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ys 艾思
@Ays_Sailla
Wed, May 6, 2020 8:40 AM
Wed, May 6, 2020 8:41 AM
72
30
海獅說
上面的連結掛在我google瀏覽器上面好幾天了,裡面的文章應該是發表在敦睦艦隊確定有三人染疫的時候。我忙,最近才有空點來看。
掰噗~
@baipu
Wed, May 6, 2020 8:40 AM
不會吧?
Ays 艾思
@Ays_Sailla
Wed, May 6, 2020 8:41 AM
關於作者講述新兵蛀牙發燒的故事,如果是以前的我,可能會憤慨;但現在我只覺得這大概就是每個人的職場日常、生活日常。
這兩年我隱約覺得,只有那些長大的人才能看見立體的世界,也只有立體的世界才能讓一個人長大。現實生活沒有那麼多線性的邪惡,也沒有那麼多線性的正義,大多時候,有的只是不同維度、不同面向的立場。
Ays 艾思
@Ays_Sailla
Wed, May 6, 2020 8:42 AM
作者最後的判斷在我看來很準確,他意識到整個事件裡面每個人的位置與限制。那個被送回營區的士兵萬一有什麼意外,該怪罪誰呢?怪作者懦弱?怪沒有醫療資源的醫官?還是怪沒有足夠人力可以調用的連長?或者「新兵看診必須有軍士官陪同」這條規則根本就是錯的?
作者沒有給出答案,但我想這就是最合適的答案。
Ays 艾思
@Ays_Sailla
Wed, May 6, 2020 8:42 AM
故事裡沒有真正的壞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顧慮,每個人都在權衡得失。這種情況在職場、在生活中稀鬆平常;上級、下屬、同事、家人、朋友、伴侶,每個人有自己的個性、好惡、認知、能力、經歷,同時每個人又被不同的規定和期待制約,這些都影響到他們的行事作風。當一個人本著維護自己利益的出發點,因此造成別人的困擾,我們該如何給予評價?
如果自私自利令人討厭,那麼用「保護自己」這個修辭會不會讓我們改觀?兩者之間的界線在哪裡?可以用是非對錯解決的事情,往往不是最困難的。
Ays 艾思
@Ays_Sailla
Wed, May 6, 2020 8:42 AM
PTT這兩年很喜歡用「小孩子才做選擇」來打嘴砲講幹話,但事實上,選擇是大人的課題。
每件人事物的組成,總有我們喜歡的部分和我們不喜歡的部分,可以拆解的話,一切都不會有困擾。但往往就是做不到十全十美,人才需要選擇。
Ays 艾思
@Ays_Sailla
Wed, May 6, 2020 8:42 AM
我不曉得那位發燒的新兵後來怎麼了,有沒有發生不可挽回的遺憾?如果有的話,作者會不會後悔當初沒有用自己的假送他去醫院?
每一個選擇都有它的風險與代價,連長可以選擇讓教育班長送新兵去醫院,也可以要求把新兵送回營區;教育班長可以選擇遵從連長的命令,也可以選擇犧牲自己的利益讓新兵得到更好的照顧。這些看似當下很快做出來的決定,其實依循著一種隱性而漫長的「決策過程」。
Ays 艾思
@Ays_Sailla
Wed, May 6, 2020 8:42 AM
很多人應該都聽過這樣的這樣的說法,所謂的即興發揮不是真的憑空創造,而是多年經驗與純熟技藝的自然流露;人的行事作風也是這個道理。一個人的風格不是兩三天形成的,不論是專業知識、判斷能力還是哲學信念,都需要長時間的篩選和培養。
我時常提倡每個人心中應該有一套自己的價值排序;這套排序應該是從日常的思辯之中產生,讓足夠長的時間將我們的經驗與新知消化、融合,成為我們思想的組成,成為我們個性的一部分。
Ays 艾思
@Ays_Sailla
Wed, May 6, 2020 8:42 AM
不是每一次作決定的時候,我們都有足夠的時間去考慮和猶豫。現實的條件往往嚴苛,當我們需要臨場、需要立刻做出判斷,個性和習慣會主導我們大部分的決策。
Ays 艾思
@Ays_Sailla
Wed, May 6, 2020 8:43 AM
大多數的場合裡,我們會遇到討厭的人,遇到討厭的做法、政令、要求;通常我們會抱怨一番,夸言換做是我、就如何如何、絕對比現在好;甚至半立誓半自信的說:絕不要變成自己討厭的那種爛人。
然而這些豪情壯語往往在立場轉變的時候銷聲匿跡了;在庸庸碌碌的生活中,每個人都可能成為自己曾經唾棄的模樣,被批評換了位置就換了腦袋。這樣的事情之所以不斷重複,就是因為這樣的發展很「自然」。
Ays 艾思
@Ays_Sailla
Wed, May 6, 2020 8:43 AM
社會上的每一個位置、關係中的每一個角色,都有屬於他們的壓力要面對,也都有一條現成的最小阻力路徑。如果平時沒有足夠的準備、沒有充分的意識,順著最小阻力的路徑發展就是最自然的結果。在無所不在的巨大結構裡面別說英雄,僅僅避免當一個爛人都不是那麼容易。
Ays 艾思
@Ays_Sailla
Wed, May 6, 2020 8:43 AM
「相遇的時候,做彼此生命中的好人。」這是林婉瑜廣為流傳的詩句,我也很喜歡。
人生起伏無端,每個人都有需要幫助的時候,我們也希望自己得到別人的善意;雖然我們無法保證每件事都有一個好的結局,但至少可以讓這些事在我們身上有一個好的開始。
可以的話,我會說把握每個可以幫助別人的機會;因為我們能給的和別人需要的能夠契合,這件事本身就是一種幸運。
蓬萊蕃薯島
@Mircowin
Wed, May 6, 2020 1:12 PM
所以我才會認為有良知的人不是真好人,有良心又勇於承擔的勇氣是真正的好人!
BMI爆表的嘟比
@wendycheng_tw
Thu, May 7, 2020 1:30 AM
年紀大了,覺得本來就應該換了位置換了腦袋,天底下沒有一套不變的規則可以適用全部狀況,甚至隨著時間也會改變作法。但是至少要確保自己出發點都是良善的,不是故意為惡。
Ays 艾思
@Ays_Sailla
Thu, May 7, 2020 1:43 AM
載入新的回覆
上面的連結掛在我google瀏覽器上面好幾天了,裡面的文章應該是發表在敦睦艦隊確定有三人染疫的時候。我忙,最近才有空點來看。
這兩年我隱約覺得,只有那些長大的人才能看見立體的世界,也只有立體的世界才能讓一個人長大。現實生活沒有那麼多線性的邪惡,也沒有那麼多線性的正義,大多時候,有的只是不同維度、不同面向的立場。
作者沒有給出答案,但我想這就是最合適的答案。
如果自私自利令人討厭,那麼用「保護自己」這個修辭會不會讓我們改觀?兩者之間的界線在哪裡?可以用是非對錯解決的事情,往往不是最困難的。
每件人事物的組成,總有我們喜歡的部分和我們不喜歡的部分,可以拆解的話,一切都不會有困擾。但往往就是做不到十全十美,人才需要選擇。
每一個選擇都有它的風險與代價,連長可以選擇讓教育班長送新兵去醫院,也可以要求把新兵送回營區;教育班長可以選擇遵從連長的命令,也可以選擇犧牲自己的利益讓新兵得到更好的照顧。這些看似當下很快做出來的決定,其實依循著一種隱性而漫長的「決策過程」。
我時常提倡每個人心中應該有一套自己的價值排序;這套排序應該是從日常的思辯之中產生,讓足夠長的時間將我們的經驗與新知消化、融合,成為我們思想的組成,成為我們個性的一部分。
然而這些豪情壯語往往在立場轉變的時候銷聲匿跡了;在庸庸碌碌的生活中,每個人都可能成為自己曾經唾棄的模樣,被批評換了位置就換了腦袋。這樣的事情之所以不斷重複,就是因為這樣的發展很「自然」。
人生起伏無端,每個人都有需要幫助的時候,我們也希望自己得到別人的善意;雖然我們無法保證每件事都有一個好的結局,但至少可以讓這些事在我們身上有一個好的開始。
可以的話,我會說把握每個可以幫助別人的機會;因為我們能給的和別人需要的能夠契合,這件事本身就是一種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