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辰
@curvestar
說
Thu, Jul 16, 2020 12:25 PM
32
14
今天的「讀角戲」的「中國用語入侵」這個部分,礙於長度(對,儘管可能感覺不出來,但我還是有在care時間的)沒有機會講到一些更複雜的案例。
例如出處是台灣,但卻透過中國折射流行回來的,算不算中國用語入侵?
類似的例子大概就是「小朋友你是否有很多問號」原本來自周杰倫〈聽媽媽的話〉,但這幾年忽然在抖音跟bilibili上大火成了某種meme,變化型有「小問號你是否有很多朋友」、「小是否你朋友有很多問號」等等。
這首歌的原唱是十四年前,所以年輕人肯定是從抖音上知道的,但最原始又是台灣歌曲,那這到底算不算一種文化用語侵略?
曲辰
@curvestar
說
Thu, Jul 16, 2020 12:33 PM
「讀角戲」各大收聽平台與相關連結請見:
Mono_reading at Taplink
曲辰
@curvestar
說
Thu, Jul 16, 2020 12:44 PM
Shadowuwx
: 謝謝!其實我好像是這幾年才比較接受自己的聲音。
奶貓▪nekoprar
@MrTakahashi
Thu, Jul 16, 2020 1:45 PM
曲辰
@curvestar
說
Thu, Jul 16, 2020 1:53 PM
奶貓▪nekoprar
: 如果有興趣的話可以聽一下,中國用語入侵大概只有十五分鐘,我自己是傾向於將這種語言的差異跟認同分開看待啦,並不是因為我們跟他們有多不像所以台灣是台灣,而是我們自己希望台灣是台灣。
也因此,用語其實跟這個詞語本來的認定無關,不然類似的狀況大概就是「雪花飄飄北風蕭蕭」了。
kevinishia
@kevinishia
說
Thu, Jul 16, 2020 2:49 PM
雖然知道舉例的用意,不過其實有教授是用台語教微積分的
楊維哲:我後悔沒一開始 就以台語教數學+楊教授的阿嬤是客家人,所以楊教授的父親之母語應該是客家話;但可惜...
曲辰
@curvestar
說
Thu, Jul 16, 2020 2:59 PM
kevinishia
: 喔喔非常謝謝請讓我之後在粉專上補充。
myhoursgood
@myhoursgood
說
Thu, Jul 16, 2020 11:51 PM
我們都用英語課本、上課用英語、考試用英語,因為微積分課本和理論都是歐美發展的,沒啥好吵的,更早學醫的人則是用日語德語,中醫用中文,跆拳用韓語
餅乾怪獸
@ppp810428
說
Fri, Jul 17, 2020 3:24 AM
那.....就是洪承疇入侵了?
曲辰
@curvestar
說
Fri, Jul 17, 2020 5:06 AM
myhoursgood
: 如果按照你的說法,日本的醫學一開始是荷蘭、後來是德國,那日本應該用荷語或德語教醫學就好,為什麼還要用日文教呢?
某些時候,知識要回到原本的語言才能傳遞或許是更精準的意思(這點在歐陸哲學尤其是),但當一個知識無法以當地語言教授,一方面是知識無法跟在地產生互動,一方面也是讓這個知識具備了某個先天的超越其本身的門檻,無論是哪個,都讓知識與地方缺乏足夠的連結。
就這點來講,我不認為沒什麼好討論的。
myhoursgood
@myhoursgood
說
Fri, Jul 17, 2020 5:21 AM
曲辰
: 因為二戰很多活體實驗,所以日德才能醫學技術突飛猛進遠遠超越荷蘭,如果是科普所需的自然要在地化,讓一般人能看懂,每週每年個人也都會像某工程領域的專業技術市場資料中文化,寫成文章並做成視頻,但若要深入超越個人所發表,就得熟悉技術提供者的語言,個人閩南語還算流利,但若用這種語言,能接受的可能就會非常少,就如你所提的,得看受眾
曲辰
@curvestar
說
Fri, Jul 17, 2020 5:50 AM
myhoursgood
: 恩國際交流當然是要用國際交流該用的語言,但我關心的是有沒有可能讓這個知識用在地語言在當地傳播,以台語為例,先讓這個語言恢復彈性,受眾也才有可能拓寬吧?
myhoursgood
@myhoursgood
說
Fri, Jul 17, 2020 6:03 AM
曲辰
: 嗯,有點雞生蛋蛋生雞的情,如果知識有專特性,受眾就會想辦法用傳授者的語言,而隨著語言使用,又讓這個知識更加傳播,不然即便現在有大學廣設語文學校,經營下去也是很辛苦的,早期我們工廠都是在地客家人,所以要溝通就得學會客語,隨著時間演進,現在講的人就越來越少,家族中有一半是純種客家人,一半是純種閩南人,但前者下一代完全都不會講,後者則是只有下一代還會,下下一代就會更少了
曲辰
@curvestar
說
Fri, Jul 17, 2020 6:08 AM
對啊所以其實需要努力保留,但本來在現在這個全球化時代,要保留地方文化就是格外需要力氣啦。
載入新的回覆
例如出處是台灣,但卻透過中國折射流行回來的,算不算中國用語入侵?
類似的例子大概就是「小朋友你是否有很多問號」原本來自周杰倫〈聽媽媽的話〉,但這幾年忽然在抖音跟bilibili上大火成了某種meme,變化型有「小問號你是否有很多朋友」、「小是否你朋友有很多問號」等等。
這首歌的原唱是十四年前,所以年輕人肯定是從抖音上知道的,但最原始又是台灣歌曲,那這到底算不算一種文化用語侵略?
也因此,用語其實跟這個詞語本來的認定無關,不然類似的狀況大概就是「雪花飄飄北風蕭蕭」了。
某些時候,知識要回到原本的語言才能傳遞或許是更精準的意思(這點在歐陸哲學尤其是),但當一個知識無法以當地語言教授,一方面是知識無法跟在地產生互動,一方面也是讓這個知識具備了某個先天的超越其本身的門檻,無論是哪個,都讓知識與地方缺乏足夠的連結。
就這點來講,我不認為沒什麼好討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