩的發展,還有以熱水燙死妖怪的結局,都和虎姑婆幾乎如出一轍;另一則〈妖怪的故事〉則是妖怪吃掉了熟睡的弟弟,哥哥逃到田裡向母親求救,但回家查看時怪物卻不見了。《臺灣花蓮賽德克族民間故事》收錄太魯閣族的〈吃小孩的惡魔〉,雖沒有說明惡魔的來頭,卻依然有從樹上潑熱油燙死惡魔的情節。
※北地異※ 談鬼說妖🕯️
無論細節怎樣變異,所有的故事應該都有相同的目的:告誡獨守家中的孩子注意安全,提高警覺,小心陌生人。不過這些彼此相似的故事,到底是獨立發展出來的,還是族群間互相交流過後的結果,實在頗令人玩味。有機會不妨和身旁朋友比對彼此記憶中的虎姑婆──也許對方所知的故事會讓你大吃一驚也不一定。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