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螺少女
https://images.plurk.com/IhLbmlR8R6io5IYCESmnj.png https://images.plurk.com/4MM72tJZ2okHvSLgS3CRrU.png https://images.plurk.com/7HcS8JT4rsgpu0T6EKYBcm.png https://images.plurk.com/2jbuJVIJsn5CSI77KdbuUC.png https://images.plurk.com/5bAj9UcaHAkWp0wBTUy7WY.png
「大眾無法忍受我的沉默,所以他們必須捏造謠言,將我烙上污穢、放蕩、令人困擾的女孩的印記。」
田螺少女
https://images.plurk.com/2De91yUmY06epGlKyqSFGL.png https://images.plurk.com/4CrK424PmiVAQdoFInAA5e.png
閱讀《牛奶工》之感受十分奇特,由於作者安娜伯恩斯採用第一人稱視角和意識流寫法,大量內心獨白賁湧而出,不時佐以插敘、倒敘豐富故事層次。故讀者彷彿住在女主角大腦中,被捲入波濤洶湧的思潮,不停接受種種畫面及場景大力衝擊。

通常來講,個人讀書速度偏快,平均一個小時可讀一百頁左右,但這本近四百頁的小說卻足足花了我一禮拜時間,許多時刻不禁冒出「現在不停下來,會窒息!」之驚悚想法。安娜伯恩斯以急促流動的連綿文字攀上、緊緊扼住你的脖頸,即使闔上書,具有生命力的故事依然持續呼吸,翻開書頁當下,她就種了一顆劇毒且布滿荊棘的種子在讀者腦中,根根毒刺皆有倒鉤,試圖掙脫,失血的速度只會更快。
田螺少女
全書以隱諱、暗喻的形式敘事,包括女主角在內,所有出現的角色都沒有完整姓名,亦無指涉具體時間地點,以「牛奶工」、「麥XX」、「海那邊」、「馬路那邊」等含糊不清詞彙帶過。這個討論政治、宗教和性別議題的寓言似乎可以套用在所有人身上,你能從每個細節裡體會到自己受過的創傷。
田螺少女
隨劇情層層遞進,讀者將發現《牛奶工》以1970年代的北愛爾蘭為背景,當時聯合派與民族派因宗教、階級等問題產生政治意見紛歧,引發武裝鬥爭,「海那邊」指英國人、「馬路那邊」指新教徒社區,而「牛奶工」從來不是真正的牛奶工,當然也不是嘉南羊乳的業務員(喂)。

以上背景知識對閱讀和理解本書影響甚微,書中探討的「我們」和「他者」,時至今日,仍舊存在,歧視與偏見不會因時代演進便蕩然無存,人類始終擅長排除異己,幫非我族類者貼標籤,懶得嘗試去理解別人與我們的不同。過了五十年,那些堅定的小圈圈屹立不搖,就如女主角居住的社區。
田螺少女
回到故事本身,《牛奶工》敘述一位十八歲的女孩屢受權威人士「牛奶工」騷擾,對方一步步入侵她的生活,從工作、家庭、交往狀況到半夜幾點起床尿尿皆瞭如指掌,假如大家有徵信抓猴需求,請電洽「牛奶工」謝謝。

女孩成長的地方是個封閉、女性地位低落的社區,起初不知道「對任何靠近的人都有權利表達不喜歡且不需忍受」的概念,只好禮貌搭話並忍耐厭惡感。沒想到她和牛奶工見面的事被再三扭曲、捏造,變成一則廣為流傳的謠言,人人都稱女孩和牛奶工有染,是破壞家庭的第三者,她瞬間從受害者變成加害者。
田螺少女
除了傳播謠言的三姑六婆,女孩原本對家人還懷抱一絲希望,然而母親、大姐、三姐夫、最好的朋友紛紛棄船逃跑,周遭沒半個人相信她。母親認為女人的命運是選擇適當婚配對象,繁衍宗教信仰正確的孩子,牛奶工不是好對象,勸女兒回頭是岸(你們是太久沒挖耳屎導致耳背嗎!?);三姐夫甚至責怪她,全因女孩邊走邊看書,缺乏警覺心,才讓人有可趁之機…….那三姐夫你邊運動邊說教,是否也提高了運動傷害以致跌斷脖子的風險!?

人人皆「裁定」女孩理應低頭認錯,不由分說在她的人生烙印上紅字「A」。女孩自認沒有做錯事,更不想為此道歉,因為對社會無理指摘而感到羞愧,代表向不合理屈服。
田螺少女
https://images.plurk.com/6EG4HJjlsPgECyg7AqhWIg.jpg
《牛奶工》掏掘出許多人性黑暗面,並以另類黑色幽默化解過於沉重的氣氛。女主角擔憂社區沉浸於漫長黑暗中,即使出現能照亮周圍的人,也可能被黑暗吞沒。即便書中少數的正面人物法文老師鼓勵學生們「勇於嘗試轉變。」,她卻擔心嘗試後仍然不變,甚或變得更糟。

但在最後的結局,我們可以看到作者未對人類放棄希望,正如書中所言:「那些光點讓人不再害怕,變得習慣亮光,期待著它,受它影響。」我想,這也是曾飽受酗酒問題困擾的安娜伯恩斯,從遊民到2018年曼布克獎得主的心路歷程吧。
田螺少女
活動贈書三本,至2020/5/12(二)晚上十二點截止,歡迎有興趣的噗友移駕FB參加,謝謝~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