揩季_kezing
@KeZing
Fri, Apr 17, 2020 12:28 PM
3
2016台北電影節|四百擊:數位修復版 400 Blows(Restored)
慣例的電影感想,這是禮拜二看的電影
揩季_kezing
@KeZing
Fri, Apr 17, 2020 12:30 PM
這禮拜超忙的結果沒辦法即時打心得(覺得這樣好傷喔因為很多東西都不記得了),而且要談這部電影需要做很多功課,也不知道自己有沒有真的理解
揩季_kezing
@KeZing
Fri, Apr 17, 2020 12:31 PM
本來下午就該打了但實在很累好懶得動腦,結果到現在還是很累,不過再不打可能也沒時間打了,能講多少算多少吧
揩季_kezing
@KeZing
Fri, Apr 17, 2020 12:35 PM
四百擊是法國導演楚浮的處女作,也是象徵法國新浪潮開始的重要電影。之前某一個禮拜看的《恐懼吞噬靈魂》是屬於德國新浪潮電影,那個時候有提過德國新浪潮就是受到法國新浪潮的影響而出現的電影風格,所以這算是一種溯源的感覺?
而法國新浪潮電影又是受到義大利新寫實主義的影響而出現的,我覺得很難談這部電影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要談這部電影等於是要讀一遍電影史
然而我對電影史的認識並不多
揩季_kezing
@KeZing
Fri, Apr 17, 2020 12:40 PM
放映開課:義大利新寫實主義的檢討 - 放映週報 funscreen-No.651
上學期在上實驗影像的時候老師有提過新寫實主義,但是真要說的話我還是對這些藝術電影感到很陌生,所以只有稍微惡補一下他們出現的時代背景以及風格
說到寫實這個詞,第一個想法應該是它對應的是非寫實,那麼這個非寫實又是誰呢?看了一下資料之後大概知道就是好萊塢電影,尤其指的是1927年至1963年的好萊塢黃金時代的電影(也或許是大家比較常接觸到的電影風格也說不定)
揩季_kezing
@KeZing
Fri, Apr 17, 2020 12:44 PM
Sat, Apr 18, 2020 12:06 AM
就WIKI上的解釋,經典風格是屬於一種連貫剪輯的系統,也就是活用蒙太奇與劇場理論(懸置疑問,不要去管這些其實都是假的的前提之下去接受這些故事)的一種拍攝手法,在這種電影哩,導演、攝影機、背景音樂都必須要是隱形的狀態,透過一種像是上帝視角的觀看模式去看角色的故事,觀眾本身不會也不該去注意到這是一場「戲」,藉此來達到「入戲」的體驗
WIKI上說這是一種製片者中心的電影風格,我認為可以想成是用一套非常精密的公式與劇場邏輯去堆疊出來的片子,一切以服務觀眾為主,主要想的是「觀眾想看什麼」以及「觀眾能不能看得懂」
揩季_kezing
@KeZing
Fri, Apr 17, 2020 12:48 PM
Sat, Apr 18, 2020 12:07 AM
而為了要服務觀眾,這類型的電影往往不會去談太過實際或現實的問題,畢竟對電影工業而言賺錢是最大的目的(因為要養活一堆人),輕鬆有趣的電影也是容易閱讀、接受程度最廣的一種電影(所以好萊塢片子都長得很像,因為他們要確保這樣可以賺錢,也因此被講成是一種均質化的電影。我個人而言覺得談論這樣的電影有什麼內涵比較沒什麼意義,因為它本身的框架限制得很多,如果單論拍攝技巧與敘事手法等純技術的面向會適合很多)
揩季_kezing
@KeZing
Fri, Apr 17, 2020 12:52 PM
Sat, Apr 18, 2020 12:08 AM
而義大利新寫實主義之所以會興起,關鍵也在於觀眾能不能接受比較壓迫、現實的電影,畢竟如果沒錢賺,這東西很難發展起來((事實上這些運動的持續時間也都不長,或許對人而言大部分的時間還是比較難接受壓迫又苦悶的情節
義大利新寫實主義的出現時間在於二戰之後,當時戰敗的義大利出現了很多經濟與社會的問題,也是在這樣的前提下,人們才會觀看這種對生活不滿、批判社會的電影((上面的文章也提到,物質富裕了之後,人們就不在意這些問題,同時也開始對未來抱持希望,這些比較悲觀取向的寫實電影也就自然而然地不見了
揩季_kezing
@KeZing
Fri, Apr 17, 2020 12:56 PM
一九六〇年代義大利「新寫實主義」在台灣的折射:以白景瑞的「健康寫實」電影為例
在查義大利新寫實主義的時候意外地看到這篇有趣的文章
因為不喜歡悲劇取向的電影,所以台灣自己發明了一種叫「健康寫實主義」的電影,但其實看完感覺除了名字裡有寫實以外,基本上就是古典好萊塢電影那一套((並不是拍小人物的電影就叫做寫實電影
感覺台灣常常沒有考慮到這些風格的時代背景,只是抄了別人外表的元素(像是沒什麼影響力的小人物之類的),所以常常跑出這種除了名詞以外哪裡都有點微妙的創作風格
揩季_kezing
@KeZing
Fri, Apr 17, 2020 12:58 PM
Fri, Apr 17, 2020 12:58 PM
((近期最有感的是上工作坊時發覺老闆認為近未來的片子就是賽德龐克風,這讓我滿五味雜陳的。賽德龐克的中心思想並不是酷炫的霓虹燈或者機器人什麼的,如果沒有搞清楚這些議題的本質,我們很容易做出很像外國的東西,但是永遠都沒有國外好
揩季_kezing
@KeZing
Fri, Apr 17, 2020 1:02 PM
這些寫實主義最大的貢獻可能也不是叫觀眾去習慣悲劇收場的劇情(因為悲劇其實從古典希臘時期就有了),而是把作者本位的思考帶入了電影的拍攝之中
這也是法國新浪潮帶給後來的電影最大的啟發,也就是好萊塢式的電影之外出現了「作者電影」
揩季_kezing
@KeZing
Fri, Apr 17, 2020 1:06 PM
作者電影強調導演的地位,這些電影之所以寫實是因為它不追求均質化(大家都看得懂)的鏡頭,它加入了作者個人主觀的想法、用導演個人的角度去觀看事件,也因為這些情緒很「個人」,所以可能會有的人懂、有的人不懂((這也是藝術電影之所以不好懂的原因
長鏡頭的使用也是從這個時代開始的,長鏡頭和蒙太奇不同,它最大化地屏除掉人為操作(剪接)的可能性,因此這裡頭的畫面比較有可能說服他人為真(雖然到現在長鏡頭好像也可以被造假了,所以這樣的定義也變得模糊)
揩季_kezing
@KeZing
Fri, Apr 17, 2020 1:10 PM
Sat, Apr 18, 2020 6:34 AM
這樣誠實、忠於事實地拍片手法很大程度地還原了片場原本的模樣,這樣的電影看的當下其實不太會像好萊塢式的電影一樣被挑起情緒(例如說突然哪裡爆炸或者角色情緒起伏很大之類的),但是長時間看下來會發覺這樣的電影情緒是比較豐富的,因為他對應著導演的人生經驗,而不是理論拼湊出來的情緒((這點有點難講,很需要多看幾次來體會
揩季_kezing
@KeZing
Fri, Apr 17, 2020 1:13 PM
也因為這樣的鏡頭比較主觀(攝影師與導演的存在不是隱形的),也才有了之後各種打破第四面牆的演出(第四面牆之所以能被打破,前提是第四面牆的存在被認可)。而也因為演員可以跟鏡頭有所互動,他們也開始能和音樂、場景互動(或者不互動,例如演員在一個場景中完全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這種被忽略的寂寞
或者說尷尬
也是寫實主義的呈現手法),之後的電影才能漸漸打破被各種理論限制的SOP的形式,以至於到目前的商業電影中也有那種導演個人特色很強烈的片子出現
揩季_kezing
@KeZing
Fri, Apr 17, 2020 1:19 PM
Fri, Apr 17, 2020 1:20 PM
Les 400 COUPS - Sport
這是四百擊裡頭的體育課場景,拍攝的視角有兩種,一種是上帝的客觀視角(俯瞰)、一種是比較帶情緒的主觀視角(平拍)
這個場景活用了場面調度的呈現,一方面可以客觀地發覺上課人數愈來愈少,另一方面又可以主觀地參與課堂之中、追著隊伍觀察每個學生的表情與動態,這種主客並存的鏡頭讓整個場面的層次變得很豐富,加上演員動向與鏡頭的移動式同時進行的,所以整體的動態也很有趣(這就是前面提到的演員可以和鏡頭有所互動,不只是對話上的,還有構圖上的)
揩季_kezing
@KeZing
Fri, Apr 17, 2020 1:21 PM
((其實我看這個場景的時候心情滿複雜的,因為那個老師雖然很壞,但是看到學生這樣不尊重人也覺得心裡怪怪的
揩季_kezing
@KeZing
Fri, Apr 17, 2020 1:21 PM
Fri, Apr 17, 2020 1:23 PM
打了這麼多前提,好像可以終於可以來談談這部電影在講什麼了
揩季_kezing
@KeZing
Fri, Apr 17, 2020 1:35 PM
乾為什麼又有椿象爬進我房間,動森已經抓到飽了啦
((突然打不下去
揩季_kezing
@KeZing
Fri, Apr 17, 2020 4:11 PM
好吧我不能控制椿象在我頭上亂飛,就繼續打完吧
揩季_kezing
@KeZing
Fri, Apr 17, 2020 4:15 PM
當初看到四百擊的時候還以為是什麼黑道片,但後來看完之後才發覺只是個關於青少年成長的片子。四百擊是一句法國的諺語,意思是調皮的孩子要接受四百次的打擊才會學乖,所以四百擊在某些地方會被譯作胡作非為或放蕩不羈
如果只單看劇情發展,就是一個青少年不停地犯錯,最後被送去少管所(呃我不知道為什麼正版的翻譯長這樣,在台灣這個叫少年輔育院)的故事
揩季_kezing
@KeZing
Fri, Apr 17, 2020 4:18 PM
Fri, Apr 17, 2020 4:18 PM
但是在看片子的過程中,其實感覺不太出來主角真的個性很惡劣還是就喜歡胡作非為,事實上他就是一個普通的小孩,有點調皮、偶爾犯錯,但對家人也很貼心的一個很普通的孩子
從上面體育課的片段也大概可以知道,其實整個班都很調皮,大家做的事情都差不多(像是會傳閱色情雜誌,或者是偽造家長的簽名請假之類的),真要講的話其實很多也不是什麼真的很惡劣的罪刑,但是主角和其他人不同的地方在於他是最常被抓到、被老師謾罵的一個,他的家人也沒有好好了解過他,導致他最後愈走愈歪
揩季_kezing
@KeZing
Fri, Apr 17, 2020 4:21 PM
其實真要說的話,他的父母也不是什麼很壞的人,我在看這部片的時候覺得這部的描寫實在是太平凡了,他們就是一群有孩子卻不知道如何養孩子的人,他們錯誤的教育方式其實在生活中都看得到
我看完之後真的有感受到導演想呈現的寫實是什麼,因為他們遇到的問題每個家庭都會遇到,之所以走到斷絕關係的地步,只是因為他們犯的錯累積起來比別人更多而已
揩季_kezing
@KeZing
Fri, Apr 17, 2020 4:23 PM
Fri, Apr 17, 2020 4:25 PM
很多介紹這部電影的人會在開頭就提到主角其實是母親未婚生子生出來的小孩,主角的生父並不是主角真正的父親,以此來強調為什麼這個家庭最後會破碎
但是說真的,就算只看前面(不看主角最後的坦白),我也不覺的這個家庭的破碎會不成立(只是這樣設定可能會更有說服力而已),因為我看過很多的家庭到最後因為各種不合與不理解,最後也是只能各奔東西
揩季_kezing
@KeZing
Fri, Apr 17, 2020 4:29 PM
上學期的時候我說過小孩就是大人養的寵物,大人跟小孩的關係和他們平常的相處無關,只跟大人當下的心情有關。大人心情不好就關係惡劣、大人心情好就變成模範家庭,在這部裡一直讓我有這樣的感覺。
有的時候遇到一些有家暴問題的家庭,我都無法理解為什麼他們平常還能和樂地相處在一起,而且他們大部分相處的時間確實是挺融洽的(就是家暴不是一個一出現就會24小時不斷出現的事情,這可能也是為什麼很多家暴問題無法在第一時間被通報,因為他們都會覺得對方會改變,或者覺得忍一下就好)
揩季_kezing
@KeZing
Fri, Apr 17, 2020 4:33 PM
其實一開始主角跟名義上的父親關係還不錯,甚至比母親的關係更好,這讓母親相當不滿意,夫妻也爭執過這件事((這點我真的感到很中槍
母親因為上班勞累又不喜歡主角的關係所以一開始對主角真的態度不是很好,但後來她的改變也不是因為她真心想和主角溝通,而是因為被主角發現她和老闆外遇,以及主角在學校被指責等等的事件,讓她開始「試圖」去扮演一個模範的母親,所以相較之下,父親反而又變得比較嚴苛了
其實這一部裡的大人沒有真的認真去聽小孩到底在說什麼,都是一昧地指責對方不對,釋出善意也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其實這沒什麼對錯,他們只是很「現實」而已
揩季_kezing
@KeZing
Fri, Apr 17, 2020 4:34 PM
其實整齣劇跟其他的藝術電影相比有很多輕鬆愉快的情節,整體看起來不算太悶(小朋友們胡鬧也很可愛),但是就是這種角色之間的交際與相處透出的現實感,讓人感到有種無形的壓抑
揩季_kezing
@KeZing
Fri, Apr 17, 2020 4:37 PM
Sat, Apr 18, 2020 6:48 AM
這股壓抑不是情節的刻意安排,很多是來自生活經驗產生的共感
很多人會說這部是導演的自傳式作品,但我認為這是把生活經驗反芻之後得到的必然的結果(事實上更多的文章會說這是導演與演員生活經驗的混合),情節與生活的相似不是來自於刻意的拷貝,而是為了展現作品的核心概念不得不拿現實有過的經驗來進行詮釋
揩季_kezing
@KeZing
Fri, Apr 17, 2020 4:40 PM
尚皮耶在14歲時接了安托萬這個角色,在面試時導演和他聊過他覺得這齣戲裡的小孩怎麼樣,他回答「他們就像是那個年紀的樣子」
不去評論這樣的現象是對或者錯,因為現象只是「存在」,這種沒有刻意給出絕對的道德標準的鏡頭常常會讓人覺得是種冷眼旁觀(體感上更像監視器)的視角,但或許這才是人類看待他人的方式
因為每個人對其他人都是漠不關心的,我們只從他者身上找到自己想看的點,我們永遠只能為了自己而觀看。這樣看起來冷漠的鏡頭,或許才是最貼近主觀現實的視角
揩季_kezing
@KeZing
Fri, Apr 17, 2020 4:46 PM
老師在簡述這部片的時候說到這是部告別甜蜜與苦澀的童年的電影,童年之所以安逸又困苦,是因為孩童的痛苦並非來自於經濟上的不滿足,而是與社會的不協調。他們覺得大人無法理解自己,卻也覺得他們無法理解自己,大人與小孩的距離並非只是年齡的距離,同時也是社會框架、不同時代價值觀的距離
小孩之所以對大人說謊,也只是因為他們試圖處理這種與大人之間的關係的方式。很多時候孩子是為了保護自己才說謊的,可以自利到因為害怕被處罰就說謊,但也可以因為愛著家人而不戳破母親外遇的事實((結果受到懲罰的永遠還是孩子
揩季_kezing
@KeZing
Fri, Apr 17, 2020 4:49 PM
所有的人其實都是惡,只是有人會被抓出來、有人擁有一切的控制權所以不被認為是惡,又或者像是劇中的大人一樣懂得去隱藏自己的惡,假裝成模範的樣子。所謂的胡作非為的人,反而是最真誠、不隱藏自我的那群人(情急之下的謊言可能才是真正反應了真實),但人終究生存在社會之中,所以最後只有表露的人要接受懲罰,而不是真正有惡的人被懲罰
揩季_kezing
@KeZing
Fri, Apr 17, 2020 4:51 PM
但又要怎麼客觀地定義什麼叫做惡呢?難道家人之間真的不渴望親情嗎?我覺得更多的狀況不是大家真的彼此厭惡,而是不知道也無法彼此理解而已(這又牽扯到了文化資本的問題)
揩季_kezing
@KeZing
Fri, Apr 17, 2020 4:54 PM
The final sequence of "Les Quatre Cents Coups" ("The...
最後有個大家都知道的很經典的三個長鏡頭,這三個鏡頭之所以經典不只是因為以前的人不會用長鏡頭拍攝,更多的可能是他背後想帶出的意義
揩季_kezing
@KeZing
Fri, Apr 17, 2020 4:55 PM
主角出生於相對貧困的家庭,他一生之中都沒有看過海,最後他逃出少管所的時候一路往自己嚮往的大海狂奔
但是當他真的看到大海時,卻發現大海太過寬廣,他根本不知道如何離開,只能茫然地回頭、走回沙灘
揩季_kezing
@KeZing
Fri, Apr 17, 2020 4:58 PM
大海象徵的,可能是自由抑或是知識,這些東西都不是人一得到就能真正活用的東西,很多時候可能擁有獲得自由的機會,卻已經忘記、或者不知道如何運用得手的自由/知識((這樣的茫然可能就是來自於文化資本的欠缺
以主角的家庭背景而言,走到最後這步(犯罪)對我而言是必然的發展,因為他們的時代與階級讓他們無法看見更好的解決方式。而同時,這步應該也是在講整個電影的發展,這些新浪潮的導演相跳脫原本的框架,但最後可能也是得回到社會之中
揩季_kezing
@KeZing
Fri, Apr 17, 2020 4:59 PM
凍結的鏡頭代表著時間的凝固,是個被延長的當下,而並非未來
「這只是暫時的結果,而生命還會持續下去。」這是老師下的註解
揩季_kezing
@KeZing
Fri, Apr 17, 2020 5:02 PM
---------------
補充個小地方,劇中的老師很看不起什麼都學不好的學生們,覺得他們太過叛逆又難教,一直批評著他們是不對的(卻沒有告訴學生為什麼),其中有一句台詞說的是「你們這樣,十年以後法國會變成什麼樣子?」
有趣的是,電影上映後十年後法國真的爆發了學運
揩季_kezing
@KeZing
Fri, Apr 17, 2020 5:05 PM
Sat, Apr 18, 2020 12:15 AM
五月风暴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跟我們認識的、現在正在發生的社會事件沒有什麼不同,但是這或許就是年輕的世代反抗現有體制的方式
「很多時候,有些人看起來很暴力,其實是因為他們根本不夠暴力。」,正好呼應了電影的標題四百擊(胡作非為)
Hola哩仨哩哩叫(ᢀHᢀ)~
@lisawu812005
Sat, Apr 18, 2020 1:07 AM
昨天電視上看到尾巴,簡單問了我媽這部大意,聽他講完覺得好無奈的這種電影,我真的沒什麼動力找來看...
揩季_kezing
@KeZing
Sat, Apr 18, 2020 1:22 AM
Hola哩仨哩哩叫(ᢀHᢀ)~
: 如果不是上課我可能也不會自己找這種電影來看,不過就就創作而言看這些作品還是有必要的感覺
載入新的回覆
而法國新浪潮電影又是受到義大利新寫實主義的影響而出現的,我覺得很難談這部電影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要談這部電影等於是要讀一遍電影史
然而我對電影史的認識並不多說到寫實這個詞,第一個想法應該是它對應的是非寫實,那麼這個非寫實又是誰呢?看了一下資料之後大概知道就是好萊塢電影,尤其指的是1927年至1963年的好萊塢黃金時代的電影(也或許是大家比較常接觸到的電影風格也說不定)
WIKI上說這是一種製片者中心的電影風格,我認為可以想成是用一套非常精密的公式與劇場邏輯去堆疊出來的片子,一切以服務觀眾為主,主要想的是「觀眾想看什麼」以及「觀眾能不能看得懂」
義大利新寫實主義的出現時間在於二戰之後,當時戰敗的義大利出現了很多經濟與社會的問題,也是在這樣的前提下,人們才會觀看這種對生活不滿、批判社會的電影((上面的文章也提到,物質富裕了之後,人們就不在意這些問題,同時也開始對未來抱持希望,這些比較悲觀取向的寫實電影也就自然而然地不見了
因為不喜歡悲劇取向的電影,所以台灣自己發明了一種叫「健康寫實主義」的電影,但其實看完感覺除了名字裡有寫實以外,基本上就是古典好萊塢電影那一套((並不是拍小人物的電影就叫做寫實電影
感覺台灣常常沒有考慮到這些風格的時代背景,只是抄了別人外表的元素(像是沒什麼影響力的小人物之類的),所以常常跑出這種除了名詞以外哪裡都有點微妙的創作風格
這也是法國新浪潮帶給後來的電影最大的啟發,也就是好萊塢式的電影之外出現了「作者電影」
長鏡頭的使用也是從這個時代開始的,長鏡頭和蒙太奇不同,它最大化地屏除掉人為操作(剪接)的可能性,因此這裡頭的畫面比較有可能說服他人為真(雖然到現在長鏡頭好像也可以被造假了,所以這樣的定義也變得模糊)
或者說尷尬也是寫實主義的呈現手法),之後的電影才能漸漸打破被各種理論限制的SOP的形式,以至於到目前的商業電影中也有那種導演個人特色很強烈的片子出現這個場景活用了場面調度的呈現,一方面可以客觀地發覺上課人數愈來愈少,另一方面又可以主觀地參與課堂之中、追著隊伍觀察每個學生的表情與動態,這種主客並存的鏡頭讓整個場面的層次變得很豐富,加上演員動向與鏡頭的移動式同時進行的,所以整體的動態也很有趣(這就是前面提到的演員可以和鏡頭有所互動,不只是對話上的,還有構圖上的)
如果只單看劇情發展,就是一個青少年不停地犯錯,最後被送去少管所(呃我不知道為什麼正版的翻譯長這樣,在台灣這個叫少年輔育院)的故事
從上面體育課的片段也大概可以知道,其實整個班都很調皮,大家做的事情都差不多(像是會傳閱色情雜誌,或者是偽造家長的簽名請假之類的),真要講的話其實很多也不是什麼真的很惡劣的罪刑,但是主角和其他人不同的地方在於他是最常被抓到、被老師謾罵的一個,他的家人也沒有好好了解過他,導致他最後愈走愈歪
我看完之後真的有感受到導演想呈現的寫實是什麼,因為他們遇到的問題每個家庭都會遇到,之所以走到斷絕關係的地步,只是因為他們犯的錯累積起來比別人更多而已
但是說真的,就算只看前面(不看主角最後的坦白),我也不覺的這個家庭的破碎會不成立(只是這樣設定可能會更有說服力而已),因為我看過很多的家庭到最後因為各種不合與不理解,最後也是只能各奔東西
有的時候遇到一些有家暴問題的家庭,我都無法理解為什麼他們平常還能和樂地相處在一起,而且他們大部分相處的時間確實是挺融洽的(就是家暴不是一個一出現就會24小時不斷出現的事情,這可能也是為什麼很多家暴問題無法在第一時間被通報,因為他們都會覺得對方會改變,或者覺得忍一下就好)
母親因為上班勞累又不喜歡主角的關係所以一開始對主角真的態度不是很好,但後來她的改變也不是因為她真心想和主角溝通,而是因為被主角發現她和老闆外遇,以及主角在學校被指責等等的事件,讓她開始「試圖」去扮演一個模範的母親,所以相較之下,父親反而又變得比較嚴苛了
其實這一部裡的大人沒有真的認真去聽小孩到底在說什麼,都是一昧地指責對方不對,釋出善意也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其實這沒什麼對錯,他們只是很「現實」而已
很多人會說這部是導演的自傳式作品,但我認為這是把生活經驗反芻之後得到的必然的結果(事實上更多的文章會說這是導演與演員生活經驗的混合),情節與生活的相似不是來自於刻意的拷貝,而是為了展現作品的核心概念不得不拿現實有過的經驗來進行詮釋
不去評論這樣的現象是對或者錯,因為現象只是「存在」,這種沒有刻意給出絕對的道德標準的鏡頭常常會讓人覺得是種冷眼旁觀(體感上更像監視器)的視角,但或許這才是人類看待他人的方式
因為每個人對其他人都是漠不關心的,我們只從他者身上找到自己想看的點,我們永遠只能為了自己而觀看。這樣看起來冷漠的鏡頭,或許才是最貼近主觀現實的視角
小孩之所以對大人說謊,也只是因為他們試圖處理這種與大人之間的關係的方式。很多時候孩子是為了保護自己才說謊的,可以自利到因為害怕被處罰就說謊,但也可以因為愛著家人而不戳破母親外遇的事實((結果受到懲罰的永遠還是孩子
但是當他真的看到大海時,卻發現大海太過寬廣,他根本不知道如何離開,只能茫然地回頭、走回沙灘
以主角的家庭背景而言,走到最後這步(犯罪)對我而言是必然的發展,因為他們的時代與階級讓他們無法看見更好的解決方式。而同時,這步應該也是在講整個電影的發展,這些新浪潮的導演相跳脫原本的框架,但最後可能也是得回到社會之中
「這只是暫時的結果,而生命還會持續下去。」這是老師下的註解
補充個小地方,劇中的老師很看不起什麼都學不好的學生們,覺得他們太過叛逆又難教,一直批評著他們是不對的(卻沒有告訴學生為什麼),其中有一句台詞說的是「你們這樣,十年以後法國會變成什麼樣子?」
有趣的是,電影上映後十年後法國真的爆發了學運
「很多時候,有些人看起來很暴力,其實是因為他們根本不夠暴力。」,正好呼應了電影的標題四百擊(胡作非為)