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OI
AOI
重看了一次訪問唐鳳的文章 & 吸引力法則,發現自己尋求歸屬感的方向錯誤了
AOI
若說與眾不同是常態,重視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性,那麼其實歸屬感便是一種表象的錯覺,也就是我以為我跟你是一樣的,但實際上我與你是不同的,只是這略微的相似點,會使得我以為我屬於這個團體
AOI
我從小到大就是不定性的會游走在各個團體之間,但最後總是失望離開,因為找不到一個跟我一樣的人,一個有耐心聽我講完我的故事的人,我總有種錯覺,是不是在他人知曉我的一切後,就可以真正瞭解我,能夠預測到我所有的喜怒哀樂,甚至給予我同樣的回饋呢?
AOI
但在瞭解自己是共感人體質 + INFJ/INTJ後,我才知曉,那份從小到大陪伴著我的孤獨感,不是沒有緣由的
AOI
共感人本就稀少,若說高敏感人佔1/5總人口,那麼共感人更是高敏感程度超過特定閥值後,所篩選過更為稀少的族群
AOI
而同等的,在INFJ的分類中,最為顯著的其中一個特質,便是INFJ擁有共感的能力
AOI
所以我一直想著為何我能夠體會他人的情感,但卻無法碰到一個跟我一樣,能夠體會我情感的人呢?
AOI
有時覺得人生就是如此奇妙,某些人注定是大器晚成型,過了三十後,開始接觸各類的玄學、探尋自己是誰的許多方法後,終於能得出一個多面的臉譜,而組合而成的
AOI
在不同的規則中,其實都有著共通的徵點,那是屬於特定特質的人,才有辦法看出來、分析出來的
AOI
而冥冥之中,以自己的特質前進,人生的道路上,就會碰到適合自己、與自己性質相近的人,這樣的緣份,或以大數法則或離散係數而言,都是相當準用的
AOI
有些人一拍即合,聊過兩三次,還想繼續聊,即使久久見一次,也會心心相印,能夠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AOI
我的朋友不多,願意真心來往的,大抵不超過一隻手的數量
AOI
我以為自己會孤老終身,總是害怕著自己一人,卻在漸悟後發現,人的出生跟死亡都是一人,總得學著習慣,所以在有限的人生裡,相聚即是緣份,且當珍惜現下所有能夠共度的時光,而我不禁貪婪地想記下這一切,留下紀念,當孤獨時可以回憶咀嚼,這份屬於自己的珍寶
AOI
INFJ & INTJ 在人群中的比例極為稀少,都是不到1%的存在,也就是100個人中,可能還碰不到一個,以統計學的角度來說,初估活到60歲、能夠接觸到的概率約是3500人,其中熟稔的,可能也就不超過300人,而有意識知道自己屬於哪個類型的人,可能要再減掉一部分
AOI
所以說,要刻意找到一個與自己性格相符的人,還挺不容易的呢(笑
AOI
那倒不如就利用吸引力法則吧
AOI
也就是隨機隨緣,合則來,不合則去,不用強留強取,該是屬於自己的,總有一天會到來,沒有到來也沒有關係,反正一個人活得也有滋有味,挺好的
AOI
如此一想,啊,的確,當我深刻瞭解到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時,我再也沒有心心念念地刻意想去參與哪一個世界觀了
AOI
因為在我看來,眾生相的異與同,其實就是一個太極在輪轉,我想參與時參與,不想參與時就休息觀察,佛心來著
AOI
而這樣,也許才摸得著一點點,屬於自己的天命吧
AOI
吐槽自己(1):明明就才30幾歲卻思考40、50歲的事情
AOI
吐嘈(2):都說INTJ稀少了,我身旁卻碰到兩個,一個還是我主管,每天相處超過八小時 XDDD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