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見以為
畢業十五年,我以及我周遭可以觸及的人,以年少時期被灌輸的標準來評,大概都是一事無成吧。難怪社會會非常強調生兒育女的價值,畢竟那是生活中唯一一個還沒被蓋棺論定,尚富有無限可能的未來性。
管見以為
網友一:判詞大概是虛榮,從東華,好不容易到澳洲打工度假然後考上墨爾本MBA 然後到鴻海工作,發文大抵就兩類,不是說他現在附屬的單位多好多大多優秀,所以代表他也很優秀,就是生活多累多苦多空虛。從無名看到現在,總覺得明明就是一個好看又聰明的人,可總沒看過他看享受人生過,總是望著更高更遠的山頭,然後沒有身旁的美景,眼前為有需要跨越的荊棘。
管見以為
網友二:國立化工所畢業,但討厭本科熱愛藝術照相,無法背棄親愛家人希冀的安穩,又無法將於枯燥無愛的工作,人生卡住不上不下,只能屈就在一個還過得去但討厭的雞肋閒暇小工作,終日怨嘆。
管見以為
網友三:國立財金MBA,考上過空服、培訓機師、金控MA,同樣是希望滿足家人的期待:穩定工作,但自身個性又愛冒險犯難不甘寂寞,一直在兩個極端中擺盪,尚未在矛盾中求解成功,一直在換工作,總是不滿意現況,但能力好所以一直能夠找到尚滿足社會期待的新工作。
管見以為
結論:為自己活或是為家人活,兩者都能成就美滿人生,但真的不能半調子。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